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院利 王亞楠 何亞楠
摘要:本文在分析、梳理小學高段美術作業在“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實踐經驗總結策略。旨在提高學生造型能力,促進教學質量的增長,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小學高段;美術作業;“造型·表現”;存在問題;對策
一、小學高段美術作業的重要性
小學高段美術作業既是課堂教學的結果反映,也是教學活動的效果表現。美術作業反映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美術基本知識接受、理解和把握程度,表現出學生的美術知識與技能掌握運用的能力,體現出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和美術創造力。
二、存在的問題
1.重講授、輕練習
在教學中不少老師習慣在程序安排上將講授、演示、說明擺在前面,練習作業安排在后面,致使教與學形成兩個相抵隔離的版塊。其次,在任務分工時不自覺地將講授、演示、說明作為任務分配,練習作業作為學生的任務,教師較多地注重怎么教,學生怎么學和如何畫好需要獨立完成,忽視了美術教師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向學生的指導者轉變。
2.美術“副課”包袱
小學美術課程有著根深蒂固的“副課”包袱,家長、學校、其他老師也對美術教師的教學工作重視不夠。傳統的教育理念對大多數人的影響較深,重視語數英的成績,而忽視美術的重要性。所以,高段學生和家長在心理上會普遍不把美術課“當回事兒”。
3.高段學生興趣減弱
學生在低年級時都比較喜歡畫畫,也能大膽放來想象力去畫,但是到了高年級,學生繪畫的熱情逐漸減弱,學生對美術作業態度消極、總是應付了事,繪畫變得“困難”起來,有的不敢畫、怕想象;有的怕寫生,怕表現,;對自己的作品越來越不滿意,一些學生將美術作業當作是一種“任務”,草草了事,個別學生不及時上交,甚至不交美術作業的地步。
4.作業形式單一
作業形式“程式化”,作業完全按照課本上創作實踐的要求,不能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不能很好的表現自己的情感。作業形式“秩序化”,小學高段學生的美術課堂作業在呈現時,多以單純的繪畫形式在美術本上呈現。作業形式“籠統化”,在作業設置上,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統一的作業呈現,讓一些學生的能力受到限制,失去學習興趣。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1.合理安排時間
小學高段美術課堂時間一節課的時間為40分鐘。老師講授時間大致為10-15分鐘,作業展評大約在5分鐘內,留給學生創作的時間大約20-25分鐘,其實是有些緊張的。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度示范或講解,學生實踐的時間相應就會縮短,從而影響學生的作業效果。學生的作業在倉促中完成,內容簡單,缺乏創新。
針對這種情況。首先,老師在備課前應充分考慮這節課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完成創作需要的時間,在課前充分做好合理分配時間的前提下,將開頭的講解理論知識點,控制在10-15分鐘以為,剩下的時間,就可以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并通過作業的形式展現出來。其次,在課堂中應做到順時而變,讓課堂更加充滿趣味性。在此基礎上,精簡教學環節,提煉語言,注意環節的條理性和語言的嚴密性,爭取最大限度地將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創作和表現。
2.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就是我們一節課的前進方向。只有在明確了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才能依據目標,確定本課的重點、難點,才能夠有的放矢。
3.賞析重點范作
(1)創作前賞析——明確要點
創作前的作品賞析,大部分是書上的名家名作、教師作品、學生作品,這些作品都很有針對性。從優秀的作品賞析中,學生能夠了解到本節課的知識要點,把握這些知識要點可以提高作業質量。在五年級《認識抽象畫》這一課中,在創作前,請學生欣賞書本上的作品,并說一說哪一幅最具吸引力,有的學生說康定斯基的《光之間》構圖最有趣,有的說吳冠中的《滄桑之變》筆觸最瀟灑,有的學生驚嘆于蒙德里安的油畫《有紅、黃、藍、黑色塊的構圖》中的色塊分割如此理性……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抽象繪畫突破了藝術必須具有可以辨認形象的藩籬,在點、線、面、色彩的運用上各具特點。很多孩子在欣賞評述的時候,都能結合每幅畫的特點來敘述,制作的欣賞卡內容詳細、精準。
(2)創作時賞析——引導轉化
這個階段賞析的作品主要是學生作品,在學生創作實踐環節,筆者會走到學生中間,巡視輔導,當發現學生創作時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正面引導,解除困惑。如在《美術中的比例》這一課中,雖然在創作前再三強調,畫主體物時不要畫太小,可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學畫得很小,畫面非常空。于是筆者挑了構圖飽滿,主體物比例合適的學生作品進行展示,強調構圖大小及比例問題,并在黑板上把黃金分割比——0.618寫出來,再次提示學生。在接下來的巡視中,我發現學生的比例效果好了很多,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畫也做了修改,看上去舒服多了,作業質量自然也提高了不少。
4.精準示范難點
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中進行范畫,可以直觀地讓學生了解創作的步驟和要點,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作欲望。但美術教師范畫是把雙刃劍,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大部分學生模仿,作品失去原創性。
因此,教師的精準示范起到關鍵作用。在《色彩的明度》這節課中,授課教師在學生實踐前,示范了明度高低變化的調色方法;一邊演示一邊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描述,分別在調色盤中擠上白色和紫色,然后每次在紫色里加白色調和,使顏色明度越來越高,涂在課前畫好的花瓣里。同樣,在紫色里加黑色調和,使眼色明度越降越低。通過這樣一個示范,學生直觀、清楚地看到調色的方法以及顏料蘸取的用量。在畫面中,紫色明度的變化就一目了然。
5.智慧分層分步
(1)分層指導,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學生和學生之間也存在差異性,完成作業的速度不一致。因此,在布置作業、指導學生創作時,要針對能力、基礎不一樣的學生有分層要求。
比如,筆者曾經聽人美版四年級上冊《飛天》二時,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作業要求有三個層次:①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畫出飛天動態以及衣紋飄帶走向。②在飛天動態骨式圖中選出一張自己喜歡的構圖,參考該畫的構圖以及人物動作,添畫人物的發型、五官、服飾以及飄帶,變成自己的畫。③從飛天范作“殘破品”中,選擇一張進行修復,添畫線條及飄帶等。這三個層次,適用于班級里高、中、低水平的學生。對于高水平學生,要求其在課堂學習中了解并掌握人物的動態與飄動的衣紋。中等水平的學生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教師為這類學生提供一個骨式圖,他們就可以把細節刻畫出來。這讓學生感覺得心應手,并且消除了他們的畏難情緒。而對于少數基礎薄弱的學生,如果一般標準來要求他們,結果可能會不盡人意。所以,給學生提供一些飛天范作“殘破品”,在飛天動態圖上添畫線條,不僅可以使飛天完整,還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2)分步作業,循序漸進
學生創作美術作業速度慢除了基礎能力弱以外,還有一種因素是性格、習慣問題。一些學生的性格比較活躍,學習習慣較差,很難長時間把注意力放在創作美術作業上面,一有動靜,注意力馬上就會轉移、分散,所以拖延了完成美術作業的時間。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采用分步教學方法,把握好學生的注意規律,循序漸進地輔導學生完成作業。
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高段美術作業指導是美術教師們都應該好好把握的重要環節,提高速度,保證質量,才能讓學生生在美術學習中真正獲益。當然,解決的策略布置文中提到的這幾點,需要美術老師們教學中不斷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龍盼.關于小學高段美術作業問題的探討[J].教育評價,156
[2]張莉莉.小學美術課堂作業指導的有效策略探析[J].課堂教育: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