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擴大開放是增強經濟活力與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和要求。青海省擴大開放的路徑可概括為,構建全方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新格局、暢通絲綢之路青海大通道、搭建對外經貿新平臺、開辟產業投資與合作新高地、打造綠色絲綢之路新樣板、編織民心相通新紐帶。形成西北對外開放新高地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支點。
關鍵詞:青海;擴大開放;路徑
《中共青海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堅定不移實施開放帶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鞏固拓展對外開放大通道戰略支撐作用,布局建設對外開放平臺,深入開展交流合作多元互動,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平臺。
一、構建全方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新格局
(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建設現代高原美麗幸福綠色“大西寧”和城鄉統籌“新海東”,打造開放“柴達木”和打造綠色人文三江源。[1]
東部要加快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西寧市、海東市與海北州、海南州、黃南州2市3州19縣(區)納入國家《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這是西寧市大發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一次重大歷史機遇。按照“東進,西控,南拓,北優”的目標,打造“一核一軸一區三組團”大西寧格局。[2]
西部以海西州為重點。要加快布局“4+5”產業體系,即轉型升級四大傳統產業(鹽湖、油氣、煤化工、金屬冶煉),布局五大特色新興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信息技術、現代服務)。[3]
青海省內其他地區突出綠色生態。2020年2月,玉樹市和瑪沁縣、祁連縣、澤庫縣、天峻縣入選我國50個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應該抓緊編制試點實施方案,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創新補償資金使用方式,轉變生態保護發展方式,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二)拓展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
按照“東進,西出,北上,南下”的思路。[4]推進向東開放,引進沿海地區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積極促進一體化發展;擴大向西開放,重點向中亞國家、中東國家發展農業綜合開發和旅游業;探索向北開放,與蒙古國、俄羅斯發展經貿合作,開拓市場,開發資源。發揮青海省在新材料、新能源以及藏毯和農牧業等方面的優勢,與蒙古國、俄羅斯積極開拓市場空間;拓展向南開放,借助中國—東盟自貿區框架,積極開展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的經貿合作,開拓新的市場和資源,擴大青海省在亞太地區和東盟市場的影響力。
(三)加強地區間高質量合作
借鑒格爾木藏青工業園“飛地經濟”經驗模式,打造德令哈市“飛地經濟”產業園區。健全西寧市與南京市對口合作機制,深入推進技術轉移、產業承接,打造南京市與西寧市“飛地經濟”園區,聯合南京市外貿企業,共同開發高原特色產品海外市場。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引進上海市及江蘇省、浙江省等地的優質資本和先進技術,推動新材料、新能源和光伏制造等產業向青海省轉移。積極融入南向通道建設,加強與甘肅、廣西、貴州等省在交通和物流以及金融服務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加快青新藏(格爾木)國際陸港商旅物流中心項目建設,積極發展多式聯運,開辟格爾木—尼泊爾加德滿都公鐵聯運班列,開拓中尼國際物流大通道,積極推進中尼“跨境直通車”“兩國雙園”建設。
二、暢通絲綢之路青海省大通道
(一)強化陸上絲綢之路綜合交通支撐
加快推進西寧—成都鐵路建設,協調青藏鐵路公司增開客運班次。推動對外高速公路網和國省道干線公路建設,打通對外通道。強化與蘭、渝、黔、桂等地區的合作,推動青海省出口商品經新加坡港,通達中亞、南亞、歐洲等地區,逐步擴大出口。依托格爾木—庫爾勒鐵路,貫通中巴經濟走廊,形成青海省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與天津、上海、連云港、青島等港口合作,依托格爾木—敦煌鐵路和蘭新高鐵拓展至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口岸通道,完善通往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家的跨境物流通道。推進西寧—玉樹—昌都鐵路前期工作,打通聯通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大通道。推動西寧一拉薩、西寧一喀什出境公路建設,加快對外高速公路網及國省干道建設。打造格爾木、德令哈、茫崖至新疆若羌、吐爾尕特口岸連通中亞、歐洲地區公路走廊,將格爾木—拉薩公路向西南延伸至尼泊爾,格爾木一西藏一尼泊爾(印度)南亞,連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將海西州打造成青藏高原重要的交通要塞。提高青藏高原管道成品油輸運能力,保障成品油穩定供應。加快格爾木—拉薩油氣長輸管線(二期)項目建設,強化對西藏的用油用氣保障,優化青藏高原能源供應結構,為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地區長期繁榮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二)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積極構建西寧市—重慶市經長江航道進入上海港入海的海鐵聯運通道。推動形成連通青海省西寧市—廣西崇左市、憑祥市進入越南的陸路口岸。由重慶市向南經貴州等省,通過廣西北部灣等沿海沿邊口岸,通達新加坡及東盟主要物流節點,進而輻射南亞、中東、澳洲等區域。
(三)構建空中絲綢之路西北重要支點
加快實施曹家堡機場三期擴建和國際航站樓升級改造工程。積極開辟面向俄羅斯及中亞、西亞、南亞國家的客貨運包機業務和全貨運直航業務,拓展經中亞至西亞和中東歐等區域國家的航空市場,形成輻射高原、貫通全國、連接國際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航空驛站。加快發展快遞空中網絡,提高國際航空貨運能力,促進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設立中國(青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專項資金,保障“單一窗口”正常運轉。
(四)推進網上絲綢之路建設
培育信息消費新興服務業態。目前,青海省城市光纖、鄉鎮光纖到戶覆蓋率達100%;行政村光纖到戶覆蓋率達99%,“全光網省”全面建成。在此基礎上要加快建設格爾木國家級“智慧城市”,德令哈國家級“信息消費城市”。創新大數據產業生態鏈培育模式,營造基于互“聯網+”行業以及創新、孵化、轉化的產業環境。積極推進集出入境檢驗檢疫、融資于一體的跨境電商線上綜合服務平臺。
(五)打造格爾木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格爾木市是青、藏、新、甘四省(區)樞紐地帶,“一帶一路”節點城市。2018年,格爾木市被確立為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有青藏、青新、柳格等干線公路,有青藏鐵路、格敦鐵路和即將建成通車的格庫鐵路,格爾木—成都、格爾木—大理鐵路已列入國家中長期規劃;航空已開通至西寧、拉薩、西安、鄭州、杭州、溫州等航班;有花格原油管道、格拉成品油管道和澀寧蘭、澀格、澀敦天然氣管道。格爾木市已基本形成一個以公路、鐵路、民航和管道運輸為主的立體化、綜合性交通物流樞紐。結合格爾木國際陸港7個功能區區劃和交通發展實際,著力打造“一核心、五通道、多節點”的交通運輸空間網絡、西部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國際貿易通道和青海省副中心城市。格爾木市有豐富的產業基礎資源,按照產業鏈發展思路,必將依托有力的物流樞紐發揮其在工業鏈中的組織作用,通過工業打造帶動產業鏈優化以及讓產業走向中高端價值鏈層面。支持格爾木市申請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加快綜合保稅區申建步伐,著力把格爾木市打造成獨具特色的開放型城市。
三、搭建對外經貿新平臺
(一)加快建設西寧綜合保稅區
在功能定位方面,打造對外對內開放的雙重開放格局,推進保稅加工制造產業;推動創新創業,打造保稅研發設計產業和保稅檢測維修中心;推進貿易便利化,打造保稅物流分撥中心;延伸產業鏈條,打造銷售服務中心,使其成為西部地區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外向型產業發展平臺和新型產業承載平臺。在產業定位方面,依托青藏高原特有的藏醫藥以及枸杞、藜麥、青稞、燕麥、蕨麻等資源以及光伏和有色金屬等產品研發加工產業為基礎,適當引進大型企業,形成研發、加工、貿易、跨境電商等產業集群。
充分發揮保稅區政策優勢,為本地區享受保稅區政策紅利提供入區發展機遇和便利條件。做好保稅服務,吸引類似青海清華博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加工貿易企業入駐保稅區;做好退稅服務,為青海銅業有限責任公司等進出口企業提供優質出口退稅服務,降低資金成本;做好免稅服務,為區內企業采購自用設備物品予以免稅,區內企業間貨物交易免征增值稅、消費稅,努力以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綜合性政策支持區內企業享受保稅區政策紅利。
(二)加快推進商貿平臺建設
圍繞青海省藏毯、絨紡等特色產業,在西寧市南川工業園區建設國際藏毯展銷中心。充分利用“青洽會”等重大節會活動,籌辦國內外大中型展覽。創新完善“城洽會”辦會機制,將“城洽會”打造成有影響力的國內品牌展會。組織企業參加中國進博會、無錫新能源大會、深圳鋰電產業交流會、西博會、東盟博覽會等國內外展會,主動對接,提前謀劃,精準推介,促進經貿對接和往來,進一步提高青海省品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
(三)加快發展跨境電商產業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全省電子商務聚集區等示范項目建設,培育提升本地電商平臺,積極引進優質電商企業,爭取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試點。高水平打造青海朝陽國際電子商務示范基地、青海瀚祥電商物流配送中心以及柴達木電商聚集區等平臺。
(四)塑造一流營商環境
全面對標高水平營商環境,持續推進政務服務清單化、智慧化、標準化,不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釋放更多創新創造活力,開辟外資項目落地“綠色通道”, 實行“一站式”“保姆式”代辦服務。
四、開辟產業投資與合作新高地
(一)深化產能合作
加強與國內外經濟體合作,積極引進技術和人才,引導新能源企業走出去,努力開拓海外市場,特別是中東、東南亞和南美洲等海外市場。承接國內產業轉移。進一步擴大環渤海、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招商工作,促進三大區域關聯企業在青海省擴大投資。
(二)擴大優勢特色產品出口
建設青藏高原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園。培育鋰電池、藍寶石晶體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加快推進對外貿易“雙育計劃”,[5]制定各年度重點培育企業名錄。明確青海省外貿發展資金支持方向與項目,建設國家中藏藥研發基地、高原動植物資源精深加工基地。如,青稞適宜在高原上種植,是青海省農牧業的主導產業,種植面積突破6700公頃,產量16萬噸,占糧食作物的25%。青稞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β-葡聚糖在麥類中含量最高,是小麥含量的50倍。青稞加工的產品主要有青稞酒、青稞面、青稞饃、青稞醋等,產品粗放單一。目前,全省從事青稞生產加工企業有33家(較大型18家)。青海省互助青稞酒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青稞加工率達60%。
青海高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與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青海省高原醫學科學研究院、青海省食品檢驗檢測院合作,將青稞精深加工,第一次發酵生產以青稞β—葡聚糖口服液為代表的發酵飲料,第二次發酵生產以青稞酒為主的衍生產品,第三次發酵生產以有益菌群的生物肥料,實現青稞的高附加值開發利用。
(三)強化金融政策支持
放寬進出口企業信用限制,支持國有和國有控股等擔保機構開展外貿企業出口融資擔保服務。降低金融機構開具進口信用證的保證金繳納比例,保證金比例一般設定在15%-70%。設立“走出去”項目融資擔保風險補償金,與政策性銀行、信保機構合作,為青海省企業“走出去”項目提供融資擔保支持。
推動青海省與沿海發達地區金融合作,引進“一帶一路”區域優勢金融機構入駐青海省;通過在省外設立業務窗口、參股金融企業等方式,支持地方金融企業走出去。
搭建“政金企”融資平臺,為“一帶一路”綠色項目建設籌集資金。拓寬綠色發展投資渠道,發揮好綠色產業發展引導基金作用,支持綠色產業發展。
強化第三方涉稅信息的采集、分析和運用。繼續加強稅務部門與商務部門等政府職能部門和外匯管理等金融部門的溝通聯系,掌握“走出去”企業增減變化情況,以及企業實際投資額度、行業、地域等信息,切實為“走出去”企業做好服務。
五、打造綠色絲綢之路新樣板
(一)積極參與承辦國家公園論壇
針對青藏高原氣候暖濕化演變,探索建設國家公園集群。2019年8月,在西寧市召開了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相關專家建言在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建設國家公園群,發展大生態產業,確保青藏高原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當前,部分科學家正研究在青藏高原上建立全球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要推動青海高校和科研院所與清華大學、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合作,深入開展國家公園保護管理研究,建立高原生態保護研究品牌。加快青藏高原超凈區的環境、資源、生態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
(二)深化生態環保國際交流合作
著力加強與周邊地區和沿線國家在生態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跨境生物多樣性和有害生物防控等領域的合作,開展節能減排重點技術研究交流。辦好“絲綢之路沿線國際友誠峰會”等活動。探索中國(青海)與中亞其他國家和西亞“綠色絲路使者計劃”,創建“綠色絲路”環境技術合作與轉移中心,建立“一帶一路”高原生態信息共享平臺,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信息共享,推進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環保標準銜接和對接。發揮青海省世界第三極和全球氣候變化啟動區的影響,積極申辦國際生態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論壇,建立常態化環保合作交流機制。
(三)建設高原生態產業示范項目
依托青海省生態環境優勢,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加快推進湟源縣青藏高原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園、大通牦牛繁育研究中心、國際標準牛羊肉生產中心等示范項目建設。引入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國的先進畜牧業環保經驗,實現牧草和水資源等集約化循環使用。
六、編織民心相通新紐帶
(一)深入推進文化交流合作
依托已建立的“20省市友好館聯盟”“西北五省區文化館5+1戰略聯盟”“文化動車絲路情——全國行”等,開展各類文化交流活動,促進文化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開展同業交流機制,加大與絲綢之路節點城市的交流與合作,取長補短,不斷創新。充分挖掘歷史、民族文化資源,建立絲綢之路文化傳播中心,講好“一帶一路”青海故事,將大美青海向世界傳播。
(二)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
著力調整區域文化產業布局,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供給質量。加強青海省文化產業項目儲備,重點扶持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項目,確保文化產業年銷售收入平穩增長。完善文化產業項目庫,策劃、包裝、儲備一批市場前景廣、投資效益好的文化產業項目。加強文化產業對外交流與貿易,搭建互通互聯文化貿易平臺,組織骨干文化企業參加全國性的文化博覽會。創建能突顯“一帶一路”文化特色的鄉趣以及唐卡和昆侖玉等小型專業民間博物館,引導非國有博物館健康發展。加強“一帶一路”文化特色“非遺”基地建設,發展壯大曲藝以及剪紙等產業。
(三)進一步拓展國際旅游市場
舉辦特色品牌活動,開拓國際旅游市場,拓寬客源渠道,組織團隊赴絲綢之路沿途國家和地區開展旅游宣傳。赴日本、希臘、土耳其等國家開展旅游資源和產品宣傳推介活動,簽署城市間旅游合作協議。邀請中亞國家友好城市、絲綢之路沿線城市來青海省開展踩線活動,尋求旅游項目合作,提高青海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度,達成產品互推、資源共享的合作意向,提高入境游客接待量。組織相關旅游企業參加東盟博覽會,建立對外交流對接。
(四)持續加強“一帶一路”教育科技體育健康交流合作
依托“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教育協會,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教育合作項目,深入開展教育科研與合作。探索推動省內職業技術院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建設國際化職業人才培養基地。鼓勵與有實力的高校聯合辦學。
不斷深化體育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青海省體育品牌賽事影響力,辦好環城賽、徒步節、高原風箏挑戰賽等國際國內地區性大型體育賽事活動。
務實開展健康產業合作。加強對外醫療健康交流合作,依托高原特色大健康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促進與各國在醫學醫藥產業上的發展及人才培養領域的合作,探索在國外建設中藏醫藥服務中心。以青藏高原獨特的動植物資源為依托,聯合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水平建設中藏藥以及高原綠色食品(保健品)產業園區,創建國家級大健康醫藥產業示范區。
注釋:
[1]《青海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0,12。
[2]《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R].2018。
[3]李明燕,李欣玲,羅永紅.扎扎實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J].柴達木開發研究,2017,03。
[4]解麗娜.青海省五地入選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名單[N].青海日報,2020,02。
[5]青海省商務廳.“千萬美元潛力企業培育計劃”和“出口自主品牌培育計劃”,2015。
(作者簡介:羅永紅,中共海西州委黨校高級講師、海西州理論宣講專家庫成員、高原先鋒師資庫成員、青海省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柴達木職業技術學院特聘教授。重點研究黨的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等。出版《柴達木經濟發展改革實踐與探索》《特色產業發展研究》等專著,在各類報刊公開發表論文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