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林
一、設計意圖
在我們的生活中美無處不在,需要我們去發現。“染紙”是人們在最初的無意識中發現的,后來成為中國傳統的一種民間藝術。因其變化無窮,容易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一種極富游戲性的美術活動。把染紙巧妙的引入中班美術活動中,讓幼兒去感受更多形式、內涵不同的藝術文化,從小培養幼兒廣納百川的審美涵養。再者,染紙具有色彩斑斕、視覺沖擊力強的特點,容易誘發中班幼兒對美的領悟和感受,加上染紙中不斷跳動的變化方式,極具挑戰性,易讓幼兒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
二、活動名稱
《美麗的染紙》。
三、領域
藝術。
四、幼兒年齡段
中班。
五、活動目標
(一)嘗試用對稱的折疊方法進行染紙活動,激發幼兒創作的興趣。
(二)通過比較,讓幼兒感受不同染紙作品的美。
六、活動準備
1.印染實物;范例3幅。
2.宣紙每人4張;紅、黃、藍、綠染色水每組一份;KT板每人一張(張貼上幼兒姓名);抹布每組2張;棉簽若干;膠棒每人一個。
3.“畫框”每人一個(活動前利用手工活動幼兒已制作)。
活動重點:掌握用對稱的折疊方法染紙。
活動難點:設計不同的染紙圖案。
七、活動過程
(一)欣賞印染實物及范例,感受印染作品的美,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
——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非常奇特的作品跟你們分享,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這些是用印染的方式做的,老師今天也用印染的方法做了3幅作品,我們來看看。
——引導幼兒觀察染紙作品,初步感受作品的美,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這些作品上都有什么顏色?有哪些圖案?圖案有什么特點?
——小結:在這些圖案中有一些圖案上下面或者左右是一樣的,我們稱這樣的圖案為對稱圖案。
——教師:老師從你們的小眼睛里發現,你們也特別想做一幅這樣的作品,那我們就來試一試吧。
分析:活動的開始部分,引導幼兒從整體和細節上觀察、欣賞染紙作品,自然而然的讓幼兒感受染紙作品色彩、圖案的千變萬化和絢麗多彩的美,從而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并為之后的創作活動積累經驗與素材。同時,用語言激發和調動幼兒的興趣,喚起幼兒內心深處對美的渴望,幫助幼兒習得對美好事物或作品的心理感受和語言表達方式。
(二)鼓勵幼兒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染紙,進一步感受染紙作品的美
——幼兒第一次主動探索制作染紙作品,教師觀察指導。發現這一過程中幼兒因尚未建立起對材料的具體認知,不能熟料的使用材料,所以嘗試過程重制作出的染紙作品毫無章法,并且創作過程中因為沒有具體規定的約束,導致幼兒在活動空間中的行為缺乏組織性,使活動場地變得十分雜亂。
——教師介紹材料及要求:保持地面、桌面、衣服干凈,展開時小心的平放在自己的KT板上。使幼兒能夠充分了解材料的具體使用方法,為后續幼兒的自主創作奠定了認知基礎。要求的制定能夠使幼兒更加有組織性的展開實踐,以具體規定形成具體約束,讓幼兒能夠注意創作過程中的衛生情況。
——教師:請說一說你是用什么方法做的?染了什么圖案?
——小結:小朋友用點染、線條染、各種圖案染的方法,染出了完全不同作品,這些作品都十分美麗,那么你們最喜歡哪種類型的作品呢?老師帶來了一種奇妙的方法,可以讓作品更加的美麗。
分析:當幼兒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后,教師在不告知任何方法的情況下讓幼兒嘗試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染紙。事實上,在這樣的鼓動下,幼兒初期會出現過于松散的現象,幼兒的創作缺乏章法以及約束性,導致創作活動呈現出“災難”一般的景象。而在教師進行科普與制定簡單的規定后,幼兒在認知基礎與規定的約束作用之下會有不同的方法出現,比如幼兒會直接將紙放進顏料中,形成大的色塊;也有將紙圈起來再染,形成連續型圖形;還有會將紙對折形成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呈現不同規律的美等等,不同的方法代表了當前幼兒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表現水平,教師一定要給予幼兒真誠的認可和評價。其次,鼓勵幼兒學會歸納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引導幼兒梳理一條清晰的創作流程方式,同時,讓幼兒在傾聽同伴講述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用不同方法染出的作品有不同的美。
(三)嘗試用不同的對稱折疊方法染紙
教師示范對邊折法,幼兒模仿練習。
——教師示范并講解:將宣紙的邊對邊對折,然后用棉簽蘸顏料進行染色。以此為幼兒進行具象的演示,為幼兒的實踐建立具體的模仿“風向標”,提高幼兒實踐參與的有效性。
——幼兒操作,教師針對個別幼兒操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使幼兒能夠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評價模式下快速發現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問題所在,進而提高幼兒模仿實踐的準確率。這一過程中教師還應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折疊次數制作染紙作品,使幼兒嘗試更多的可能性,拓展幼兒的模仿實踐,并且在拓展的過程中幼兒教師應指導幼兒運用染角、染邊、點染等方法豐富作品。
教師示范對角折法,幼兒模仿練習,并在此有針對性的進行拓展引導,提高幼兒模仿實踐的有效性。
展示幼兒作品。
——對比兩次作品,你發現了什么不同?為什么?
——小結:折法不同,染出的作品完全不同。因為折疊后重疊的區域完全不同,區域的增減決定了染色面積的變化,從而出現了不同樣式的染紙作品。
分析:當幼兒有了些許染紙經驗時,也就是整個活動的重難點出現了。如何讓幼兒提升經驗,提高印染水平,也就是說怎樣讓幼兒的作品更有審美的價值?教師采取一步一環的節奏,注意觀察幼兒的不同方法,并進行適當的提煉、總結,借助輔助材料,再次讓幼兒嘗試。這一節奏中,教師的演示為輔,幼兒的模仿為主,并配合幼兒教師對幼兒模仿實踐的針對性評價,使幼兒能夠不斷完善模仿的方式,最終真正準確的模仿教師的對邊折法與對角折法,完成實踐。最終教師還應引導幼兒通過展評一體的方式進一步探究染紙的設計藝術,使幼兒能夠結合實踐過程自主分析為何會出現不一樣的作品,真正強化幼兒對創作過程的理解。
(四)鼓勵幼兒嘗試更多不同的折法并進行印染
——教師:請你想一想,除了這兩種折法,還可以怎樣折呢?
——幼兒在前面兩次經驗的基礎上再次制作染紙作品,這一過程中幼兒結合經驗展開了更為有序的開放自主實踐,通過實踐過程中幼兒的積極嘗試,教師能夠進一步發現幼兒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對幼兒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完善幼兒的藝術創作實踐模式。
——展示幼兒作品,鼓勵幼兒在自己的作品中選擇一幅自己認為最美的粘貼在“畫框”里裝飾教室。
分析:經過兩次創作后,教師以啟發式的提問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創新,用更多不同的方法進行染紙。例如:有的幼兒直接將紙卷成紙筒;有的幼兒將紙揉成一團;有的折成小船……幼兒獨特的表現方式,創造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畫作。讓幼兒在對比中發現方法不同,染出的作品截然不同,形式多種多樣、千奇百怪。當幼兒欣喜的發現這一點后,教師及時的給予肯定和表揚,贊賞他獨特的表現方式。
活動反思:《指南》指出在藝術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這是一節手工制作活動——染紙,是利用吸水性較好的宣紙折疊后再蘸上顏料,然后滲透形成圖案。在此之前,幼兒沒有接觸過浸染的藝術方式,他們感覺很新穎、很好奇。加上染紙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很容易誘發幼兒動手創作的欲望,將色彩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大膽的呈現在全體幼兒面前,激發對色彩變化的靈感,讓幼兒沉浸在創作后的成功和喜悅之中。此次活動大膽的嘗試了由幼兒自由探索、自主設計,自主創作相結合的藝術活動。
教師始終以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現,注意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創作能力,同時也對幼兒進行了審美教育。在活動中教師及時提煉、總結幼兒的經驗,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并且避免僅僅重視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保持了幼兒的對此活動的高度興趣,同時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樹立了自信心。
活動前的要求簡潔明了。每一次幼兒操作之前,教師都會有側重點的提要求。例如:幼兒第一次操作時,教師要求幼兒保持地面、桌面、衣服干凈,展開時小心的平放在自己的KT板上。而在最后操作時,教師的要求是用不同的方法折。
八、我的小結
通過這一堂生動染紙課程的開展,教師可以充分結合美術教學的特點與幼兒的參與特征做好總結與分析工作,切實尋找課程的成功經驗,為后續的幼兒園活動課程的設計打下重要基礎。
(一)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
幼兒美術表現能力與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是應充分結幼兒的年齡特點。例如,小班幼兒對于繪畫尚未形成具體的概念認知,因此往往從簡單的圖形著手,以認識并掌握簡單圖形繪畫方法為主,使幼兒形成基礎繪畫意識,掌握簡單繪畫能力,了解繪畫過程中基本的圖形組成元素。這將為幼兒利用基礎圖形展開簡單創作奠定重要基礎。那么針對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們開展了很多以鍛煉幼兒手部小肌肉群為主的撕紙粘貼活動,如:《愛心面條》《毛茸茸的綿羊》等;練習畫各種線條,如:《下雨啦》《魚兒游游游》等。
(二)因勢利導,鼓勵幼兒大膽操作
幼兒的繪畫內容是與各自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生活閱歷和思維、想象力有著密切的聯系,他們喜歡隨意想象作畫,愛畫熟悉的、有趣的和理解的事和物。例如在中班下學期的水粉畫《秋天的樹林》中,個別幼兒只是簡單的畫幾棵樹就結束了,于是我及時的啟發他,秋天樹葉會怎樣?樹林里除了樹還有什么?……他的畫面內容豐富了,樹林里的地上鋪滿了枯黃、變黑的樹葉,還有尋找食物的小兔,正在結網的蜘蛛,這幅充滿生機的秋林就豐富多了。
(三)合理評價,并尊重幼兒的成果
在幼兒美術教育中,評價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評價能激勵幼兒,使他們對美術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幼兒對美的感受力和表現力。切忌用“好不好、漂不漂亮……”來評價幼兒的作品。例如中班線描畫《年年有余》活動中,有個孩子在魚的周圍畫了很多紅紅的辣椒、蔬菜等等。教師先讓孩子描述自己的作品,為什么“放”那么多辣椒、蔬菜?他說:因為爸爸喜歡吃辣的東西,媽媽喜歡吃蔬菜。教師:看來你是個善于觀察、關心爸爸媽媽、孝順的孩子。教師這樣的評價不僅激發了幼兒積極性,同時也有針對性的對幼兒的作品進行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