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華 倪倩
摘要:科技創新體系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其中主要包括科技創新的主體、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而企業是科技創新的唯一主體。文章指出沈陽科技創新主體的現狀,是基于對現已公布數據分析得出的;指出沈陽科技創新主體所面臨的風險,是基于對各種數據、排名、指標的解讀得出的;提出培育沈陽科技創新主體的建議是基于理論分析、經驗分析得出的。
關鍵詞:科技創新主體;企業;產業結構
為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構建市場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的議題,十九屆四中全會做出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決策部署,并將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作為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舉措。為加快循環經濟的發展,本次會議提出以建設科技創新體系為其重要途徑。當前,在“科技創新”、“轉型發展”、“低碳發展”等領域,沈陽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由于本土科技創新主體實力較弱,從而導致的需求不強等問題對科技創新的抑制作用也較為明顯。因此,應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快對科技創新主體的培育,使其更好地助力沈陽經濟快速發展。
一、科技創新主體的概述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科技創新體系是指由創新主體、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外界互動等因素共同構成的統一整體。根據科技創新體系的定義,科技創新首要的就是創新主體,包含各類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個體經濟等,其中,科技創新主體的主力軍應當是制造業領域的各類企業,因此,科技創新的發展一定是以企業的創新發展為基礎的。
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企業,而企業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消除困境、涅槃重生的過程,其從建立、發展壯大到成為本行業的“佼佼者”的過程,不僅會使本企業獲得發展,更重要的是帶動本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一個成功的創新環境,一方面,有助于高新技術企業的產生,另一方面,有助于企業實現由高新技術企業→小型巨人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國際知名“常青藤”企業不斷地演進。瞪羚企業作為企業發展歷程的中間環節,對產業梯隊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發展培育更多的瞪羚企業。瞪羚企業的培養,不僅積極響應了國家“雙創”政策的發展,而且其作為獨角獸企業的后備,將為獨角獸企業的產生提供條件。據統計,2019年中國獨角獸企業共218家,2020年6月30日,獨角獸企業增至233家,分布于28座城市,其中,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占比71.6%,而廣州、南京、青島、天津等城市,獨角獸企業發展勢頭較好。
二、沈陽科技創新主體存在的問題
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角,其本身就是科技創新的供給者和需求者,大型企業更是如此。一方面,由于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其本身就需要具備科技創新能力,因此,是科技創新的供給者;另一方面,由于企業的主要活動是生產經營,因而其科技創新能力是有限的,這就使得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需求者。同時,高校科研院所作為知識傳播的場所,也成為科技創新供給者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形態的演變,產學研相結合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發展途徑。產業規模和構成對地區的科技創新發展具有深遠影響。近年來,沈陽政府對企業采取的一系列積極引導和支持政策,使本地的產業發展有了較大的提升,但存在的問題仍不可忽視。
(一)企業總體實力有待提升
GDP作為衡量一國經濟總量的指標,是指各類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結果,是反映企業發展水平的最佳指標。沈陽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并在此之后,實施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措施,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與國家已有的9個國家中心城市相對比,仍有明顯差距。2019年,沈陽GDP總量為6470.3億元,而排名第一的上海的GDP總量為38155.32億元,排名第九的西安的GDP總量為9321.19億元,沈陽的GDP總量僅占上海的17%,占西安的70%。因此,沈陽要創建國家中心城市,本地區的企業整體實力仍需有較大提升。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
為促進科技產業、新興產業發展,沈陽政府經過統籌規劃,實施多種改革方案,使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占裝備制造業產值比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等指標有所提高(詳見表2),但產業結構仍存在較大問題。通過對“2018年沈陽納稅百強企業”的納稅情況分析可發現:2018年沈陽納稅百強企業全口徑稅收收入合計為523.74億元,按納稅貢獻從大到小的產業排序分別是汽車制造、房地產、汽車以外制造業、銀行、電力生產與供應、投資型企業、運輸業、銷售業、通訊服務、企業管理、科技型企業、其他金融服務業、原煤開采業,占百強企業納稅合計數的比例分別是43%、19.07%、18.18%、8.53%、5.25%、1.53%、0.95%、0.77%、0.67%、0.45%、0.44%、0.24%,可以說,納稅百強企業透露出沈陽的真實經濟水平。從構成來看,汽車制業在納稅總量中占據近半壁江山,是汽車以外制造業的2.37倍。而在汽車企業中,華晨寶馬一家企業占了85%,其他眾多汽車企業僅占15%。科技型企業僅占0.45%,非本土企業占80%。說明產業構成不合理,除汽車外其他制造業發展的并不好,本土企業沒有發展起來,汽車發展也是一家獨大,作為民營企業的代表的桃李面包、遠大集團排名相對較低,科技型企業僅新松機器人相對有一定的規模,其他企業尚處于起步階段。
(三)高科技技術企業較少
根據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公布的“202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報告發布的榜單,8家遼寧省企業榮登榜單。按所屬地域劃分,大連市有3家企業上榜,分別是: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升(大連)集團有限公司和福佳集團有限公司;盤錦市有3家企業上榜,分別是:遼寧寶來生物能源有限公司、遼寧北方瀝青燃料有限公司和盤錦浩業化工有限公司;營口市有1家企業上榜——遼寧嘉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沈陽也僅有1家企業上榜——遼寧禾豐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位列第190位,營業收入為4442822萬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共有233家獨角獸企業,分布于28座城市,但沈陽目前無一家企業上榜獨角獸企業名單,原2018年上榜的東北唯一一家獨角獸企業——藍卡健康,這次卻無緣榜單。在全國消費品制造業中,排名第一的計算機、通訊和電子設備制造業,在東北地區的份額僅占1.19%;排名第三的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在東北地區僅占4.04%。而同期的廣東省和江蘇省則分別是31.3%、17.67%和20.34%、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