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安永
摘要:我國近百年來的歷史,正是一段中華人民反抗封建,反抗外來入侵的血淚史,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良好教育素材。在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全面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性,在教育工作中應當有機融入德育教育。基于此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就成為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學內容。家國情懷的培養與初中歷史教育有著重要的聯系,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開拓課堂,挖掘歷史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全面認識到我國國家建設的不易,全面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關鍵詞:初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策略
在當前初中教學中,學生的核心素養才是初中各學科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新時期教學改革發展之下,如何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教學改革的重點,是當代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發展趨勢,歷史學科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影響主要包括唯物主義歷史觀、時空概念、史料證實、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5個方面。家國情懷正是學生核心素養中的重中之重。為此本文將對初中歷史中家國情懷的教育培養展開研究,結合社會與時代的發展,需求建設科學合理的歷史教學家國情懷培養策略,希望可為我國廣大歷史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一、在初中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的重要性
家國情懷的培養,不僅僅是簡單的愛國主義情懷,而是要求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對國家的歷史有高度的認同和文化歸屬感。這樣學生在未來發展中將會明確發展目標,成為一名對社會有貢獻,有付出的優秀人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協力,才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初中生正是我國的未來,教師必須要讓初中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優越文化,加強愛國情懷,提高民族自信和自尊心,這樣才能夠為我國的發展與建設打下良好基礎,培養出更多有用的綜合性人才。而歷史教育是對學生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素材,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讀歷史解歷史,從歷史中去借鑒民族崛起,國家振興的方法,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責任意識,增強學生歷史使命,讓學生擁有更加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樣學生才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奮斗。所以說初中歷史教學對家國情懷的培養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有效策略
(一)結合教學內容加以拓展,強化教育效果
歷史是有時長的,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不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教師必須要對歷史有著宏觀思維,能夠從更高層次的眼光去引導學生解讀歷史,這樣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才會更有深度,才能夠掌握歷史知識中的厚度。而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則需要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學習內容,讓學生能夠看到各項重點歷史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引導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思想得到全面升華。而在歷史中也包含大量的愛國人物和主導革命的關鍵人物,這些教學素材可以作為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典型,加強教學內容的拓展,從而強化教學效果,讓學生全面解讀歷史,從歷史人物的身上感受到家國情懷的內在。
例如教師在講解鴉片戰爭相關歷史知識使教師除了要重點講解林則徐這位民族英雄以外,還需要對鴉片戰爭時期。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加以解釋,讓學生能夠通過歷史的發展洪流,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這一歷史真理。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努力學習,報效國家的思維情感。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還可以為學生補充陳化成英勇抗擊外來侵略者的事件。還可以為學生講解我國古代岳飛抗擊外來入侵的事件,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古代人的熱血與家國情懷。讓學生能夠通過先烈的所作所為來感受到我國現代發展的來之不易,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文化認同感。
(二)合理利用地方式來加強教育
每一個地區在歷史發展中都擁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對于久遠的歷史知識來說缺乏認同感和情感共鳴。為了加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思想認識,教師可以列舉當地重要的歷史人物和在本地發生的歷史事件。加入一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身邊就可以看到或感知到的歷史知識,這樣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更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認同感,讓學生對地方使用有強烈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愛家思維。隨后教師就可以對學生加以引導,將自己的家鄉和祖國聯系起來:“家鄉也是祖國的一部分家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祖國,而祖國則是擴大了的家鄉。”讓學生能夠全面增強愛國主義情懷,認識到歷史知識與個人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從而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教學內容都能夠在當地找到合適的拓展教育素材教師必須要加強本地史的研究,合理應用地區歷史文化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三、結語
總之,初中歷史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良好素材教師應當深入挖掘歷史知識背后的故事,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真正在歷史學習中認識到祖國的偉大,在學生潛意識中建立要為祖國發展建設做貢獻的偉大夢想。
參考文獻:
[1]龔士柯.新時代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培養策略研究[D].喀什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