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創 孟祥輝
摘要:近年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如火如荼,為推動國家復興與經濟騰飛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與此同時,作為與區域經濟社會緊密聯系的生態環境治理問題也逐漸出現在公眾的視野。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迎合市場競爭機制,符合國家污染治理政策理念而衍生出的新型治理方式。根據調查我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發展歷程與法規現狀,文章分析了中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手段改善及機制優化策略。
關鍵詞: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治理企業現狀;機制優化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推進及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環境治理問題,諸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社區垃圾污染等環境治理問題浮現在社會公眾面前。生態環境污染隨著各國經濟飛速發展,其治理形勢愈加嚴峻,由于生態環境污染表現較為抽象,同時具備打破空間、地域的世界互通共聯的行為特征,因此,環境污染的治理表現出較為復雜且受國家政府制度調控與政策干預的治理特點。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作為一種新時代國家經濟發展背景下的污染治理新模式,與傳統國家調控治理有所不同,成為當下環境污染治理的有效補充。
二、我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現狀
我國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探索和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左右。當時,我國處于社會主義發展初期,其“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加劇了我國對經濟發展的依賴與渴望。因此,為了經濟發展需要,中國經濟在相當的一段時期內保持著粗獷增長的模式,尤其東部沿海一些工業化發展進程較快的省份城市產污排污更為劇烈,對全國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小的損害。面對工業企業快速發展的革命進程,結合政府職能轉變改革關鍵節點,江浙等工業經濟大省的一些工業企業,因自身治污成本高、要求嚴,加之治理流程上的一些技術限制,導致他們將目光放在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渠道上。21世紀初期,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在我國萌芽起步,各級政府組織開始將環境治理向市場分權,環境污染治理迎來全新突破。目前,生態保護迫在眉睫,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作為一種治污運作新模式,由上至下都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及法律肯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環境保護法》的規定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舊《環境保護法》已無法滿足某些特定需要。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上,修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環境保護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董h境保護法》作為我國生態環境的根本法律,其由于基礎法律的統籌性限制,關于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具體細節和行為規劃并未被詳細介紹,但在新《環境保護法》的第七條中,國家表達了對環境保護科學以及環境保護產業的鼓勵和支持,希望社會各界勇于探索、采取多維手段來提升我國環境現狀。這突出表明了在現有生態形勢演變下,國家極力扶持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作為其中內嵌的關鍵一環,是污染治理市場化改革進行實踐的有力佐證,自然是得到鼓勵與支持的,這也將從側面推進該模式的進步與發展。此外,新《環境保護法》還在一定層面劃定了不同地方政府單位對本轄區生態保護的屬地權責,建立健全了轄區生態環境治理的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制度,在各項政府工作考評中不斷提高環境治理部分權重,強化體系建設,做到“評”促“行”。
目前,全國各地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空前,城鎮、鄉村齊頭并進,針對地方政府的“懶政”與執法人員的不作為、違法亂紀行為,新《環境保護法》規劃設立了不同類型的懲罰制度,還賦予了環境監管部門對企業生產經營中違法排污設備的查扣權。此外,針對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亂排亂放”污染行為,提出對類似污染行為采取不計上限的罰金處理措施,提升企業排污治污規范意識,倒逼排污企業在履行環境保護責任過程中進行合理效益成本預算,尋求污染治理新手段??梢哉f,新《環境保護法》大大激發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市場的內在潛力。
(二)其他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
近年來,由于看到了第三方治理對生態保護的積極效應,中共中央、國務院也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深化扶持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在試點建立、市場準入、規模建設、技術改造、資金幫扶等方面的發展建設。
2012年,為規范環保服務業試點工作,國家相關部門制定了《環保服務業試點工作方案》,此方案明確了試點申請、試點管理等事項要求,制定了環保服務業的試點關鍵地區,并要求以總結報告形式對試點地區的污染防治、污染檢測、環境監測、保險運行等實施效果開展評估,有效推進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發展進程。
2013年,國家印發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5年,我國通過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6年,相關部門印發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該三項行動計劃明確了優化生態環境的具體指標與要求,帶動了環境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諸多第三方治理企業依照計劃內容加大對市場的融入力度,不斷提升規模建設力度和技術管理水平,規?;鸩酵癸@,企業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條件日臻成熟。
2014年,國家對《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許可管理辦法》予以廢止。這意味著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開辦了“綠色通道”,治理企業事先不再需要預獲經營資質便可開展相關治污事項,大大降低了第三方治理企業的準入標準,第三方治理契機逐步顯現。
2016年,我國“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強對第三方治理的政策扶持和指導督促,適當擴大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區域規模,積極優化資源利用,加強環保專項資金的配置使用。
三、我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存在的現實困境
雖然國家、企業、學術界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優勢作用給予高度推崇,提出第三方治理能夠對企業污染生產排放、流程控制、后續治理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監督與控制,對提升環保部門監管方式集約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持續加快環保產業縱深發展速率有莫大幫助,但我國第三方治理在現實發展中仍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