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鴻
從一名毫無經驗的新手到現在,驀然回首,我已經在班主任這個崗位上奮戰近兩年半了。期間有甜蜜的瞬間,也有各種辛酸的時刻。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與班上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是越來越融洽,也漸漸感覺到游刃有余了。總結期間的過往,我想說是“共情”讓我們彼此靠近。
一、“共情”讓我遇事換位思考
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學生的常規管理。常規顧名思義就是日常規范,包括學生的站、坐、行、臥等方面。對于這些工作,一開始讓人很頭疼,不管老師怎樣苦口婆心、費盡心思,學生似乎依然我行我素。這樣和學生較勁,最終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直到有一天一位有經驗的老師告訴我說:“小徐呀!不要太生氣,孩子們還小,正是玩的時候,瘋狂打鬧都很正常,玩才是他們的天性。你想想你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是玩過來的?”轉念一想,我像他們那么大的時候,似乎比他們還要皮,一下課就到操場上去玩鬧了,自己上課偶爾也會開小差。換位思考一下,孩子愛玩,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自此以后,在常規管理中,我會更加注重方式方法,在孩子們累了的時候,我會給他們講一篇小故事,帶他們做小游戲,唱唱歌,甚至給他們上上游戲課。換位思考,讓我順從孩子們的天性,既有利于班級常規的管理,也有利于和孩子們拉近感情。
二、“共情”讓我做善于傾聽的老師
自古以來,對老師的教學行為有這樣的論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傳道”“授業”“解惑”這些教學活動大部分都是以語言為媒介,老師在教學中充當講的角色,學生充當聽的角色。在這種固有的思維模式下,老師傾聽的功能并沒有得到很好地發揮,甚至可以說被忽視了。幸好,教學改革提倡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也越來越意識到老師說得太多,滿堂灌帶來的危害。從這個層面來說,老師說得少,學生說得多,老師的傾聽也就多了些。結合日常教學實踐,我發現善于傾聽的老師,往往處理問題更客觀公正,與學生間的關系更融洽。
我班有一個小楊,平時是一個相對乖巧、懂事的孩子,但有段時間發現,她上課、排隊或是做課間操期間,老是愛講話。不光課堂上和同桌講,排隊的時候還和前后排的同學講。這種情況一度讓人很惱火,我本打算拉出來痛批一頓。考慮到這孩子性格比較敏感,就決定問問她原因。細心詢問之下,發現原來小楊在班上人緣不錯,有很多好友。自然而然會喜歡和她分享秘密,喜歡借她的東西,等等諸如此類的。了解到真實情況后,我慶幸自己在處理前先認真傾聽了她的想法,傾聽了對此問題的陳述。否則,我的一頓痛批可能會將一位孩子推遠。
教學工作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因為工作太忙、定勢思維或偏見等原因,有時候我們容易根據以往的經驗或自己的主觀猜想去做判斷,而沒有時間去認真傾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往往會做出錯誤的,甚至是傷害孩子自尊的判斷。我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做一個善于傾聽的老師。
三、“共情”要求我表達對孩子的尊重
在換位思考,學會耐心、細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后,還需要適時地、恰當地表達對孩子的尊重。這在我與后進生相處中極為重要,因為后進生除了學習成績不理想外,在品行、個性上,往往也有一些缺陷,如果不能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只會使雙方關系越來越差。而只有表達了對孩子的尊重后,才能一點點獲得孩子對老師的尊重,這樣才能形成良性發展。
對于后進生,表達尊重很重要的一點是了解對方的為人后,接納對方的個性,不憑自己的喜好或價值判斷而感情用事,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我班有一個讓所有老師都頭疼的孩子小盛。上課各種調皮搗蛋,不聽講還干擾別的孩子上課。課后,又和他的“狐朋狗友”約在一起玩,滿教室亂跑。可以說罪行累累,不勝枚舉。作為他的班主任,我幾乎每天的時間都花在處理他惹出的麻煩上。曾經一度我真的是看到他都很煩,我還會向他家人反饋他的情況,在家里也時常會挨打,但仍不見好轉。
直到有一次,碰到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她告訴我孩子也挺可憐的,有時候他就是管不住自己,犯錯了在學校老師不喜歡,天天罰;回家又是打。她又告訴我說,我們老師千萬不能討厭他,如果連我們都討厭他,那他真是無望了。聽了老師的話,此后對這孩子,我盡量抱著寬容的心,不再試圖短期內改變什么,而是盡量多去找他身上的優點,并將之放大。發現,他很愿意去幫助老師干事情,他喜歡跳繩,他喜歡寫作文,也喜歡報聽寫,口語表達能力很不錯,回答問題也很積極。因次,我會經常就這些方面來多方表揚夸贊他。我讓他當老師的得力助手,幫老師干活。我選他上黑板默寫,并當眾表揚他。我把他的作文拿出來專門評獎。回答問題后我會額外給他小獎勵。在我向他表達尊重,和藹、友善地對待他后,他也慢慢開始對學習產生出興趣,和我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了。
因為老師與學生,大人與小孩這些差距,作為一名小學老師,就更需要我們能理解并運用共情。想想如果我是個小孩,會怎么想,會怎么做呢?小孩也有情緒,需要傾訴。小孩畢竟是小孩,老師要包容他,小孩不一定真是小孩,我們得尊重他們。這就是共情對老師的一些要求,運用好了共情,師生必定一心,班級關系一定會越來越融洽。
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教育問題層出不窮,細究起來每一個教育問題背后都有深層次的原因。每當我要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內心總會有一個聲音提醒我理解、傾聽、尊重,要通過“共情”來直達孩子的內心,這樣教育或許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