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5件工傷認定和工傷保險類行政檢察監督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案例是職工搶救時間超過48小時死亡被認定為工傷。
梁某某生前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某縣住建局職工。2016年9月29日,他受單位指派前往某市參加會議,當日下午乘車返回途中突然昏倒,經醫院搶救多日無好轉可能,梁某某家屬簽字放棄治療。醫院于當年10月9日宣告梁某某死亡。
之后,梁某某的妻子顏某某向該縣人社部門申請工傷認定。縣人社部門認為,《工傷保險條例》第15條第1項規定: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上,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梁某某不符合視同工傷的情形,因此不予認定為工傷。隨后,經過漫長的訴訟,某縣人社部門最終作出梁某某屬于工傷的認定。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法研究室副主任王天玉看來,僅以積極搶救48小時作為考慮,在實踐中容易發生道德風險。比如,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在送醫院搶救時,用人單位可能千方百計地要求維持職工的生命至48小時后,職工親屬則面臨放棄治療還是放棄工傷待遇的選擇。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稱,在我國,關于《工傷保險條例》第15條第1項規定,各方觀點各不相同。有專家學者認為該條款在實踐中過于寬泛,加重了企業的負擔,要求刪除該條款。
工傷認定“48小時時限”問題亟須解決。在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黃樂平看來,現代人的工作強度、工作壓力不斷加大,因此引發疾病導致傷殘、死亡的現象屢屢發生。其中,在48小時之外死亡的,均不能被認定為工傷。不考慮是否因工作原因引起,僅以死亡時間作為判斷標準,會造成巨大的待遇差異。
黃樂平的建議是對此條款進行修改: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因為工作原因直接導致疾病發作死亡或者經搶救無效死亡、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認定為“視同工傷”。
黃樂平稱,這樣修改既可以避免發生倫理風險,也可適當減少與工作無關的突發疾病而被認定為視同工傷的情況,從而減少工傷保險的負擔。
王天玉則認為,還是可以保留“48小時時限”條款,因為在目前的社會保障制度框架下,由工傷保險承擔一部分無法查明因果關系的損害后果,擴大工傷保險的覆蓋范圍,還是有其合理性的。
在他看來,下一步要對“48小時時限”條款的適用條件進行細化,比如明確界定積極搶救、搶救的程度、家屬的選擇權限等。
王天玉提表示,“48小時時限”條款還應該與時俱進。比如當下遠程辦公越來越多,已經突破了《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作地點范疇。一旦在這種情況下發病,也可以考慮納入條例中。
相關部門表示,下一步,在修訂《工傷保險條例》時,將征求各方意見,更好地實現用人單位利益與職工利益雙維護的目標。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