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情況:一百多斤甚至兩百多斤的釣魚人,動不動就被魚給拽下水了。把他們“拉下水”的魚,可能是幾十斤甚至才十幾斤,它們為什么能將十倍于自己體重的人拉下水呢?魚哪兒來這么大的力氣?
最近各大平臺釣魚的視頻非?;馃?,普通釣友“翻車”的視頻也很受歡迎:一百多斤甚至兩百多斤的釣魚人,動不動就被魚給拽下水了。
這對于沒釣過魚的朋友來說,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把他們“拉下水”的魚,可能是幾十斤甚至才十幾斤,和人相比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魚哪兒來這么大的力氣?
魚鰭的秘密
魚咬鉤后,人和魚的較量就是力氣的比拼。人得靠肌肉使勁兒,靠著身體的姿勢來把控方向,而魚的鰭可以同時起到提供力量、調控方向的雙重功能。
作為被定義成終生生活在水里、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的脊椎動物,魚類包括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三大類群。
以生活中常見的硬骨魚為例,魚身體表面分布著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的魚鰭,分別為背鰭、胸鰭、腹鰭、臀鰭、尾鰭,一般常見的魚類都具有上述五種鰭。
其中,尾鰭在提供前進的動力的同時,也決定著前進的方向。如果失去尾鰭,魚類就無法改變行進的方向了。而胸鰭相當于陸生動物的前肢,對魚類具有運動、平衡和掌握運動方向的機能。當魚失去胸鰭時,魚體會左右搖擺不定。
腹鰭相當于陸生動物的后肢,具有協助背鰭、臀鰭維持魚體平衡和輔助魚體升降轉向的作用。背鰭用于保持魚體側立,對魚體平衡起著關鍵作用,若失去,會失去平衡而側翻。臀鰭則可以協調其他各鰭,起平衡作用。若失去它,魚身會輕微搖晃。
總之,魚類的運動與體形和鰭的變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魚鰭是魚類運動最主要的動力來源。當然,魚的力氣大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它和魚本身的大小也相關。一般來說,小魚的爆發力更強,但并不持久;大魚發力較慢,但力氣很大、難以控制。
魚的多樣泳姿
魚能把釣魚人拽到水里,這和它們都是“水中健將”息息相關。要想做到“如魚得水”、自在游動,魚還得在通過魚鰭獲取力量的基礎上,組合出不同的運動方式。而魚的運動方式主要有這樣幾種:利用軀干部的肌肉收縮和尾鰭的擺動來游泳;依靠胸鰭等的擺動劃水運動;利用鰓孔向后噴水引起的反作用力使魚體向前快速游動。
實際上,后兩種游泳方式并不常用。胸鰭等的擺動劃水方式一般用在流水中靜止的情形中。而鰓孔噴水一般只有在遇到危險時,魚想要“逃之夭夭”,才會使用。
魚類利用軀干部的肌肉收縮和尾鰭的擺動來游泳的方式,被稱為波狀擺動推進。通過這種波狀擺動獲得前進動力的魚類,會在身體表面形成一層旋轉的水流,叫做“渦”。當魚向前運動時,渦會沿著魚身向后滑動,在魚尾處脫落。神奇的是,規律脫落的渦能繼續在水中運動,為魚提供向前游動的推力。
魚能把人拽水里,是怎么做到的
有了魚鰭,魚就有了力氣,也有了控制方向的工具;有了多樣的游泳方式,魚才能行動自如。二者為魚在與釣者的博弈中化身“大力水手”提供了由內而外的基礎。但除了魚鰭和游泳方法之外,釣魚時“人-魚-釣竿”三者的受力關系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實際上,三者形成了我們熟悉的力學系統——杠桿。當魚咬鉤后,人將魚竿提起至與地面成90°夾角,魚受到驚嚇向前運動,會產生兩倍于自身體重的拉力作用在魚線上,非常難以控制,這部分拉力就需要釣者用胳膊使勁兒來平衡。
一般來說,釣魚時是坐姿,手握竿位置大約與肩齊平,高度大約為1米。若魚竿長度以5米來計算,通過杠桿原理可以計算得出,人需要付出大約相當于魚體重10倍的力量,才能將魚拉住。
當然,上述情況建立在釣魚人用蠻力“硬拉”的情況下。實際釣魚中,可以通過“8字溜魚”等技巧來減少和魚的正面對抗。
當魚咬鉤后,竿子由于各種原理無法立起,人只能通過變成水平方向的魚竿來拉魚,這樣的情景被稱為“拔河”。此時,由于人發力方向和魚發力方向基本共線,杠桿作用并不存在,人所需要的拉住魚的力也并不是很大??墒?,這種情況往往是最容易被拉下水的,為什么呢?
首先,出現“拔河”的狀況,一般是因為魚太大了,魚竿無法保持直立,此時若想拉住魚所需的力量本身就很大。再者,魚竿被拉直時,人的手臂也被拉直了,無法發力,很多溜魚的技巧就無法施展,釣魚人只能用蠻力和魚對抗。在這種情況下,人很容易被魚拉到水中,從“你釣魚”變成“魚拽你”。
在熟知“人-魚-釣竿”的力學原理上,運用適當的“溜魚”技巧不但能讓咬鉤幾率增加,還能降低將魚拉上岸的難度??偠灾?,釣魚是一項和魚“斗智斗勇”的運動,在和魚的拉鋸戰中使用蠻力很難取勝。
(澎湃新聞網202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