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資助工作是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輔導員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在學生資助工作體系中擔任著重要角色。本文針對高校輔導員開展資助工作現狀、主要問題和建議對策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高校; 輔導員; 資助工作
中圖分類號:G512?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129-002
近年來,國家學生資助政策持續完善,學生資助水平不斷提高,資助人數和資助資金持續增長。根據《2019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數據顯示,共資助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4817.59萬人次,資助金額共計1316.89億元,比上一年增加166.59億元,增幅達到14.48%,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提供了堅實保障[1]。那么如何做好學生資助工作,進而達到育人的效果,高校輔導員肩負著重要責任和使命。
一、高校輔導員開展資助工作現狀
目前,各個高校都已基本建立健全了“獎、助、勤、補、貸”等多項措施組成的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覆蓋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讓他們入學前、入學時和入學后都不用愁。
高校輔導員開展資助工作大多是各院系交由1名輔導員總體負責學院學生的資助工作,并由其對接學校資助中心的負責老師。開展資助工作的集中時間是每年的秋季學期,更準確地說是每年的9、10和11月份。期間要完成每年一度的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工作,依據認定結果再開始評選上一學年的獎學金和助學金、設置學期勤工和三助的崗位和辦理校園貸款。這其中涉及到的相關材料都需要準確無誤,同時最終產生的結果也需要涉及到的所有學生一致認可。春季學期中,輔導員主要進行畢業生的資助工作,如:專業獎學金的評選、畢業生貸款還款的簽約和資助育人集中活動等。
二、高校輔導員做好資助工作的主要問題
1.輔導員專業化能力不足
目前輔導員的招聘大多要求具有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的寬口徑知識儲備,各輔導員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和學科背景,多數輔導員對學生資助的專業性不高,致使輔導員對各項政策的解讀,具體方法的掌握和常見的具體要求掌握不夠,容易出現各種問題,若處理不當會出現工作中的重大失誤。
很多資助工作都需要先進行班級評選這一過程,輔導員對其過程不夠了解,對班級工作指導不足,那么在班級評選這一開始環節就會出現較多問題與矛盾,一旦產生就需要重新評選,那么這對申請學生、班級同學和輔導員來講都是精力的浪費,也是讓輔導員公信力減弱,后面的工作難以開展。
2.家庭經濟困難認定不夠精準
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工作是資助工作的重要基礎。自2019年開始,高校學生申請資助時需由家庭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予以證明的環節,改為申請人書面承諾。每年認定時,除建檔立卡、城鄉低保和孤殘子女等幾類特殊情況外,都要根據學生填寫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結合學生在校表現和生活消費情況來進行認定。其中申請表的信息是有待核實的,但由于工作量巨大,情況復雜,輔導員又難以精準核實。同時生活消費情況目前沒有任何準確的數據,只能從學生提供的信息和日常印象判斷。對于新生來說,開學兩周就進行困難認定,學生互不了解,輔導員也沒有全面地認識學生,大多都是直接上報,其認定結果就不夠準確。再就是真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能因為不熟悉流程、過于自強等原因而沒有申請困難認定,這也需要輔導員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快速地將他們識別出來,這對于一名新生輔導員來講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于老生來說,每年的困難認定也都是走流程,因學校的學生手冊中對取消困難認定資格只有學生違紀是可以明確衡量的,其他都難以界定,這就導致了上一年認定的結果之后繼續沿用,困難認定結果不夠精準,存在主觀判斷偏差。
3.勤工助學崗位不能滿足學生需求
勤工助學是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勤工助學,學生不僅可以獲得一定的收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還可以拓展知識,培養自己的能力。但目前的數量不足,無法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需要,供求矛盾突出。同時大多崗位為打掃衛生、整理報送材料和日常值班等,對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作用不大。
4.資助監督和評估體系缺失
近年來,各高校資助體系進一步完善,出臺了各種政策,但是對于學生收到相應的資助后,其如何管理和使用的情況是無人去了解和關心的。作為輔導員,往往關注的是資助發放的金額是否按時打入學生賬戶,但很多輔導員沒有引導受助學生樹立積極合理的消費觀。部分同學出現了受助而不努力、隨意請客吃飯和肆意揮霍等情況,這使得大學生資助工作偏離了其最開始的目標和意義。
5.資助育人功能效果不夠理想
部分輔導員對資助工作的認識具有片面性,認為只是單純的“資助”,是一項學生事務類工作,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就可以了。往往資助工作做得很多,過多地關注評審程序是否完善、評審過程是否按照程序公平公正地開展、資助政策是否落實到位、學生提供的貧困資料是否屬實等一系列程序性工作,在評選結果公示之后,意味著資助工作暫時結束[2],而忽略了學生資助工作的最終目的是“育人”,缺少對育人的思考。
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高校學生的資助力度,高校也確保資助覆蓋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部分學生獲得了相應資助后,缺乏感恩心理,不知道資助從何而來,用的心安理得,覺得理所當然,產生等、靠、要等行為[3]。部分受資助同學學業成績不斷下滑,自我封閉,有些學生甚至怨恨父母、怨恨社會,從經濟貧困變成精神貧困和心理貧困。
6.忽視心理教育
輔導員在進行資助幫扶工作時,需要注意到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但具有較為沉重的經濟壓力,其心理壓力也很沉重。部分學生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庭,會由于經濟條件、父母離異等情況而產生自卑等心理,甚至部分學生選擇放棄相應的資助。一些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急于求成地進行一些校外實習,但這往往容易被騙或者付出大量時間而獲得較少的報酬。總之,部分學生的心理壓力大于他們所承受的經濟壓力,而輔導員進行資助工作往往重視物質層面而忽略了心理層面。
三、高校輔導員做好資助工作的建議對策
1.建設專業工作隊伍
高校輔導員在從事相關工作時,一定要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資助工作是一項政策性非常強且需要豐富經驗的工作,輔導員需要及時關注國家和學校的相關資助政策、制度和變化。同樣也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實踐和探索,積極溝通,深入思考,總結經驗,邊干邊學。輔導員工作時只靠自己也是不行的,可以培養專門的學生資助助管,將事務性工作交給助管,讓其協助自己進行資助工作。同時也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一是宣傳最新的資助政策,為同學們答疑解惑,二是指導班級班委工作,確保班級評選工作無誤。
高校也可以組織資深的資助輔導員為新進的輔導員進行培訓和專業幫助,另外通過定期組織輔導員沙龍或者座談會,大家一起探討資助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幫助輔導員更好地從事資助工作。
2.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認定
只有精準認定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才能保障資助工作對象沒有偏差,資助金的使用具有最大意義。首先輔導員要從多方獲取學生信息,除了與學生本人的談心談話外,還要深入宿舍、教室和食堂,這些都是真實反映學生生活情況的重要場所。輔導員也要合理使用大數據,根據學生一卡通的消費情況、出入校的次數和定位進行統計分析,但是不能只依賴大數據,這只能作為一種參考,來印證學生的日常表現和消費水平。寒暑假期間,輔導員可以進行學生家訪,前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中,與其父母和當地鄉鎮工作人員溝通了解實際情況,既代表學校給予了關心和慰問,又檢驗了輔導員的精準認定。
困難認定是集中時間來完成的,但是困難情況是動態的,輔導員要把集中認定和動態調整相結合。不排除部分家庭因遇突發情況而致困的情況,這部分學生輔導員要及時了解并且認定等級。同樣,輔導員也要避免“只進不出”的現象持續發生,要及時關注已經認定學生家庭的經濟收入情況和現實表現,對于家庭經濟好轉的學生,輔導員應該及時溝通,進行思想引領,讓其退出困難認定,同時建議學校制定取消認定資格的細化標準,讓輔導員有更多的操作空間。
3.多措并舉提升學生發展能力
目前的勤工助學崗位不能滿足現有困難學生的需求,作為輔導員,一是溝通學校資助中心,呼吁開設勤工助學崗位的院系和職能部門提高使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將其作為設崗的要求之一,同時開發臨時勤工崗位,緩解學生需求。同時也可以向學校建議舉辦類似就業雙選會一樣的招聘會,用人部門和學生進行雙向選擇,當面交談,拓寬勤工助管的遴選渠道,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二是組建受助學生社團,讓學生在組織開展各類培訓教育和公益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4]。三是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學校和企業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資助育人環境。高校可以走訪知名企業和校友企業,加強相關合作,可以增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習機會,提升眼界,豐富閱歷,不僅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還可以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4.注重資助效果反饋
對于受助學生的資助效果反饋,輔導員可以通過點面結合的方式來收集。輔導員可以通過談心談話和深度輔導,了解受助學生的受助金額使用情況,心理變化,日常學習的努力程度等,也可以通過問卷的形式,讓所有的受助學生進行廣泛的填寫,對于填寫情況再進行整理分析,得到資助效果反饋;也可以和學生家長進行聯系,根據之前困難認定的經驗和基礎,告知其家長學校給予學生的受助政策和金額,這既是對之前困難認定調查的一個重要反饋,也是通過家長了解學生對于學校資助的效果反饋,通過家校聯動,讓受助學生更好地利用受助資金,產生感恩意識。
5.切實發揮資助育人功效
輔導員要轉變自己的工作思路,發揮自身積極協調的作用,堅持資助最終目的是育人的理念。一是可以借助日常學生管理,比如綜合素質測評和評獎評優等,規范學生行為,塑造正確的三觀和習慣,形成良好品格。二是召開主題班會,以“感恩”“誠信”“勵志”等為主題,向學生們傳遞知恩感謝、誠實守信、自立自強的正能量。三是開展豐富多彩,學生易于接受參與的主題活動,如“助學·筑夢·鑄人”主題征文活動“誠信筑夢想資助育芳華”、資助育人嘉年華“自強之星”評選等,不斷引導學生。四是給予受助學生回饋平臺,比如結合學業輔導工作,讓受助學生走上講臺,通過這種學業輔導朋輩幫扶的講課答疑模式,讓其幫助更多的學生。輔導員也要努力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給予受助學生更好地展示自己與幫助他人的平臺,讓其在校期間更好地回饋學校。
6.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
輔導員學生的資助不僅僅要進行物質上的幫扶,同時也要對其心理健康進行引導,通過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豐富的文體活動,讓大學生樹立起自強、自尊、自信的精神品質。同時做好心理普查工作,建立相應的心理健康檔案,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情況標識出來,加強心理健康跟蹤引導,利用心理健康講座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要加強宿舍、班集體文化建設,構建和諧、互助的校園氛圍,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在大學校園中感受到一定的歸屬感。
四、結語
高校的學生資助工作任重而道遠,輔導員作為資助工作的重要參與者,要不斷推進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把做好學生資助工作與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做好學生資助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通過抓資助育人,促進受助學生成長成才,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2019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N]人民日報,2020-05-21(006)
[2]翟三華,李志東.資助育人視角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路徑探索[J]科教導刊,2021(05):88-90
[3]徐蕓.高校輔導員在精準資助和科學育人方面的困境與突破[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07):93-94
[4]隋明陽.新時期高校資助育人實效性的研究——以天津體育學院為例[J]科技視界,2020(12):200-202
作者簡介:王之旅,1997年6月生,男,漢族,遼寧省錦州市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源與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兼職輔導員,主要從事學生資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