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琴芳
【內容摘要】閱讀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閱讀能力的提升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增強文字應用能力,也在積累知識、活躍思維以及開闊視野的同時,更好提升文學素養。為了發揮閱讀教育的價值意義,教師應避免以講解知識的教學形式開展授課工作,而是在以生為本理念的踐行中,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教師應重視初中生學習規律,通過引導問題的精心設置,為學生建立良好的思考空間,才能更好發揮閱讀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課引導問題設計
課堂問題既是師生有效溝通的重要媒介,同時也考驗教師的執教能力與備課能力。初中語文更加考察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與理解能力,在進行閱讀授課工作時,教師應重點挖掘閱讀教育應用性、情感性與人文性。根據初中生認知規律、情感需求以及知識儲備的分析,設計與其個性發展相符的引導問題,才能更好尊重其學習主動性與閱讀積極性的同時,保證課堂提問效果的快速上升,幫助學生在更加寬廣的思考空間中,進行與文章中心思想的情感共鳴。
一、引導問題的價值
1.收集學生反饋
師生間的有效互動,既是強化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也能使教師及時通過學生認知規律與學習反饋的整理,更有針對性調整教學計劃,使設計出的引導問題,能夠更符合教學目標,并尊重學生認知規律的同時保證授課效果。因此,教師應根據閱讀課堂的教學要求,通過課堂問題的拋出,幫助學生在思辨意識的延展中,通過閱讀了解課文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才能與作者進行更好情感共鳴的同時,保證學習效果。所以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也是幫助教師快速收集學習反饋的重要途徑,根據當前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與認知水平,及時建立尊重學生閱讀要求的課堂活動,才能在凸顯引導問題價值意義的過程中,使學生更好提升學習動力。
2.提升課堂參與度
很多教師在傳統觀點的制約下,喜歡用講解知識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結構框架的完善。但這種以教師作為權威的授課工作,往往是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忽略,使教學內容很難增加學習興趣。而引導問題更加重視師生間的交流,教師通過問題的拋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進行思考與探究,能在自主把握學習節奏的同時,更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這樣既能很好增強學生課堂參與度,也在尊重其課堂主體地位的過程中,發揮語文學科的豐富性、應用性以及趣味性,并建立更加有趣的閱讀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保證文學素養、閱讀能力以及語言應用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引導問題的設計原則
1.階梯性
應試理念的制約,使教師需要以考試大綱內容為教學重點,很少根據初中生學習規律與知識接受能力的分析,尊重其個體差異性。一刀切式的提問方法,難以發揮引導問題的教學意義,使看似熱烈的討論課堂,實際并無法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想將學習重點更加完整的帶給學生,所以在進行提問時,往往會使用一題多問的形式,以期既能夠幫助學生可以從不同視角出發尋找問題答案,又能夠節省課堂時間。在這種以階梯性為設計原則的引導問題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更有層次性地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使學生意識到發散思維的重要性,又能鍛煉思維結構的同時,為學生營造更加寬廣的思維空間。
2.明確性
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環節時,應重視設計意圖,不能簡單將引導問題看作一般的教學形式,而是應從教學要求入手,幫助學生在問題的帶領下,可以更有目的性地對課文進行閱讀,并通過寫作方式、文章思路以及思想感情的把握,更好豐富知識儲備與提升閱讀效率。所以教師所設計的每個問題,都應該與授課重點相結合,既要有明確的目的性,也要與學生認知規律相結合,避免一些過于困難的問題打擊其學習興趣。這樣不僅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也會容易使學生在難以找到良好學習方法的同時,產生畏難情緒。教師可以在設計引導問題時,通過授課重點的明確,更好地對問題內容進行延展。如提問寫作手法、重點詞句、新舊知識對比以及針對某個段落的提問,都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方向性地解決問題,從而在問題的引導下完成對文章的閱讀與分析。
3.啟發性
古語有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能夠重視啟發性原則的應用,才能與學生的有趣互動中,既使學生感到解決問題的挑戰性,又能在思維意識的延展中提升閱讀能力。教師在設計引導問題時,應重視對啟發性原則的遵守,問題內容既要與課文的中心思想結合,使學生在閱讀時通過問題的解決可以很好開動腦筋,在有挑戰性的問題中,不停鍛煉主動思維意識,才能更好發揮提問效果。同時,教師也需要注意在課堂中拋出問題的時機。閱讀課堂需要學生對課文中心主旨的把握以及寫作方法的研究,通過分析語句,能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也在學習寫作方法與探析文章結構框架的同時,潛移默化鍛煉寫作水平。所以引導問題應在學生閱讀文章之前提出,使其在問題的帶領下,有目的對課文語句進行分析。在整體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也需要繼續通過引導問題的提出,使學生能夠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思維意識的發散,在啟發中既能增強所學知識的應用性,又可以在開闊視野、提升文化內涵與積累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更好保證學習效果的上升,從而發揮引導問題的教育價值。
三、初中閱讀課堂有效設計引導問題的途徑
1.激發學生解題熱情
導入問題是幫助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活動的重要樞紐,充滿趣味性的問題,不僅符合初中生認知規律,也在調動其學習動力的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課文大意進行了解,不斷探究中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以更好完成學習任務。教師需要重視問題內容與學生閱讀規律和興趣特點相符,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環境,激發學生解題熱情,才能在雙方的交流中,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解決閱讀問題,在思維的延展中更好理清文章脈絡。
例如進行《荷葉母親》的授課工作時,本節課需要學生感受冰心筆下的摯愛親情,并學會托物言情的寫作方法同時,更好鍛煉審美情趣與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前播放歌曲《魯冰花》,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知識學習的熱情。教師提問學生“通過歌曲的傾聽,請同學們能不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自己的媽媽,并闡述母親以怎樣的方式對自己進行關愛。”在學生不斷討論中,可以更好了解到本節課需要學習的重點,并在教師的帶領下對課文進行初步閱讀,感受作者筆下的母親是怎樣的形象。由于問題內容難度不大,每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進來,所以更容易營造活躍的閱讀環境。在學生解題熱情被充分激發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圍繞文章主旨與寫作方法進行研究,為其指明學習方向后鼓勵學生在自學能力的應用下,進行對閱讀問題的解決。
2.注意問題的層次性
以生為本的授課觀點,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鍛煉其學習能力的同時,更好保證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價值性得以體現。為保證引導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更好提升閱讀效率,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從班級學生認知規律、學習難點以及面臨困惑入手,有層次地設計引導問題,幫助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既能主動探索知識,也能提升閱讀自信心的過程中,改變對教師的依賴性,自主完成對閱讀課堂任務的解決。
例如,在進行《秋天的懷念》授課工作時,教師可以提問“作者從哪些角度對秋天內容進行描寫?”請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對課文的閱讀,并畫出可以作為答案的句子。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了解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更深入地對課文語句進行分析。請學生對“暴怒無常”“好好兒活”“沉寂”“央求”等字詞的解釋,請學生更加深入地對作者前后情感變化的原因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就能從課文最后自然段入手,更加深入感受作者在癱瘓時的絕望和孤寂,并通過母親對兒子真切的祝福,明白作者堅定努力生活的信念由來。在問題循序漸進的引導下,不僅使學生建立更加清晰的閱讀思路,也在不斷解決問題的同時,更容易與作者進行情感上的共鳴,感受作者對母親真切懷念的同時自覺規范行為意識。
3.結合課文矛盾設計問題
對于一些敘事性強的課文,作者為更好表現人物性格特點,使其形象鮮明的躍然紙上,往往會采用矛盾的寫作方式,進行對人物細節的刻畫。這種對比式的矛盾,本質上并不對立,而是為展現人物形象所設計。教師可以從課文自身的矛盾點入手,使引導問題與其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前后的對比中,既可以轉換思維意識,也能積極開動腦筋,更好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
例如進行《我的叔叔于勒》閱讀課堂時,本節課要求學生在了解小說寫作方法的同時,能夠對人物性格特征進行分析,以更好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在學生通讀文章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變化,是從哪里開始轉折?”“對于勒叔叔稱呼的不同,代表著什么深層含義?”“你認為于勒叔叔是怎樣的一個形象?”,鼓勵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引導下,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教師需要在學生思考時給予適當的提示,鼓勵其可以緊抓課文矛盾的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并根據人物態度前后的轉變,與課文的中心思想進行結合,幫助學生更好提升閱讀效率。這樣既能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幫助學生學習閱讀方法,也能在引導問題的解決中,激發學習動力并更好與作者產生共情,在情感需要的滿足中保證學習效果。
結語
理解能力作為學生更好參與學習活動的核心,只有通過對授課內容的優化,使教學重點尊重其認知規律,才能保證教學效果的更好提升。教師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通過生本教育觀點的應用,設計與課文中心思想聯系緊密的引導問題,幫助學生不斷思考中強化理解能力,并在探究思維意識的延展中,有效提升閱讀水平與學習效果。教師需要摒棄單方面講解知識的授課方法,選擇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授課手段,才能更好配合引導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提升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崔清平,李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主問題設計的探究[J].基礎教育參考,2018(8).
[2]張欽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主問題”的設計研究[D].揚州大學,2018.
[3]宋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策略分析[J].科技資訊.2020(5).
[4]郝虎.淺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開展[J].學周刊,2020(2).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臨湖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