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夏雨 王弢
摘 要:互聯網時代,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知識產權已然成了經濟競爭的核心,但伴隨而來的便是知識產權類的侵權糾紛的頻發。實踐研究證明,在網絡環境的背景下,通過采取知識產權證據公證的保全形式,保全其侵權的關鍵性證據,可以很好地打擊侵權行為。研究發現,雖然證據保全公證在知識產權訴訟中的地位顯著提高,但目前仍面臨一定的困境,分別是保全證據公證的主體資格、跨執業區域取證的公證效力以及公證的取證方式等三個問題,導致知識產權侵權證據保全行為的公證不能完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通過對知識產權保全證據公證當前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可以充分發揮好公證證據保全的作用,從而為網絡環境中的知識產權發展提供便利。
關鍵詞:知識產權;證據保全公證;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3.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5-0149-03
引言
隨著互聯網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戰略的逐步推行落實,無論是工業還是文化產業對知識產權的認可度和重視程度已經得到空前提高,知識產權訴訟案件在近年來呈上升趨勢,也在不斷地促使知識產權權利人積極通過訴訟的方式維護權利。筆者通過梳理發現,在很大一部分的知識產權經典案例中,公證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公證機構出具的保全證據公證書可以很好地證明侵權行為以及侵權結果等事實,在法院案件的審理中起到了關鍵證據的作用。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作為預防性司法證明制度,公證已經逐步深入到知識產權的產生、使用、流轉和權利救濟的各個過程當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證職能與知識產權發展各環節的高效對接。
一、知識產權保全證據公證當前面臨的困境
(一)保全證據公證的主體資格問題
《公證程序規則》第9條規定,①向公證機構申請公證的主體,應當同時符合三個條件,一是與公證事項有利害關系,二是以自己的名義申請公證,三是與公正存在利害關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但在當前知識產權保全證據公證中,申請公證的主體與涉案知識產權的權利人并非同一主體的情況卻十分常見,即存在權利人的代理人或者代理機構以自己的名義向公證機構申請保全證據公證的情形,這就導致了在一些知識產權訴訟當中相關的公證書因涉及合法性而是否可以被法院采信的問題,而且不同法院對該問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導致了案件審理結果的差別。
從當前的司法實踐來看,法院對于知識產權權利人的代理人或代理機構,以自己的名義向公證機構提出保全證據公證的申請進而取得的公證機構出具的公證書作為證據在庭審中提交基本持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代理人或代理機構與權利人之間僅僅是代理關系,與公證事項無利害關系,不存在法律所規定的“申請人應當與公證事項有利害關系”這一條件,不是公證事項的適格申請人,進而認定公證書的內容無效;另一種認為代理人或代理機構與權利人之間為代理關系,同時基于這個代理關系,使得代理人或代理機構基于權利人的授權委托而與公證事項產生了利害關系。基于這種爭議的存在,由于侵權證據保全行為的公證在知識產權侵權訴訟中一般具有決定性的證明效力,因此公證書是否具有證明力有可能影響到權利人是否可以成功維權。關于這一問題,筆者的觀點偏向于前述的第二種,即權利人的代理人或者代理機構基于代理關系,而產生了與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更何況在知識產權侵權訴訟中,法律也沒有對代理人或代理機構以自己名義申請公證做禁止性規定,因此更應當關注的是公證書內容的真實性及完整性,即是否能夠通過公證書的內容確認被告方存在侵害知識產權的行為。
(二)跨執業區域取證的公證效力問題
依據《公證程序規則》第13條規定,公證機構受理公證業務應當在確定的公證執業區域內。公證執業區域指省級司法行政機關,依據《公證法》《公證機構執業管理辦法》及各地區公證機構所確定的公證機構受理公證業務的區域。
司法實踐中,存在部分公證機構受理公證業務超出其公證執業區域的行為,該行為違反了其執業區域內受理公證業務的規定,據此出具的公證書在程序上是有法律瑕疵的。盡管程序上并不符合法律規定,但是如果在像前述的公證的內容真實且其他公證過程合法的情況下,筆者認為這并不應當影響到公證書的效力。有一個經典案例,在關于中國音集協與濮陽市皇家至尊娛樂有限公司侵害作品著作權糾紛一案中,最高人民法院在民事裁定書中也曾就公證機構受理業務超出公證執業區域的問題做出過如下解釋:公證機構超出執業區域受理業務將可能受到司法行政機關的處罰,但已出具的公證書不會因此必然無效。保全證據公證的客觀意義在于這樣的公證是一種公證員以客觀第三人的角度,對當事人針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進行取證的行為見證,其在知識產權侵權訴訟中見證知識產權訴訟相關事實和過程,記載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發生的事件。因此,公證書應當是客觀地記載事實,而不應當反映任何主觀判斷。公證書的內容能否證明當事人想要證明的侵權事實或相關主張,應當是人民法院或仲裁機關依法行使裁判權的結果,從實體出發考慮的話,這與公證書的效力無關。因此,除非公證人員與公證申請人之間存在惡意串通進行虛假公證損害他人合法利益的情形,否則公證機構是否跨執業區域進行取證并不妨礙公證目的的實現。因此,是否將公證機構進行跨執業區域公證而出具的公證書效力認定為無效,在司法實踐中應當結合程序與實體進行考量,特別是在那些以公證書內容作為關鍵定案證據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這切實關乎權利人的知識產權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司法救濟。
(三)公證的取證方式面臨的問題
在知識產權侵權訴訟中,電子數據是一種以“數據”形式存在的證據種類,“信息”為證據之內容、“數據”為證據之載體,即信息是依附于數據載體之上的。由于電子證據其自身的獨特性,存在的問題就是易篡改、易滅失。當事人自行保全的電子證據的真實性時常難以確認,且庭審質證階段侵權事實難以認定,當事人自我取證難以保證證據的客觀性,這對于審判工作來說是一個挑戰,所以當事人自行固定的電子證據采信率并不高。與此同時,知識產權與一般人們所認知的財產權不同的一點在于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的財產權,在進行侵權判定的時候存在十分必要的主觀價值判斷。而隨著文化形態的差異化和科學技術的復雜化,加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各種形式媒體的迅速發展,知識產權侵權證據的公證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化,尤其是對于電子形式的侵權證據的取證過程公證更是如此。以侵權網頁證據為例,一個包含涉嫌侵權信息的網頁需要提取固定網頁中的圖片、文字等數據,這屬于一種新興的證據固定方式,如果公證員稍有失誤,就十分容易出現漏頁、亂碼、片段化、碎片化等情況,導致公證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