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佳
秦腔以其渾厚俘獲了人民的芳心,在中華大地上長盛不衰,向古往今來的人們展示它與眾不同的魅力。秦腔的內涵十分豐厚,代表著陜西土生土長原著居民的樸實勤勞,彰顯了我國鮮艷奪目的民族文化。
秦腔作為一種綿延久遠、飽含情感的獨特性戲曲藝術,是久居陜甘寧地區的人民用心血澆灌而成的文化瑰寶。歷史長河浩浩蕩蕩,百花爭鳴的戲劇類目融入歷史脈搏造就了極富藝術色彩的中華文化。秦腔與中國的黃土地緊密結合在一起,見證了陜甘寧地區原住民的繁衍生息,在人們溫情的注目下逐漸成長壯大。但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得青少年大多沉迷于娛樂至死的審美觀念之中,很少會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秦腔。本文從秦腔唱腔特點出發,探討作為陜西標志性唱腔的秦腔藝術地位以及對其發展和傳承的必由之路。
一、秦腔唱腔的內涵
秦腔分為歡音和苦音兩種不同調式,需要根據劇情的設置選擇不同唱腔。兩種唱腔的音頻區域少有交集,各自處于雙方界限之外。歡音曲調的顯著表征是鏗鏘飽滿,不同于苦音曲調的低調沉郁。苦音腔調能夠十分有層次地表現劇情中的人物設定,將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到極致。
中國傳統故事是秦腔藝術的主要素材來源,正因如此,秦腔與人民群眾和黃土地的聯系非常緊密,其主要呈現方式是環繞悲劇色彩渲染劇情,將大起大落的情感為觀眾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劇情表現多將筆墨集中在渲染人物的悲情故事上,利用極富層次的音樂形式將故事推向高潮。
就秦腔的內容而言,雖然苦音腔能夠把人物故事進行悲情演繹使得觀眾潸然淚下,但故事的結局多以大團圓式呈現。秦腔內容雖然難免注重思想教化,渲染正義的俗套,但仍然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優秀的基因,在世代演繹中傳遞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情感內涵。
秦腔自出現起就在不斷與中國人民的接受心理和審美觀念相磨合,最終形成了結局歡喜的結構形式。針對秦腔此種特點,新一代藝術家要在繼承秦腔優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以便在不斷吸收潮流文化的過程中為秦腔的發展開拓新路,將燦爛奪目的中國文化呈現在世界舞臺上。
演繹秦腔的藝術家對戲曲傾注了大量心血,才能夠達到“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般如臻化境的地步。每一句唱腔、每一個動作都經歷了無數次練習,秦腔藝術家力求將每一個眼神演繹到極致,為秦腔塑造表演靈魂。秦腔藝術家的“唱、念、做、打”都飽含著自身深沉的愛意,為人們帶來極佳的聽覺及視覺享受。在表演過程中,秦腔利用舞臺和表演者的互相配合試圖為所有觀眾打造濃厚的戲曲氛圍,按照劇情的要求帶領觀眾漸入佳境,促使觀眾能夠對劇情中的人物感同身受,“以人物喜為喜,以人物悲為悲”,最終以戲劇形式完成對在場觀眾心靈的凈化。演員的唱腔也根據劇情的不同而有所調整,一快一慢的唱腔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每個聲音都敲打在觀眾的靈魂上,給予觀眾極致的享受。嘶吼式的發音也常常成為秦腔的一部分,是對陜甘寧地區習慣性唱腔的一種特色演繹,在經過歷史積淀之后已經成為活化石一般的存在。
二、秦腔唱腔的特點
(一)吼定乾坤,盡顯秦腔魅力
秦腔在演繹中的顯著表征便是“吼”字開頭,并且此種開頭方式已經得到人們的認可。人們對此不免產生疑問,為何秦腔“吼”字為首獨獨惹人憐愛呢?原因則為西北是秦腔的發源地,環境的惡劣漸漸形成了西北地區獨特的風俗習慣。西北原住民以直截了當、耿介率直的形象出現在大眾眼中,再加上西北高原的生存環境非常艱難,人們都養成了善于用“吼”字宣泄心中感情的習慣。
例如,著名作品《白鹿原》中所出現的大面積陜西方言便為作品增加了極強的神秘色彩,獨具特色的景象呈現將作品中人物各具特色的傳奇人生表達得淋漓盡致。作品的語言也以地域為基礎進行精心構設,以非常深入人心的姿態實現了《白鹿原》的成功。作品《白鹿原》中的語言存在與秦腔、板腔音樂結合的特點,文字的渾樸厚實與秦腔中的散板、慢板融合在一起,最終為情節畫上了圓滿句號。
回溯歷史長河,秦文化最早誕生于關中地區,文化的變遷在這片土地上迭代上演,一寸一寸加深了秦腔文化的歷史積淀。在這片動蕩與離別不斷上演的土地上,以“吼”字為首的秦腔順勢誕生且以鮮活獨特的風貌遺留至今。
在杜甫的《兵車行》中,滾滾車輪之間飽含著離別的情愫,牽衣頓足攔道而哭的悲壯場景猶在眼前。生死離別的悲泣與呼喊足以震徹云霄,讀到此處不禁令人心生敬畏。秦腔也表現出類似的豪放壯烈,天災人禍打磨出了獨具一格的秦腔表演。經過亙古歲月的檢驗,秦腔的“吼”已經演變為活化石般的存在,強烈濃郁的抒情特色深深打動著每一位秦腔愛好者。
新一代藝術家在發展和創新秦腔形象表現的形式時,應當以繼承秦腔的魅力與精髓為前提,以吸收現實生活元素為助力,奮力將秦腔推向世界舞臺中央,為世界展示豪邁壯烈的陜甘寧文化。
(二)振奮昂揚,彰顯秦腔本色
秦腔音樂表現出的顯著特點便是振奮昂揚,多數情況下耿介忠臣在秦腔中扮演正面角色,兩者結合為秦腔的表演塑造出別具一格的表現特色。秦腔在表現形式上大致與其他戲曲劇目相同,但相對而言具有更突出的動作表現,促使秦腔的戲劇感具有更強烈的影響效果。同時粗線條的表現形式詮釋了秦腔的表演特點,為秦腔表演抹上了濃重
的底色。
例如,在《打鎮臺》等戲曲中,“箭在弦上”般嚴肅的表演氛圍將秦腔振奮昂揚的本色演繹得淋漓盡致,表現出其與其他戲曲形式的顯著不同。在《黃河鎮》中,即使趙公明登場亮相的時間非常短暫,但他執鞭出場的方式霸氣側漏,虎虎生威。在《二堂舍子》中,劉彥昌的演繹對唱腔力度和清晰度有著極高的要求,只有演員能夠把“苦音二六”的特色生動展現在演唱當中,才能深刻震撼在場觀眾的內心。
秦腔的昂揚本色決定了秦腔聲韻處理的方式,其先快吐的表現形式與京劇的慢吐表現形式形成了鮮明對照,同時形成了秦腔所特具的吐字爽快、豪氣萬丈的藝術特點。同時秦腔在表演過程中完全遵守戲曲表演規律,在進行振奮昂揚的戲曲演唱時,演員必須將唱腔演繹得生動有趣。在經過前輩藝術表演家對秦腔進行不斷改造之后,秦腔之中的聲母和韻母得到了有機融合,進而使秦腔在表演過程中呈現出更多的藝術魅力。
面對新時代的改革浪潮青年藝術家必須掌握唱腔與音調的和諧關系,要在經過不懈的探索之后掌握秦腔的發聲規律以求促進唱腔與音調的長遠發展。對于秦腔來說,“字正腔圓”這個成語是高水平秦腔表演的標配,要求秦腔演員必須嚴格把控唱腔音調,根據劇情靈活轉變唱腔的表現方式,這也要求秦腔演員必須對秦腔唱腔上的高亢嘹亮加深理解,如此才能夠在展示秦腔流暢悅耳的基礎上進行完整的戲曲表演。
三、結語
秦腔的發展歷經歲月檢驗,在逐年積累之下,秦腔以夸張的表現動作和振奮山河的唱腔為顯著特點呈現在大眾眼前。待唱腔高昂之時,猶如形成百川歸海之勢;在唱腔低垂之時,猶如引發猿猱悲泣。經過演員栩栩如生地演繹,秦腔的表現形式更為活靈活現,仿佛能夠將觀眾吸引進一個另類的虛幻世界。
戲曲發展在中國得到了實踐和歷史的雙重檢驗,成為中國經久不衰的優秀文化。如今處于娛樂形式冗雜的信息化時代,更需要新一代青年帶領戲曲藝術披荊斬棘,開拓發展新路。青年藝術家應當勇于嘗試,不斷創新,爭取將富有特色的秦腔文化變革成為能夠經受歷史和潮流雙重檢驗的真金,保證中國民族特色文化流芳百世。
(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