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教學中,可從以下五方面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其一,激發學生美術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美術課;其二,激發學生作畫的內在潛質,讓學生學會上美術課;其三,鼓勵學生發揮自主創新能力,讓學生重視美術課;其四,引導學生走出誤區,讓學生上好美術課;其五,引入競爭方式,幫助學生在成功與失敗中擺正心態,讓學生創新美術課。這五項策略也是提高學生美術創作和鑒賞能力的主要方法。
【關鍵詞】激發;鼓勵;修正;競爭;成功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1)18-0105-02
在美術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美術教學也在不斷改革模式,從以往重視教師講授繪畫技巧和帶領學生欣賞作品的模式,轉變為重視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
一、激發學生美術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美術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內容一旦產生興趣,學習效率就會迅速提高。初中美術課堂更是如此。中學的美術課和語文、數學、英語這些所謂“主科”比起來,容易被學生忽視,所以,有的學生在美術課堂上會“清閑”起來。對此,筆者反復研究美術新課程標準,希望找到解決辦法。新課標中指出,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教師要在教學中發揮美術教學的特有魅力,使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情感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可見,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是美術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是,筆者采用了靈活多變的授課方法,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
(一)欣賞名品,激發學生美術創作欲望
在課前導入環節,筆者常通過讓學生欣賞名家作品引入新課。根據教材單元重點,筆者先從網上搜集一些名畫的圖片,配上清新優雅的輕音樂,展示給學生看。在學生盡情欣賞的同時,筆者適當地引導解說。經過兩個學期的實踐,筆者發現,這樣的導入不僅使學生愛上了美術課,而且也提高了學生對作品的欣賞能力。
如教學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美術教材第十三冊第二課“手繪線條圖”時,筆者在課堂導入環節展示了一組動態“線條流感畫面”,在古箏樂曲《高山流水》的旋律中,五彩斑斕的曲線行云流水般地滑過屏幕,一會兒是群山起伏,一會兒是水波蕩漾,一會兒又是陽光熠熠,當學生聽筆者講到這些優美的圖案都是大師用手繪線條勾勒出來的,一個個神采飛揚,贊不絕口。看到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筆者宣布:“這節課,我們學習手繪線條圖。”筆者剛把題目寫在黑板上,學生就迫不及待地動起筆來……
(二)展示作品,激發學生美術創作潛能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美術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美術課堂是個體創造力、想象力發揮極致的最佳場所。為激發學生的美術潛能,筆者在美術課上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當學生把自己的作品一一粘貼在黑板上后,教室成了歡樂的海洋,每個學生都熱情評論黑板上的作品,盡管有些學生的評論并不專業,但學生在這樣的作品賞析中,提升了自己的賞析水平。
二、激發學生作畫潛質,讓學生學會上美術課
新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教學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術課凸顯視覺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積累視覺、觸覺和其他感官經驗,發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表達和交流能力。根據這一點,筆者努力發揮美術教材中的視覺感和審美感,并把它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學生邊作畫,邊在與同伴、教師的交流中逐漸發現自己的美術創作潛質,學會上美術課。
(一)學會觀察,繪出好作品
筆者所在學校,生長著各種各樣的百年老樹,在學習了線條繪圖之后,筆者帶領學生漫步在校園樹林之中,讓他們從不同角度觀察每一棵樹木的主干、枝葉。經過筆者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都選定了自己的觀察對象,把觀察對象小至葉脈,大至樹冠都仔仔細細地描摹下來。然后,筆者又鼓勵他們回想觀察對象在四季里的變化,經過反復地研究、觀察、回想,學生終于畫出了“林風”這樣的手繪線條圖。其中一幅名為《萬條垂下綠絲絳》的學生作品,突出了“柳韻”的氣勢,在學校某次畫展中一舉奪冠。
(二)學會積累,繪出好作品
積累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對美術學科來講,素材積累也很重要。積累的主要途徑是實踐活動,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美術教學要注重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教師應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悟到美術的價值,學會收集創作素材。
三、鼓勵學生發揮自主創新能力,讓學生重視美術課
創新教育在各科課堂教學已經常態化,特別是在美術課中,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在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這方面的深層探索。
(一)學以致用,學會挖掘身邊素材
僅在美術課上教會學生素描、水彩、構圖等基礎知識,讓學生單純臨摹教材上的作品,這些是不夠的。美術教學目標應是讓學生學會拓展創作,把生活中美好的人性美、場景美等展示出來。這就需要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學會創作,豐富自己的想象力,這樣才能讓美術學以致用。
如筆者在完成素描教學之后,把學生帶到教室外,讓學生實地選取景物,并在原有景物上再創造,使之更合理、美觀。學生按要求,紛紛選擇了路燈、監控探頭、鳥窩、籃球架、足球門、健身轉椅等,并開始再創造。有的配以新的環境,有的配以新的位置,還有的配以不同色彩。經過學生的再創造,校園里的很多景物有了新姿態:路燈改變原先那張長方形的、嚴肅的“臉”,變成以圓形為主導的貓頭鷹的樣子,看上去很有活力,俯視著地面;籃球架變成了低中高組合的樣式,并配以綠茵場地,同時,在一個不相交的立體畫面里,小學生、中學生、教師都在打籃球。籃球場的畫面設計精致,創意新穎,還在學校的一次畫展中獲得創意畫一等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學會從自己身邊的事物中發現美術素材,并積極地練習作畫,通過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敢于展示自身畫功,袒露審美特點
筆者所在學校經常開展美術繪畫比賽,以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提升。繪畫比賽時間大多安排在“六一”兒童節、“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九月的教師節、十月的國慶節、春節期間等。美術繪畫比賽時,學生會積極行動起來,有的學生在操場開辟出一塊沙地,用稚嫩的小手畫著沙畫,有的學生選擇在宣紙上勾畫自己喜愛的畫面,有的學生更喜歡用布、豆、米等實物制作古裝人物。他們會給自己的作品起非常特別的名字:萌娃、熊咪咪、美仔等,還有的學生會給自己作品配上唐詩。無論以那種形式作畫,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就是在比賽中展示自我。很多學生的畫風畫技在這樣的活動中成熟起來,更重視和熱愛美術課。
四、引導學生走出誤區,讓學生上好美術課
教師的職責不單是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還要及時引導他們走出繪畫和欣賞美術作品的誤區。在上欣賞課時,筆者常常發現,學生會因為欣賞作品的角度不同,導致對問題的看法不同,也有些學生會在作畫和欣賞美術作品時走入誤區。所以,在組織學生欣賞名家作品或同齡人的繪畫作品時,教師應做出正確的引導。
在一次繪畫比賽中,筆者所教班級選出部分作品在學校展板上展出,全校學生都爭先恐后地評價。經大家投票選出了10幅優秀作品。其中,有一幅名為《踢足球》的素描作品備受爭議。因為這幅畫只畫出了一個小男孩踢球的動作,男孩腳下有一個足球,看上去很一般。筆者向學生解釋道:“欣賞這幅畫面,重點看男孩的表情,他兩眼放光,接著看他的四肢動作,兩肩聳起,腿肚緊繃,說明他很專注,他那種‘拼勁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所以,好的畫面除了要有藝術美,還要包含精神美。”這樣指導學生欣賞作品,有利于避免學生只為賞畫而賞畫。
五、引入競爭方式,幫助學生在成功與失敗中擺正心態
美術課上,筆者經常以競賽的方式檢查學生的繪畫能力,這也是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的一種教學手段。每一次,學生都會大有所獲,更主要的是,他們能從中學會創新思維,知道如何從不同角度去臨摹實物,繪出實物最美、最令人欣賞的一面。無論是素描臨摹,還是國畫創作,或是手工作品,都是如此。
一次做手工剪紙作品,筆者講解完剪紙技巧后,讓全班學生進行了一場剪紙比賽。學生紛紛大顯身手,有剪動物的,有剪雪花的,還有剪古裝人物的……經評選,僅有少部分學生的作品被評為優秀。這時,筆者看到作品沒被評為優秀的學生中有的低頭不語,有的眼淚在眼眶里打轉,見此情形,筆者告訴他們,要及時總結失敗的原因,找到自己與獲勝者的差別。然后,筆者再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再展示自己的剪紙技藝。經過心態調整教育,這部分學生的剪紙興趣又被激發起來,他們積極備戰新的比賽。就這樣,美術課堂上學生都踴躍參加課堂活動,學生對美術課的熱愛愈發強烈。
總之,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美術課是基礎;激發學生的作畫潛質,使學生會上美術課,是手段;鼓勵學生發揮自主創新能力,是美術教學中的創新之舉;引導學生走出誤區,是學生上好美術課的關鍵;引入競爭手段,讓學生在成功與失敗中擺正心態,是學生優秀素質的體現。在美術課堂培養學生美術素養的策略還有很多,教師應該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參考文獻】
[1]蘇勛志.用開放式評價激起美術課堂的快樂漣漪[J].名師在線,2020(33).
[2]岳聰宴.探究小學美術多樣化創作形式[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
【作者簡介】
王悅好(1990~),女,漢族,遼寧阜新人,本科,初中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