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亞楠
摘 要:民法作為調整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律,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中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在市場交易中發揮著重要的規范作用。近年來,整個市場經濟環境呈現出了復雜化的趨勢,不穩定和可變因素明顯增加。由于人們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認識不足,導致其適用存在一些障礙。通過分析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完善策略,以期使該項原則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
關鍵詞:誠實信用原則;內涵;完善策略
中圖分類號:D9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5-0156-03
傳統意義上的誠實信用是一種道德標準和道德要求,尤其我國受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更是一種做人的基本要求。隨著近些年來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經濟快速發展,經濟活動越發復雜,各種風險日益增強,誠實信用原則已經成為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原則,在民商事活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總則》《物權法》《合同法》中均得到了明確和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7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此即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一、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
誠實信用原則,簡稱誠信原則,被稱為君臨法域的帝王條款。其最初發端于羅馬法中的“誠實信用契約”“誠實信用訴訟”,《德國民法典》對誠實信用原則做了相關規定,《瑞士民法典》將誠實信用上升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一切市場參加者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公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誠實信用原則不能僅僅從語義的角度來理解,作為一項法律原則其內涵具有彈性和不確定性。
(一)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要講誠實守信用,反對欺詐
誠實信用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在從事民商事活動時要誠實、善意,不能夠存在欺詐行為,不能損害他人利益。《民法典》在總則編民事法律行為一章中規定了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而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可撤銷,這些都是對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基本要求。在侵權責任領域,誠實信用原則對醫療機構的要求體現在:對患者盡到告知和說明義務;不得隱匿或拒絕提供有關的病歷資料,不得偽造和篡改病歷資料;對患者隱私和個人信息保密;禁止不必要的檢查等。婚姻領域,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
(二)民事主體應基于善意心理行使權利,不得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
誠實信用原則要求民事主體要心懷善意,在不損害他人及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代理制度中的誠實信用原則體現在代理人應當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盡職盡責地去履行代理職責,禁止代理人進行自己代理、雙方代理,禁止代理人和相對人惡意串通,以防損害被代理人利益。人身權法律關系中,對他人姓名、名稱、肖像、個人信息等應合理使用。
物權領域的公示公信原則、善意取得制度、相鄰關系體現了民事交易中和權利行使時均應善意。動產物權的變動通過交付公示,不動產物權變動通過登記公示,即使出現“名不副實”的情形,善意的民事主體基于對公示的信賴所作的交易應當受到法律保護。善意取得制度是當前世界各國普遍遵循的一項物權取得規則。如果無權處分人將自己占有或登記于自己名下的財產轉讓給了第三人,而第三人是善意的,不知道該項交易財產不屬于無權處分人,原所有人不能向第三人索要該項財產,而只能向無權處分人主張賠償。法律為了維護交易的安全和快捷,選擇保護善意的第三人。在相鄰關系中,不動產的相鄰各方要基于善意的心理行使自己的權利,兼顧鄰居的必要利益。
《民法典》第306條、第726條分別規定了按份共有人和房屋承租人的優先購買權,要求轉讓人在轉讓共有份額、出租人在出賣租賃房屋時應在合理期限內及時通知其他共有人、承租人。這些規定意味著權利人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本著善意的基本要求履行及時通知義務,以期維護他人的合法利益。
(三)民事主體應信守諾言履行義務,依據誠實信用原則確定各自的權利義務
合同作為“當事人之間的法律”,要求有約必守,誠實信用原則貫穿于合同的磋商、簽訂、履行的各個環節和階段。《民法典》第500條規定了締約過失責任,其情形主要有:一方惡意磋商、故意隱瞞重要事實或提供虛假情況、其他違背誠實信用的行為。締約過失責任保護的是締約人的合理信賴利益,這樣的合理信賴關系使得締約人在締約階段依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承擔如實告知、保守秘密等先合同義務。第501條規定了締約人的保密義務,第509條第二款規定了合同履行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民法典》新增533條規定了情事變更制度。在合同簽訂后,若出現不可歸咎于任何一方的客觀情勢變動,導致該客觀事實造成合同簽訂的基礎或者前提發生了重大變化,如果依原約定繼續履行,對合同一方或雙方是非常不公平的。在誠實信用原則的前提下,合同雙方可以協商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以保證雙方的利益。
當前社會合同類型日益豐富,內容日益復雜,合同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也更加擴大化,不僅要求雙方在履行合同中誠實守信,也要求事先的通知、協助,事后的保密等,合同的義務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二、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存在的問題
(一)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不明確、不統一
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的民事立法中已經有了明確規定,但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內涵認知,對于誠實信用原則的理解因主體差異而存在不同的觀點。有的人認為誠實信用只是單純的道德要求,而并不將其作為從事民事活動的法律準則。比如現實生活里客運合同中旅客霸座、不配合承運人采取安全運輸措施等行為,人們往往從道德標準做出評價,而很少將其上升到法律的角度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