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波
摘要:黨十九大明確提出改革的發展理念,要求以人才培養的改革為主線,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比例,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已成為當前各職業院校的改革熱點?;诖耍疚牧⒆惝斍案呗毠ど坦芾眍悓I教學現狀,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人才培養的具體策略,同時,也希望能為其他教師的教學提供一些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商管理;教學改革;策略途徑
由于我國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期,社會機構、企業、國家機關等對于人才的渴望是史無前例的。職業院校作為培養職業人才的主要陣營,近年來也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因此,在人才培養的方式與理念上要注重創新。對于工商管理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和創新工作的推進,對于該專業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對該專業的學習效率都有非常大的提升效用。
一、發展學生職業能力
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早已擺脫了應試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枯燥、乏味的現狀,相比較而言,他們的業余時間較多。對此,我們應鼓勵他們參加與專業相關的競賽,使得學生的工商素養與技能實踐效能得到強化,讓其工商管理展業素養和能力得到優先增強。例如,在學校競賽中,學生之間溝通、合作能力、專業綜合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養,這對他們日后的學習、就業都有很大幫助。另外,對于那些在比賽中獲得名次的學生,這些履歷都在求職中無形增加了含金量,對學生實現就業有很積極的作用。
二、打造雙師教師隊伍
在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增設更多的實踐性教學內容,適當增加學生的實習比例,真正讓理論教學與實踐鍛煉相輔相成,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讓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與技能。在雙師型教師隊伍打造過程中,我們也要積極鼓勵教師進行社會實踐,參與相關課題或者掛職鍛煉。還可以有效引入實踐性、理論水平兼備的人員,充盈教師隊伍。
三、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學分制是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這時我們可以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制定該專業相應的創業目標,對創業教育的認可將納入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使教育計劃的確定,教學時間和教學方法最適合學生獲得創業實踐技能,促進學生學術研究和創新實踐的積極性。這是當前背景下,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新路徑,通過引入創新創業學分制教學,來將學生的專業理論探究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等進行促進提升。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設置該專業的教育學分管理條例,在制度層面,提升學生的重視程度,鼓勵學生多角度認知專業發展,了解工商管理類專業的發展動態、行情等,為就業、創業與創新能力等增強自身競爭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構建職業培養體系
伴隨著我國教育的體系的持續膨脹,學校人員擴容壓力也逐漸增大,基于此,在工商管理人才各項競爭加大的背景下,從市場出發是必要的手段。研究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與其對人才的標準與要求,將職業培養體系擴散到工商管理專業的各個細分之處,并建立由教學組織者、各專業任課教師、企業、人力資源等組成的調研小組,探討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優勢與不足,提出修改方案,讓人才培養更適應市場需求。
另外,以生為本、以能力為本的職業教育導向,能夠讓學生的專業能力及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在課程設計中,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更突出其實用性,使得學生以學導用的能力獲得增強,鼓勵他們參與相關職業資格考試,獲取更多的能力與資格,培養學生就業競爭力,更好地促使其就業。
五、增加教學實踐投入
在當前背景下,需要職業院校與企業雙方的共同合作。學??梢耘c企業共同開發實踐類課程,加大實踐教學經費投入,為人才培養提供必要的保障,真正培養為企業產生價值的人才。另外,在軟硬件設施中,我們也要了解企業運作的流程與內容,在教學時進行情景模擬,讓學生的工商管理能力與技能得到延展,以更好更快地幫助學生融入社會,更快地適應工作內容、工作流程。
六、全面深化校企合作
在產教融合的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下,于學生而言,這對他們提前步入社會、了解工作內容都提供了有效幫助。從學校角度來看,加強校企合作,我們可以多宣傳學校優勢與本校學生的能力,為企業進校園提供更多便利。從專業角度來看,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性較強,而課堂教學雖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它與實際的工作內容還有存在一定的差異。通過讓學生進企業實習并鍛煉,能夠有效彌補這一差異。而且,學生在實習時,可以提前適應工作內容,適應社會節奏,也能有效積累工作經驗,這對提升其適應能力、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等都有很大幫助。
七、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改革研究順應了時代發展趨勢,真正做到了以實踐為目標,為學生構建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突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理念,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不僅為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有效借鑒,同時也提升了人才的綜合能力,真正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于虹.解讀黨的十九大精神[N].寶雞日報,2021-06-26(002).
[2]牛亞飛.高職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分析[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4(03):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