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笛

許多人都習慣于相信,與他人交往越多,我們就越少感覺到孤獨。然而,有的人獨處時并不覺得孤獨。以我為例,經常一個人讀書、聽音樂、看電視,陶醉其中。然而,當周圍有人存在,而這些人不理解我或者對我要說的話不感興趣時,我則會產生孤獨感。獨處不等于孤獨。孤獨是一種感覺,你感到沒有人關心你,沒有人愛你,沒有人理解你,諸如此類。一方面,人可以獨處而不感到孤獨。另一方面,如果有很多朋友,卻不能達到期待中的深入理解或親密聯系,孤獨感則會滋生。降低孤獨感,要認識兩個問題,一是為什么有的人沒有朋友,一是人為什么會感到孤獨。
為什么有的人沒有朋友呢?
首先,朋友多少或有無,既不是好事,也不是壞事,而是一種選擇。有的人喜歡結交朋友,總是你來我往,高朋滿座,五湖四海、三教九流都有朋友。還有人不愛交朋友或者喜歡兩三個知己,不在乎朋友的數量,更在乎朋友的質量。朋友少沒什么不對,但是,如果你想交更多的朋友,而朋友卻不多,你就要想一想原因。一般來說,有兩個原因:
其一,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去結交朋友。建立友誼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與人接觸,一是培養感情。有的人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卻又不愿意在社交上花太多時間。但是如果你想有更多的朋友,就必須認識更多的人。即使你更喜歡質量而不是數量,也必須先要與人相識,然后才能去蕪存精??偟膩碚f,你認識的人越少,相知的人也越少。如果你不想參加社交活動,你可以選擇其他方式,比如學習平臺和在線交流。否則,認識的人有限,相知的人也有限。
其二,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鞏固已有的感情。結交新朋友后,如果不保持聯系,友誼仍有破滅的可能。對于有些人來說,組織朋友見面是一件很傷神的事情。落實見面地點、約定見面時間、說些什么話、組織什么活動等,都要費一番心思。如果感到沒有什么特別的話要對朋友說,或者恰好又很忙,又或者覺得還是獨處來得更舒適一些,可能就懶得與朋友們聯系了,時間一長,朋友間的隔閡就產生了。
另一個問題,人為什么會感到孤獨?
當一個人感到孤獨時,并不一定意味著沒有朋友。通常是這個人沒有感受到他想要的那種獨特的深厚的友誼。我們可能有許多朋友,但不一定有彼此心心相印的朋友。當友誼不符合我們的期望,我們就會失望。我們可能會給那些沒有達到我們期望值的友誼貼上“膚淺”的標簽,然后不加珍惜,甚至放棄。我們不斷地尋找理想的友誼,尋尋覓覓,卻發現沒有人能滿足我們的期望。如此,我們感到孤獨,仿佛被愛遺忘了。一些人可能會心生厭倦,以至于覺得不再需要朋友了。還有的時候,感到孤獨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把自己的想法化成對別人有意義的事情。我們的想法可能太特別、太復雜、太深奧,讓別人無法理解。當我們感覺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有一種不被理解的孤獨。為了不受傷害,我們筑起了墻,但這只會讓我們的孤獨感進一步加劇。
那么,如何應對孤獨、結交朋友呢?這里有5個建議:
1.解決以前的人際關系給你帶來的心理創傷
你以前在人際關系上的挫折會對你現在與人相處有巨大影響。例如,你有過被同伴排斥的經歷,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仍然容易被他人排斥。在心理學中,這通常被稱為“傷害再現”,即你會不自覺地為被再次傷害創造條件,以便讓自己重新體驗以往的痛苦。你必須正視這一點,放下所有的怨恨,來到一個中立的地方,而不是營造出一個是非之地。
2.放松
我們有時候把感情看得太重了。我們重視人際關系,渴望找到一個能交心的朋友,這沒錯,但我們必須學會放松一些。社交活動不能說明人生的成敗。社交就是玩得開心,也許會遇到一個和你有共鳴的人,也許不會,都無所謂。如果有人不符合你的感覺,或者這種感覺不是相互的,那就換一個人。如果找到一些你覺得不錯的人,可以在社交活動結束之后再多一些交往,進一步培養友誼。
3.不要期望值太高
當你專注于尋找一個理想的朋友時,你總是會發現你結交的人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人的缺點上,就會忽視他們的優點。這樣一來,無論你遇到誰,你都會感到失望,繼而覺得孤獨。與其將他人與你腦海中的完美形象進行比較,從而得出不值得發展友誼的結論,不如把你所有的相見相遇當成是一種緣分加以珍惜和欣賞。每一段關系,無論深淺、長短,都會給你帶來一些東西。有些人覺得有幾個朋友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再結交新朋友了,這不是一種成熟的人際關系。即使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也不代表友誼會地久天長。原因很簡單,人會變化,彼此超越。此外,一些你認為膚淺的不值得深入相處的人,可能會介紹給你一個你相見恨晚的人。所以,不要刻意地將他們排除在外。
4.要認識到自己的完美
我們必須認識到,一個殘缺體加上另一個殘缺體并不能給你帶來一個完美的整體。兩種湊合在一起的物體,無論有多完美,終究還是要除以二的。事實是,每個人都是一個完美的整體,如果你感到不完整、孤獨和需要幫助,那是因為你持有一些觀念,這些觀念阻礙了你看到自己的內在完美性。澄清這些觀念只有靠你自己,別人不能替代你去做。
5.練習獨處
當我說練習獨處時,不是指讀書、看電視、聽音樂,或者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讓你回答一些問題:“沒有別人我是誰?”“我喜歡什么,想要什么?”“若不依靠別人,我怎么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我此刻有什么感覺?”“我怎么能像幫助別人一樣幫助自己呢?”……我們常常會通過他人來建立我們的身份意識和自我意識。于是,我們遷就他人,把他們的欲望和情緒與我們自己的欲望和情緒混淆起來。我們希望有人能理解我們,可是我們是否想過我們自己都未能很好地了解自己。
當然,獨處不能取代健康的社會交往。所以,練習獨處,不是提倡不再與人交往,而是防止你的感覺過多地受到他人的影響。如前所述,你有多少社交活動,是你的選擇,無關好壞,更與他人無關。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