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聯芳
【內容摘要】優秀的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所規定的,高中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詩歌鑒賞能力。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學好詩歌,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領略到中國詩歌的優美與娟秀,從而使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富有文藝氣息,使他們富有才氣。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的詩歌教學,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詩歌修養,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通過接受優秀詩歌的熏陶,提升自己的審美品位。
【關鍵詞】教學策略鑒賞技能信息化時代
詩歌的學習對于學生世界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我國絕大部分中學的詩歌教學的目的仍舊很功利化,教師并沒有潛心鉆研如何提高學生的詩歌修養,而是努力地研究試卷詩歌鑒賞題的出題規律,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順利地通過考試,這樣功利化的教學目的忽視了語文教學的初衷,極大地打擊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基于此現狀,高中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改進傳統詩歌教學的策略,詩歌教學應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終極目的。
一、教師要有深厚的語文素養和踏實的敬業品質
俗話說:打鐵還得自身硬。要提高學生的詩歌素養,教師應首先豐富完善自己的語文專業知識和詩歌素養。上課前,教師應認真閱讀并深入探究教材的內涵,對詩歌內容和思想應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可以參考一些輔導資料,但是不能完全依據輔導資料照本宣科地給學生講解詩歌,這樣會使課堂變得機械化、程序化,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結合課標深入探究教材的內涵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詩歌鑒賞亦是如此。由于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人生閱歷的不同,所以對于詩歌的理解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所謂深入理解教材,是指教師在課前,結合課標所要求的,通過認真研讀與詩歌相關的資料,包括詩人的自身經歷、詩歌的創作背景、時代背景、詩歌涉及的一些寫作技巧及其作用、詩人寫作這首詩歌時的心境、詩歌的主題思想等,通過對這些資料的整合,教師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對詩歌的思想、主旨做出自己的理解。這樣,在上課時,教師才能夠有充分的自信,同時,可以對學生的詩歌學習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不是機械地重復輔導資料上所寫的內容,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詩歌素養。
(二)教學方案聯系學生實際
每個學生的語文基礎和對詩歌的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要盡可能多的顧及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爭取每節課讓絕大多數的同學都能夠有所收獲。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應該在平時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分析學生的測驗成績,觀察學生平時的語文學習態度,課下與學生交談對詩歌學習的看法與感受等,以此對每個學生的詩歌學習水平做一個粗略地了解,從而制定出一個對絕大多數學生適用的教學方案。
總之,要改進傳統的詩歌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學生的詩歌素養,需要教師做出大量的努力和充足的準備。
二、教師要形成一套自己針對學生詩歌學習的教學策略
教師應該在自己詩歌教學的探索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一套自己的詩歌教學經驗,可以把其他優秀教師的詩歌教學經驗作為借鑒,但是不能照搬。因為每一位教師的教學習慣以及每個班級的具體情況不同,教師應該探索出一套適合自己教學實際情況的詩歌教學策略。
(一)介紹背景,感知詩人
詩歌創作背景的了解對于學生理解詩歌情感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并且了解詩歌背景有利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詩歌的內涵,有利于學生對于詩歌內涵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對于學生形成詩歌素養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講解、看歷史紀錄片、看專家講座、學生分享交流等方式,使學生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以流傳千古的經典作品《虞美人》為例,詞人李煜是一個有著卓越文學稟賦的皇帝,他前期創作的詩歌以為宮中的歌舞艷樂配詞為主要目的,這個時期的詩歌是他宮中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他后期創作的詩歌以描述自己的喪國之痛和對物是人非的惆悵和感慨為主,此時,他的詩歌具有了真正的文學價值,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表達了李煜對被囚禁于宋營生活的厭倦,對往昔時光的懷念,對物是人非的感慨;“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將詩人對故國的懷念之情描寫得淋漓盡致,與此同時,將詩人的亡國之痛也刻畫地溢于言表。當學生了解了詩歌的創作背景后,對于詩人的感情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對詩歌學習的熱情。
(二)誦讀詩歌,品位意境
詩歌具有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和形式美,誦讀詩歌可以讓學生充分地體會詩歌的這些美麗之處,既能培養學生對于我國古代文化精華的深厚感情,也能夠使學生近距離地感受詩人在詩歌中所寄予的感情。誦讀詩歌的形式多種多樣,對于一些感情表達不太明顯的詩歌,教師可以先進行范讀,或者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名家誦讀的示例,從而使學生能夠初步地理解該詩歌的誦讀方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向學生普及一些抒發情感的誦讀方法,更加有利于學生把握詩歌的主旨。當學生欣賞過詩歌誦讀的示例后,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齊聲誦讀、分組輪流對讀、詩歌接龍的方法增加詩歌朗誦的趣味性,從而培養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的熱情。以部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李清照的《聲聲慢》為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一句富有節奏美,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于已故的丈夫的懷念,對于失去的東西想找卻怎么也找不回來的悵惘失落之情。誦讀時應注意氣息的運用,將詩人這種失落痛苦的情緒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還比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整首詩的情緒慷慨激昂,表現了毛主席立志要干一番大事業、為天下蒼生謀幸福的豪情壯志,誦讀時情緒要飽滿,聲音要洪亮,表現出詩歌所要表達的豪情。
(三)教授理論,拓展深度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學生對于詩歌的情感有了一定的體會后,教師應該向學生傳授一些詩歌鑒賞的專業知識,這些專業知識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掌握一些詩歌鑒賞的基本技巧,培養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使學生以后讀到任意一首詩歌,能夠通過這些技巧對詩歌的寫作形式、表達的感情和主旨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詩歌的內涵,形成學生自己對于詩歌理解的體系,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1.詩歌情感的教學
教師可以通過對詩人形象、對詩歌中人物形象、對詩歌中景物等分析,讓學生領會詩歌所表現的情感。例如,部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詩歌引用了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周瑜的英雄事跡,他指揮赤壁之戰大敗曹操的場景,是何等的威風凜凜,迎娶美麗的小喬時,是何等的雄姿英發,但是,如此一位武功蓋世的英雄,在歷史的長河里依舊是過眼云煙,如今,周瑜的英勇事跡,人們只能從史冊中去了解,這首詞表達了詩人建立一番豐功偉業的壯志已經被消磨殆盡,看破了世間的功名利祿,心境已然變得豁達了,通過對文中周瑜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使學生體會到詩人對功名利祿早已豁達的心境。
2.詩歌寫作技能的教學
詩歌的寫作技能包括意境的使用、煉字、景物的排列等,通過對這些寫作技能的分析,能夠使學生對于詩歌的創作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使學生能夠體會詩歌的細節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以千古詞帝——李煜的《虞美人》為例,詞中末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絕唱,詩人將無盡的愁情比作江中流動的春水,形象地描繪出了詩人心中愁情的綿延不斷、無法消除,與此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東流的春水是一幅很美的動態景觀,也增加了詩歌的意境美[1]。
以陶淵明《飲酒(其五)》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例,講解煉字對于體會詩歌之美的作用,此句詩描繪了一幅詩人在田野里采菊,偶然間抬頭望見了南山的畫面,這句詩里的“見”字用得最奇妙生動,千百年來,成了眾多詩歌學習者的經典范例,生動地描繪出了詩人隱居田園時悠然自得的心境,倘若用“望”則變成詩人故意朝南山望去,則無法充分生動地表現出詩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因此,“煉字”的掌握對于學生理解詩歌內涵、品味詩歌細節美和內在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有一套適合自己的詩歌教學體系,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學有所得,對于詩歌鑒賞有系統的知識與能力體系,實現課程標準對教師教詩歌、學生學詩歌的要求[2]。
三、信息化時代,多媒體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中的應用
語文教學應該充分利用科技發展的成果,做到與時俱進,詩歌鑒賞的教學亦是如此,利用多媒體技術,對傳統的詩歌教學模式進行改進,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獲取詩歌鑒賞技能,對于提高學生詩歌學習的興趣,豐富學生詩歌學習的收獲有很大幫助。一方面,利用多媒體進行詩歌教學,可以使學生對知識、意境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在講解煉字技巧時涉及的例子,“僧推月下門”和“僧敲月下門”,有的同學不理解“推”和“敲”到底有什么不同,這時,教師可以根據詩歌描述的意境,制作兩個小視頻,分別向學生們展示“推”和“敲”的區別,這樣就有利于學生體會“推”和“敲”這兩者之間的區別[3]。另一方面,將多媒體與詩歌教學結合起來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使詩歌學習更加富有樂趣。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一些優秀的詩歌朗誦作品,之后,讓學生分享自己欣賞后對于詩歌朗誦的看法和體會,在分享過程中,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可以暢所欲言,這樣可以使課程氛圍更加融洽[4]。
結語
詩歌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語文教師應該發揚探索精神,通過自身的努力鉆研,開創出一套自己的詩歌教學策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詩歌素養,使他們通過學習詩歌而領會并熱愛上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從而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同時,積極發揮語文的人文性特點,通過詩歌教學,讓學生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品位。
【參考文獻】
[1]吳春艷.新課改下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有效性分析[J].高中生學習(師者),2013(12).
[2]楊海燕.提高詩歌教學有效性的途徑探索[J].語數外學習(高中語文教學),2014(12).
[3]劉桂香.淺析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有效性[J].語文天地(高中版),2015(5).
[4]易平.如何提升高中詩歌鑒賞教學質量[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5).
(作者單位:安徽蚌埠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