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

中國傳統社會家庭結構相對穩定,一個家庭有五六個孩子,養老對于他們來說基本不成問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鄉土中國》中所描述差序格局、家族、禮治等觀念與行為與現代社會漸行漸遠,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生活場景已然難以看到?,F在的年輕人處在一個文化斷裂階段,雖說自幼接受傳統道德的熏陶與洗禮,但在其身上的烙印并不明顯,同時由于社會、文化、經濟制度等原因,使得“空巢老人”養老問題日趨明顯。
一、人口老齡化的國際標準
人口老齡化既是一個社會學、經濟學等方面的靜態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隨著社會生存壓力加大及養育成本的提高,傳宗接代的觀念已逐漸淡化,年輕人的生育欲望越來越低,進而導致人口生育率下降,使得能夠為國家經濟做貢獻的年輕人數量越來越少。在人均壽命不斷延長,老齡人口群體范圍逐漸擴大的背景下,導致其在人口總量中的比例不斷增長。
國際組織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老齡化的劃分基于兩個標準:一個是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這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總數的10%;另一個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這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總數的7%。
二、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概況
人口老齡化是眾多不可回避的難題之一,其對人類社會的文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雖然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間比較靠后,但是因其老年人口數量之多和老齡化速度之快,毫無疑問地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的國家。因此,我們需要抱著啃硬骨頭的態度與氣魄,穩妥處理好老齡化這個社會頑疾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滿足老年群眾多層次的需求。這不僅關系到老百姓的現實需求,更關系到國家與社會全局的穩定與發展。
中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是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同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計劃生育,在1982年將其列為基本國策并寫入憲法。它好比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對于扼制人口過多、過快的增長,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客觀上使老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逐漸提高,加快了進入老齡化社會的速度。像法國、美國、英國這些發達國家用了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進入老齡化社會。而我們國家只用了18年的時間,就飛速般地完成了這一過程。1999年,中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達到社會總人口的10%,按照相關國際組織的標準,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階段。
2009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達到社會總人口的8.5%;2018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達到社會總人口的11.9%。
根據2020年10月-12月進行的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中國人口已達2.6億,占總人口的18.70%;65歲以上的中國人口已達1.9億人,占總人口的13.50%。
“十四五”(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期間,全國將有超過3億的老年人口,屆時針對多層次養老需求將會呈現井噴式的增長。中國將從初級老齡化階段進入中級老齡化階段。到2050年,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預計達到4.83億。
以上結果充分說明,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十分突出。國家應該投入多少經費以及這些經費應該如何分配,才能讓這些數量龐大的老年群體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樂、老有所學,就變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梆B老”不但但是國家的問題,它需要社會、家庭、組織、NGO、慈善組織等共同努力。
三、“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
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城鎮化建設和“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現代社會逐漸形成了“421”的新型家庭結構,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生活場景已經很難看到。“上有老,下有小”是這些年輕人的真實寫照,他們需要夯實經濟基礎才能夠承擔起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的義務。他們通過外出打工、留學、進修等方式來提升自己,為自己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由于老年人與年輕人的認知經驗及思想觀念不同,為了避免彼此間產生不必要的矛盾與沖突,那些身體硬朗且能夠經濟獨立的老年人會主動選擇與子女分開住。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對幾十年的居住環境產生嚴重的感情依賴,不舍離開;另一方面,老年人體恤、理解子女工作忙,不愿給孩子們增添負擔,寧愿選擇獨自生活來減輕子女負擔。
以上因素促使空巢老人的逐漸形成。
四、“空巢老人”存在的問題
父母陪我們慢慢長大,但是我們卻不能陪伴父母變老。子女對于這個社會來說,猶如羽翼逐漸豐滿的鳥兒,或因工作學習、或因結婚等原因,終將有一天會離巢遠去。留下獨守“空巢”的老年夫婦,剩下些許的無奈,內心留下莫名的惆悵,缺乏精神上的慰藉。有的老人因為自己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而自責,同時常常伴隨著長吁短嘆、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癥狀;有的老人埋怨子女只顧自己的小家庭而忽略了父母的感受,從而產生傷心、沮喪等癥狀。我們將這種行為稱作“空巢老人”綜合癥。
據不完全統計調查,有高達60%的空巢老人存在心理問題;10%-20%的空巢老人需要及時進行心理干預或治療。雖然經濟規模和社會發展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針對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社會活動、電視節目、健身娛樂設施、書籍報刊等嚴重不足;再加上子女關懷不夠,導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極度匱乏。近年來,空巢老人屢屢成為受害者,或因得不到贍養而將子女告上法庭,或因缺乏社會常識而被不法分子騙財騙物、亦或是老人去世多日才被人發現。
隨著中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及城鎮化建設的加快,人口流動加劇,社會競爭愈發嚴重,傳統孝道觀念逐漸解體,試圖讓子女在物質和精神上承擔起贍養老人責任的做法,顯然很不現實。因此,我國“空巢老人”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亟需得到有效的解決。
五、“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對策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功能日趨衰退,“空巢老人”的心理隨之而來變得愈發脆弱,對社會、對子女的依賴程度會越來越高,因此對養老服務需求也日益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