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發達 朱建君


摘 要:在黨中央、國務院辦公廳高度重視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背景下,老舊小區改造居民支付意愿影響因素成為推動政府與居民共同出資模式的關鍵。論文首先界定了老舊小區及其完善類改造概念,分別基于CVM、原始TPB模型、TPB擴展模型,通過文獻分析法對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居民支付意愿影響因素進行識別、分類。
關鍵詞:CVMTPB; 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 支付意愿;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Q57?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195-002
1.引言
在我國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老舊小區亟待更新改造,面對這一現狀,單單依靠政府財政支持的老舊小區改造將難以維系。其中,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所包含的改造內容與居民密切程度最高,同時也是最適合居民與政府同時出資的改造類型。然而,居民對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支付意愿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不僅會受到個人社會經濟屬性方面的影響;在做出決策時,心理因素對支付意愿也將產生較大程度的影響。有學者對國家公園的非市場價值估計研究中發現,性別,年齡,教育水平,在公園的停留時間以及是否有公園的替代品是影響游客支付的重要因素[1]。有的學者提出了一個綜合的理論框架,認為個人規范也是公共交通使用意圖的重要預測因素[2]。
針對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居民支付意愿影響因素研究還處于空白。因此,本文站在居民對老舊小區環境服務支付的視角下,基于條件價值評估法(CVM)和計劃行為理論(TPB)模型研究老舊小區居民對于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支付意愿影響因素,為開拓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的資金來源與融資渠道以及建立長效的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機制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與決策參考。
2.概念界定
2020年7月21日,在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分別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劃分為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三類。其中完善類改造旨在滿足居民生活便捷需求和改善型生活需要的內容,包括環境及配套設施改造建設、建筑圍護結構改造、居民加裝電梯等。改造建設環境及配套設施包括停車系統、區間道路、安防設施、道路照明、綠化和景觀、環衛設施、雨污管網、圍墻和大門以及無障礙設施等配套設施的改造。
條件價值評估法(CVM)和計劃行為理論(TPB)的結合應用是近幾年展開的,通過條件價值評估法對環境服務或物品進行評價,結合社會心理學方法計劃行為理論模型來解析背后的行為意圖[3]。研究指出,條件價值評估法是一種排除心理和倫理影響的標準經濟模型,因此,采用TPB模型構建的框架可以探究出經濟行為下的影響機制,研究表明,計劃行為理論包含的決定因素在支付意愿變量中占40%。本文基于條件價值評估法(CVM)和計劃行為理論(TPB)相結合的方法對支付意愿研究中的影響因素進行梳理分析。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檢索,以“老舊小區改造”“舊住區改造”“舊城更新”“支付意愿”“居民參與”“加裝電梯”“建筑節能”“環境及配套設施改造”等作為關鍵詞,分別識別基于CVM方法和計劃行為理論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三個因素下的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居民支付意愿影響因素。
3.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居民支付意愿影響因素識別
3.1基于CVM的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居民支付意愿影響因素識別
通過對基于CVM的支付意愿研究中的影響因素進行梳理分析,國內外學者對基于CVM方法支付意愿影響因素的發現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1)人口統計學特征被發現在支付意愿研究中,與支付意愿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性別,年齡,職業,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均被相關發現對研究對象的支付意愿存在顯著影響[4]。(2)社會經濟因素受研究對象的不同,影響因素具有一定的差異性[5]。(3)從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宣傳、政府補貼政策、政府部門機構安排效率對居民支付意愿產生深遠的影響[6]。(4)受訪者對于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相關認知對于支付意愿的促進作用在多位研究者的論文中被提出,被認為是促使發生支付行為的重要因素[7]。(5)研究發現對支付對象是否具有替代品是影響其支付意愿的重要原因[8]。
3.2基于原始TPB模型的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居民支付意愿影響因素識別
在實踐過程中,介于信息傳播的擴散或縮減、個體認知的偏差、參與的思維感知等因素的影響,居民在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中支付意愿也會有所不同。國內外學者經歷眾多的研究和論證,通過對個體行為分析提出相關理論,以解釋人們行為的差異,如健康信念理論、交際行為理論、社會行為理論等。這些理論一般從以行為為導向和以人為導向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前者,例如健康信念理論和交際行為理論通常認為個體行為產生于外界刺激以及內部反應,但是忽略了個體內在屬性。后者,計劃行為理論側重于對個體進行分析,社會實踐理論側重于對社會群體進行解析。本文研究對象為老舊小區居民,應著重考慮其整體影響,側重于以人為導向的群體分析,因此本文選擇計劃行為理論(TPB)作為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居民支付意愿影響因素的內在理論基礎[9]。其關系如圖1所示。
(1)行為態度。指個體對某一行為的態度。行為態度是個體對特定對象所表現出的一種持續性喜歡與否的預設立場,或是個體實行某特定行為的評價。若個體對行為持正面積極態度,則這種積極的態度將反作用于個體,對行為選擇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本研究中,居民對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支付意愿的行為態度是指居民對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支付行為所表現出的評價。
(2)主觀規范。根據計劃行為理論,主觀規范是指當個體采取某一行為時,所感受到的來自于外界的壓力。此種壓力可以來自于社會,也可以來自于身邊的“其他重要人物”。個體感知到來自外界認為其是否應該執行某種行為就是個體的主觀規范。在本研究中,居民對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支付意愿的主觀規范是指個體感受到來自于社會或是“身邊重要的人”對于是否應該為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進行支付的壓力。
(3)感知行為控制。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個體對行為實施過程中的促進或阻礙因素的感知將對個體的行為產生影響。感知行為控制為個人對行為促進或者阻礙的認知以及個體對感知實施的理解。感知行為控制通常依賴于衡量執行行為的外部條件,比如財務成本,努力和時間等。在本研究中,居民對老舊小區公共空間微更新支付行為的感知行為控制是指在個體對實施支付行為過程中對促進或阻礙行為因素的感知。
3.3基于拓展TPB模型的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居民支付意愿影響因素識別
原始的計劃行為理論由于忽略互補變量之間的關系,并且在結論分析及討論過程中出現數值較大且無法解釋的方差百分比。所以在原有理論模型的基礎之上,許多學者開始對原始計劃行為理論模型進行擴展,以適應不同的研究對象。除了經驗證據之外,研究者認為如果要產生相關聯的模型,則需要對計劃行為理論中的附加變量的作用進行理論闡述。
(1)環境關注。本文將環境關注納入研究中。環境關注被學界界定為對環境的總體感受傾向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意愿。在相關環境領域的研究中,大量學者已證實在原始計劃行為理論中加入環境關注因素的有效性[10]。老舊小區本身作為一種環境產品而言,對老舊小區環境的關注將影響個體對于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的支付意愿。在本文中環境關注是指居民對老舊小區環境的總體感受傾向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意愿。
(2)道德規范。計劃行為理論模型一直是許多研究人員批評的對象,因為缺乏道德義務成分,無法反映個人對特定行為的道德正確性或不正確性的看法,道德規范被視為個體在表現某些行為時道德正確與否的看法。因此,道德規范會對那些具備道德意識的行為者產生重要的影響,并且與態度、主觀規范在同一水平維度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因此,本文將道德規范這一變量納入原始計劃行為理論中被認為是恰當的。
(3)建設成本。在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過程中,建設成本通常會成為他們考慮的重要因素。有學者在研究綠色購買行為中也指出,無論是不是綠色消費者,大家通常都會覺得綠色產品價格較高。又由于不同地區的GDP和CPI水平不一樣,居民對改造成本敏感度不同,該變量有一定的區域特性。因此,本文選取建設成本作為態度轉化為行為意向上的調節變量,探究建設成本對該路徑的影響。
4.結語
本文站在居民對老舊小區環境服務支付的視角下,基于CVM和TPB模型研究老舊小區居民對于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支付意愿影響因素,為開拓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的資金來源與融資渠道以及建立長效的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機制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與決策參考。
參考文獻:
[1] Baral N, Kaul S, Heinen J T, et al.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designation: a case stud from Sagarmatha (Mount Everest) National Park, Nepal[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7:1-16
[2] Bamberg S, M Ser G. Twenty years after Hines, Hungerford, and Tomera: A new meta-analysis of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7, 27(1):14-25
[3] Shultz S, Soliz B. Stakeholde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Watershed Restoration in Rural Bolivia[J]Jawr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2010, 43(4):947-956
[4]鄭淋議,楊芳,洪名勇.農戶生活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來自中國三省的實證[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05):14-18
[5]雷碩,李想,任婕,etal.北京市民對城市綠地的需求偏好及支付意愿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33(03):34-40
[6]時少華,李享,吳泰岳.社會交換視角中的權力、信任對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影響效應分析——以北京前門社區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7,(5):127-133
[7]蘇芳,鄭亞萍,闞立娜,蔡莎.基于CVM調查法評估城市公共綠地服務價值——以西部省會城市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8,27(11):2434-2442
[8] Baral N, Kaul S, Heinen J T, et al.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designation: a case study from Sagarmatha (Mount Everest) National Park, Nepal[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7:1-16
[9] Conner M, Armitage C J. Extend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Review and Avenues for Further Research[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28(15):36
[10] Yadav R, Pathak G S.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s' Green Purchase Behavior in a Developing Nation: Applying and Extend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Ecological Economics,2017,134:114-122
作者簡介:史發達,1998年生,男,漢族,安徽馬鞍山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土木工程項目管理研究。通訊作者簡介:朱建君,1969年生,女,漢族,江蘇靖江人,教授,從事土木工程建造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