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先圣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最喜歡“秋風起處是故鄉”這句詩。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作家心靈的原鄉。因此,文學家早已經跨過生活的山峰,成為世界上最富足的人。每一次伏案寫作的時候,我一定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告訴天下人:有哪一條河流,不是經過千回百轉才最終流向壯闊的海洋?
人生必須珍藏一種偉大的信念,也必須有高貴的事業可以投身。
生活的有味,與財富無關,它來自一個人廣博的內心和細膩的詩情。有了這樣的一顆心,即使一縷清風,亦可以跨越千年。在漆黑的夜晚走路,有人總是擔心腳下的坎坷和泥濘,但是,有人看到的則是瑰麗璀璨的星空。
我每天都在寂靜的夜里沉思,叩問內心,回眸既往的一個個片刻。現在,我欣慰地發現,多年來,我很多著作和藝術的靈感都來自于看起來并不經意的回眸一瞥。我終于明白,為什么王國維把“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文學的最高境界。我把筆下的每一個字都視如天籟,因為我知道,在我不可知的時間和不可知的地方,有無數的人因為閱讀而與我相遇,我不能辜負了那份期許和美好。
歷史上很多杰出的文學家,同時又是畫家、書法家,比如蘇東坡、王維、趙孟頫、鄭板橋、朱耷、齊白石等,世稱“詩書畫三絕”。其實,道理很簡單,文學到了一種高度之后,與書畫甚至音樂藝術的高度,就進入到生活的同一個頻率,那是一種人跡罕至的境界,更是一種唯有到了那個頻率的人才能夠聆聽的寂靜。在那個頻率里,人們在各個藝術王國里,游刃有余,閑庭信步。
很多時候,會看到一個陌生人的臉上帶著淡淡的善意和會心的微笑,這讓我想起“相由心生”。我能想象出,這是一個有著極高修行的人才會有的面容。人性的溫暖和人格的魅力打動人心,就在這細小的不經意之間。
城市里的房子面積越建越大,尤其是大城市里,每一個人都以擁有一套大房子或一座單門獨院的別墅為生活目標。而西北遼闊的沙漠邊緣和大草原上,房子的面積都很小,甚至擁擠。沒有什么可奇怪的,我們是希望用足夠大的空間,來隔離城市里的擁擠;而邊塞的人們,是希望用擁擠的狹窄來減少空曠的蒼涼。想想每一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處于底層,渴望躋身于上流世界;而處于山頂的人,又有幾人不奢望回到單純的簡樸?
有很多朋友問我,自己也想從事文學創作,也想學習書法、繪畫,可是現在沒有時間,想等退休以后或等有大空閑的時候再去做。每當遇見這樣的人,我基本斷定這是一個一事無成的人,就不會繼續多說什么。不論想做什么,就從現在開始,任何寄予未來的藍圖,都是懶惰的借口。時間總是會有的,只要你愿意擠。
人生,應該有詩和遠方;生活,也可以是永遠的抒情。當你輕輕地走進清晨的一滴珠露、一朵花、一只鳥、一泓清泉,你就打開了神秘的宇宙之門。忍受世人忍受不了的苦痛,跋涉世人不愿跋涉的泥濘,承擔世人難以承擔的風雨,你看到的必是世人看不到的彩虹。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