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雪飛 沈琮超
摘 要:隨著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新興產業進入人們的視野。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從事外賣行業的網約配送員數量擴增速度十分迅猛,逐漸成為靈活就業人員的典型代表。然而,由于其工作過程具有較高的危險系數,再加之相關保護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網約配送員的權益可能會受到侵害。梳理網約配送員的現實保障困境,探究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在不過分加重平臺成本的同時保障網約配送員的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關鍵詞:網約配送員;權益保障;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D922.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5-0146-03
引言
距首次提出“新就業形態”的概念至今已有五年之久,隨著“零工經濟”的高速發展,靈活就業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加快了多種新型靈活用工形式產生的步伐。其次,為滿足現階段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出現了一大批依托于互聯網的平臺,其中衍生出大量相關從業人員,如網約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新一代靈活就業群體,加快了我國固有就業類型的轉變,在創造就業崗位和實現快速交易匹配的同時,也出現了相關制度不完善、網約平臺規則待優化、維權意識待提高等問題,亟待多方協調解決。
一、基本情況概述
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要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制度。2020年8月7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談到,當前我國靈活就業從業人員規模達2億左右。在靈活就業人員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其社會保險制度配套的問題。
通過分析《2020—2025年中國餐飲外賣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中2019年的數據發現,中國快遞業務總量累計達到635.2億件,業務收入達到7 497.8億元,從業人數已突破1 000萬。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末端生態里,餐飲外賣行業發展更為快速,2019年網約配送員總數已突破700萬。網約配送員具有基數增長迅猛,人員流動頻繁、工作地點不固定且事故頻發等特點,屬于典型的非正規就業人員。另外,由于制定相關政策存在滯后性,再加之平臺往往以營利為目的,網約配送員的相關權益更容易受到侵害。
本文對網約配送員和配送平臺及其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在探討外賣行業健康發展的同時,希望能夠切實保障網約配送員的相關權益不受侵犯,能夠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實現共贏和諧局面。
二、網約配送員的現實保障困境
(一)相關保護政策不完善
靈活用工方式的隱蔽性構成了花樣百出的“去勞動關系化”用工形式。通過將外賣群體轉換為“個體工商戶”的方式來規避勞動關系的事件并不罕見,網絡平臺通過勞務協議、承攬合同、合作協議等方式規避勞動關系的情形更是層出不窮。
目前,外賣平臺對配送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隸屬于配送平臺的全職配送員“專送”模式,另一種是通過平臺自行注冊的兼職配送員。第二種模式下,配送員與平臺的勞動關系存在爭議。想要成為一名配送員,需要簽署的協議包括《眾包用戶協議》《騎士安全承諾書》《眾包隱私權政策》。①有一份名為《服務合作協議》的文件在注冊時是沒有告知配送員的,隱藏在設置選項中,不易被發現。另外,“特別提示”條款中也強調,配送員與平臺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勞動或雇傭關系,也表明配送員是與某企業服務外包有限公司簽約的“網約工”,“眾包”僅提供撮合服務,與配送員之間屬于是合作關系。通過這種方式規避勞動關系,網約平臺不僅可以降低用工成本,而且不用為配送員繳納社會保險、加班、補貼等費用,并且雙方屬于平等的雇傭或是合同關系,不用為其在工作過程中受傷、患職業病或致第三人損害負責,極大地降低了用工風險及成本。歸根結底,是由于相關政策不完善導致的結果,如何在保證平臺正常運轉的情況下,通過制定相關保護政策保障靈活就業人員應有的權益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1]。
(二)保險和協議存在漏洞
如某網約平臺會在配送員每天接首單時,扣除3元平臺服務費,并生成保單號,代表已購買當日保險。平臺通過設立各項條款,對保險費進行解釋。從2020年的多起案件的結果來看,保險和協議漏洞普遍存在,如某平臺多收取了配送員66%的平臺服務費。相關案例和平臺保險條款顯示,配送員在送餐途中猝死,保險公司理賠3萬元,如果配送員在工作途中因車禍等意外情況死亡,平臺通常會以不存在雇傭關系為由賠償約2 000元的“人道主義費用”等等。
網約平臺在配送員工作過程中可能會發放一定的資金獎勵,但是這種資金的獎勵不屬于薪資,平臺并未認可雙方之間存在勞動或雇傭關系。對于“眾包”在協議中聲明的配送員與“眾包”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勞動或雇傭關系的說法,《民法典》中對合同中的免責條款無效情況做了詳細說明。根據我國《民法典》第506條的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是造成對方人身損害的,二是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如果外賣配送員與平臺之間簽署的合同有上述的約定,這些約定是無效的[2]。
(三)安全制度欠優化
配送平臺對網約配送員的培訓往往分包給配送片區的網點負責,考慮到配送網點之間會有業績排名和配送員具有較強的流動性,網點主管往往不愿占用太多時間對配送員進行系統安全培訓,常以“走形式”的方式避免高層檢查,導致配送員在配送過程中遇到相關安全問題時束手無策,甚至導致嚴重后果。另外,配送員在工作途中可能會因特殊情況終止配送。從以往的案件來看,平臺并未充分利用好定位功能,也沒有對配送員終止配送的情況進行智能分析,導致網約平臺不能在第一時間內了解配送員出現意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