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珍



山高路遠,才更要腳踏實地
說起法官和法庭,你會想到一個莊嚴肅穆的審判大廳,威嚴的法官坐在審判席上,莊重地敲下法槌的畫面。可是,有這樣一位法官,他不會出現在審判庭,而是背著國徽,跋山涉水,走在田間地頭……
他就是云南省貢山縣人民法院的鄧興法官,一位在怒江邊土生土長的傈僳族法官。
鄧興所生活的怒江州是深度貧困區,在這里,大多數自然村還沒有通公路,很多村民的糾紛即使立了案,也很難保證原告、被告同時出現在法庭上,并且很多村民根本不會說普通話,正常的開庭無法展開。
怎么更好地解決基層民事糾紛,怎么更方便老百姓訴訟,怎么更深入地向百姓普及法律知識?幾經思考和探索,鄧興決定背著國徽,溜索道,躲落石,鉆老林,在大山深處開設“巡回法庭”。
那天,鄧興接手了一個案件,在海拔2000米的雪山上,原告批阿社養的6頭獨龍牛神秘死亡,批阿社狀告村民余文博,說余文博在附近有個工棚,還種了一塊玉米地,懷疑是余文博故意噴灑除草劑藥死了牛。看過案卷之后,鄧興決定親自到現場看一看。
去現場,要越過怒江峽谷,鄧興溜索過江后,接著又在高山峻嶺中攀爬到2000米的地方,一側是萬丈懸崖,一側是巍峨高山,道路險峻。經過千辛萬苦到達現場后,鄧興了解到,為了養這6頭牛,批阿社貸了3萬元的款,還向親戚朋友借了3萬元,而一頭成年獨龍牛可以賣2萬元。可以說,這6頭牛是批阿社的全部家當。同時,鄧興也通過村民了解到,批阿社和余文博家的矛盾由來已久,余文博的小兒子就曾經因為偷批阿社的牛而被判刑,至今還在服刑中。也有村民說,余文博在山上修了一條路,批阿社要放牛就必須路過那里,所以余文博曾經跟批阿社要買路錢。同時,鄧興還了解到原被告兩家還有親戚關系。經過幾番實地了解,鄧興莊嚴地掛好國徽,現場開庭,在庭審現場,原被告雙方分別舉證,證人也都一一來到現場。最終,案件得以順利調解。
在鄧興20年的法官職業生涯里,6頭牛、1棵樹的案子都經手過。在他眼里,老百姓再小的事都是大事。每年,鄧興的足跡遍及全縣50多個村鎮,行程近萬公里,他也獲得了當地村民的愛戴和信任,每次他背著國徽從田間地頭走過,都有老百姓親切地跟他打招呼。
有一次,鄧興去怒江邊處理一起離婚案,正逢當地大集,熙熙攘攘,熱鬧得很,不少村民看他背著國徽走來,都跟過來看熱鬧,鄧興意識到這是一次普法的好機會。他干脆把庭審現場設在了村委會大院。案件的原告是女方,主張離婚,而丈夫作為被告方,既有過錯,還不想離婚,要想離婚也可以,必須要給他賠償。面對原告被告,面對庭審現場的村民,鄧興用當地的方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告訴被告:“她嫁給你是要好好跟你過日子的,你不勞動,她好好干活,怎么你還像吃虧了一樣呢?你覺得誰才是受害方呢?”有理有據的說服,讓被告最終放棄了要求賠償的無理訴求,最后雙方自愿協議離婚,明白了事理的被告最后還擁抱了鄧興。
有人問鄧興,這么小的案子也要翻山越嶺,費盡千辛萬苦去做巡回法庭值得嗎?鄧興說:“值得!只要村民之間少一些仇恨,社會就會多一分安寧,多一分和諧。法官多走一些路,百姓就會少走一些路,這樣更接近群眾普及法律知識,增強群眾的法律意識,很有必要。”
每次開巡回法庭結束,鄧興都會仔細地擦拭國徽。有人問:“每次設巡回法庭都要背著國徽嗎?”鄧興回答:“必須背著!國徽在的地方,法律就在。公正司法,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必須對得起金燦燦的國徽。”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