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麗
摘要:旅游公示語的英譯向外國游客展示著一個城市的旅游服務質量。本文從翻譯目的論的角度出發對襄陽市旅游公示語英譯質量進行分析,旨在助推襄陽市旅游公示語英譯的標準化進程。
關鍵詞:旅游公示語英譯;翻譯目的論
作為三國歷史文化遺跡起點的襄陽城,近年來旅游知名度不斷攀升,旅游市場半徑隨之從安徽、山東、廣東等境內市場拓展到等英、法等歐洲國家。隨著境外市場的繁榮和外國游客數量的增加,各景區的旅游公示語也隨之日趨豐富。旅游公示語的翻譯不僅承擔著景區內的信息傳遞翻譯,同時也是城市對外交流的主要窗口,如何提高旅游公示語英譯質量進而更好地彰顯歷史名城的文化形象正是本次研究的目的。
一、翻譯目的論概述
早在20世紀80年代,漢斯費米爾就提出了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他認為原文是向受眾提供信息的源泉,而翻譯的目的由譯文的讀者決定,因而翻譯所采取的策略和譯文的語言風格都應以譯入語為標準。也就是說,翻譯的目的是整個翻譯行為/過程的核心。翻譯目的論突破了對等翻譯理論強調的參照系(原文和翻譯),把翻譯行為放在了跨文化交際的框架中。通常情況下,翻譯目的論中的“目的”是指譯文的交際目的。可見,翻譯過程的核心因素即為翻譯的交際目的。
二、旅游公示語的語用翻譯分析
(一)公示語定義
呂和發認為,公示語應具有突出的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和強制性四種示意翻譯。丁衡祁認為,公示語是指在公共場合向公眾公示須知內容的語言。總而言之,公示語就是在公眾場合的公示性語言,一般以文字和圖形的形式出現。
(二)旅游公示語的語用翻譯
旅游公示語特指在旅游環境中出現的公示語,包含以下四類——指示公示語、提示公示語、限制公示語和強制公示語。
指示公示語旨在告知游客所需的方向或服務設施類信息,具有強大的信息翻譯,如停車場(Parking Lot)、Smoking Zone(吸煙區)等。提示公示語旨在對游客做出某種提醒,如小心滑倒(Wet Floor)、票已售完(Sold Out)等。限制公示語旨在約束或限制游客的行為,如憑票入場(Ticket Only)、排隊等候(Stand in Line)等。強制公示語旨在提醒游客不要做出某種行為,如禁止游泳(No Swimming!)、禁止攜帶寵物(No Pet!)等。
三、研究方法
筆者于2020年9—11月實地調研了襄陽境內四個著名景點(古隆中、唐城、鼓樓、五道峽),收集了豐富的一手旅游公示語語料,通過定性、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語料進行分析。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一)實地拍攝四個景點的旅游公示語照片,并從中選取有效樣本;
(二)將有效樣本的照片轉換為文本,用于下一步分析;
(三)在翻譯目的論的視角下對存在翻譯錯誤的語料進行分析;
(四)基于上述分析歸類翻譯錯誤,從中總結出襄陽市旅游公示語英譯的問題現狀;
(五)結合學者修訂范本和各地公示語翻譯規范,對襄陽市旅游公示語的英譯問題給出可行性建議。
四、襄陽旅游公示語英譯的語用失誤
跨文化語用失誤這一概念是英國語言學家托馬斯首次提出的。托馬斯認為“語用失誤是指人們在言語交際中沒有達到預期交際效果。”當譯文的表述不符合譯入語的語言習慣時,譯文給語言交際帶來障礙,繼而使交際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根據此次調研分析,襄陽市四個景點英譯旅游公示語中的語用失誤集中表現在以下四點:
(一)拼寫錯誤
書面語中,語言規范包括文字書寫和使用的規則,每種語言自有其規范,具體到字母語言(比如英語)中,空格的使用也有嚴格的規范,而這恰恰是非字母語言的母語者最容易忽略的,但此類細節不容忽視,因為拼寫錯誤所反映的不僅是語言的不規范還有對語言缺乏尊重。
例如,隆中的騰龍閣景點介紹中開篇說到“位于巍巍隆中山之巔,于1998年8月建成,通高34米,……”,此處英譯為“Completed in August 1998,Tenglong Pavillion is located on top of lofty Mountain Longzhong with a total height of 34 ?m,…… ”這里英譯采取了“米”這個長度單位的縮寫“m”,按照英語縮寫規范,縮寫的字母應緊跟在數字之后,兩者之間沒有空格即“……with a total height of 34m,……”。又如夫人城的景點介紹中提到“夫人城……”譯為“The Lady’s Keep……”應處理為“The Lady’s Keep……”。
(二)大小寫不規則
如前文所述,大小寫不規則同樣違反了字母語言的規范,大小寫錯誤雖然不像拼寫錯誤那樣直接誤導游客,但同樣會暴露景區和城市發展的細節問題,在本國以及外國游客心中留下景區工作粗心的印象。
例如,隆中景區觀光車運行譯為“Longzhong Scenic sightseeing bus map”,譯文中Longzhong和Scenic兩個詞都采取了首字母大寫,顯然是將隆重景區觀光車當作專有名詞來處理,因此譯文中sightseeing bus map從拼寫上應改正為“Longzhong Scenic Sightseeing Bus Map”。
(三)漢英交替亂譯
由于近些年中國文化在全球的普及,許多中國特色詞匯(專有名詞)在英語中都是以拼音的形式直接出現,致使部分國人誤以為外國人能夠看懂拼音,因而在旅游公示語的翻譯中濫用拼音的現象層出不窮。這也是本次研究中四個景點旅游公示語英譯中的一類典型錯誤。
其實在英語中使用拼音是有講究的(何時使用、如何使用),比如人名、場館名、中國特色文化詞匯等專有名詞的翻譯可以使用拼音。例如,五道峽景區的公示語“請勿拉扯樹藤”譯為“……do not pull the tree teng”,此處在表達“樹藤”這一整體概念時,將一個詞語割裂成英語(tree)+漢語拼音(teng),、殊不知英語中“樹藤”可用單詞“vine”表達,因而此處可處理為“……do not pull the vine”。
(四)中式英語
在此次調研的景點內中式英語(Chinglish)相當普遍,主要集中在縣級景區。中式英語指帶有漢語語法或表達習慣的英語,其形式是英語,實則靈魂仍是漢語,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旅游公示語中出現中式英語必然造成尷尬甚至誤會。例如,襄陽市鼓樓街道內的公示語“請勿攜帶寵物”譯為“No Take Pet”正是典型的中式英語,應譯為“No Pet!”。再如,隆中景區觀光車運行圖的左下角將“求助電話:110”譯為“for help:110”,這不符合英語公示語的表達,應譯為“Emergency call:110”。
五、結語
本研究運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在翻譯目的理論視角下對襄陽旅游公示語的英譯錯誤進行了分析和歸因,研究結果證實這一理論的確能夠用于指導旅游公示語的英譯工作。旅游公示語在向游客傳遞信息的同時也在塑造一個城市的文化形象,其翻譯質量更是直接折射著這個城市的開放和文明程度。因而,提高旅游公示語的英譯質量值得相關部門給與重視,這也是提高襄陽市旅游服務質量和對外交流的一個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Vermeer,Hans J.Skopos and translation commiss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and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0.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2007.
[3]仲偉合,鐘鈺.德國的翻譯派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1999(3):47-49.
[4]呂和發.公示語的漢英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4.
[5]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語逐步確定參照性譯文[J].中國翻譯,2006,27(6):16-19.
[6]Jenny Thomas,J.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