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芬
摘要: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閱讀不僅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教師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閱讀習慣,指導學生閱讀方法,帶領學生以點帶面,有片段教學到整本書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增加閱讀量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閱讀教學;有效閱讀;策略
大詩人杜甫曾在詩中寫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基于即將到來的大語文時代,閱讀就是學習語文的重中之重,聽說讀寫教學,以讀為根本。全國著名教師王林波“讓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的閱讀理念,是我們這代人應該追求的??墒敲鎸W絡盛行的時代,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閱讀量大不如從前。曾經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調查,發現學生課外閱讀量根本不達標,有四分之一學生一年閱讀書籍不到2本書,有一半以上學生沒有閱讀的主動性,大部分學生沒有閱讀興趣。部編版語文教材,非常注重語文閱讀教學,教會學生閱讀經典,由一篇到一類,能夠系統地進行有效閱讀。而如何才能有效地進行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師一直研究的課題。
一、創設情境,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一學段的第一個閱讀目標就提出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因此,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首先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知大意,積累語言,實現教師、學生、文本編者之間的充分對話。這也是進行有效閱讀教學的前提和根本。興趣是有效學習的一項重要因素,同樣是學習效率的原動力。四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教學時,我就以本單元的課文進行鋪墊,對科普作品有了一定的認知,并通過《十萬個為什么》,帶領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不斷質疑,并運用本單元學過的方法進行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科普類作品的興趣,學生才能進行快樂閱讀。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溫儒敏教授說過:“閱讀教學除了學習知識,提高能力,還有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高尚的讀書習慣,把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而這恰好也是很多學生甚至大人缺乏的一種習慣。
1.自主閱讀。課堂上,教師應該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熟悉課文內容。時間要根據內容而定,并進行有意識的限時,以此來慢慢鍛煉學生閱讀的速度。
2.課外閱讀。要想增加閱讀量,鍛煉閱讀速度僅僅依靠課堂上的老師留的那些時間是遠遠不夠的。課后,老師也應該給學生布置一定的課外閱讀任務,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也可以老師推薦書籍,進行閱讀,才能達到有效閱讀。
3.養成閱讀習慣。人的習慣一般是可以在21天內養成的,堅持21天,基本上就是已經養成了習慣,這樣就可以長久的堅持下去了。所以,老師應該督促學生每天都給自己定一個閱讀的時間,堅持下去,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才能更好的學會閱讀。
三、從一篇到一類,指導學生閱讀方法
1.以點帶面,激發閱讀興趣
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學生除了本單元學習的四篇課文之外,就以《十萬個為什么》進行教學,導讀課上,以“為什么鐵會生銹?面包放久了為什么會發硬?為什么誰會帶走臟東西……”一系列的問題導入科普作品閱讀的課堂,緊緊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四年級的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精神,再進行片段閱讀:你們家里每天總有人生爐子,煮馬鈴薯……先讓孩子自主閱讀,再進行交流,閱讀分享。孩子在進行自主閱讀時,引導孩子帶著問題,運用學過的方法嘗試解決(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查閱資料,請教別人)。有時,讀完某個故事,還可以引導學生查一查其他資料,看看書中講到的科學問題,現在有沒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孩子在分享的過程中,都能將問題弄明白。最后推薦閱讀中國版《十萬個為什么》,李四光的《看看我們的地球》等經典作品。
2.開展班級讀書會,進行整本書閱讀
閱讀沒有一定的讀書氛圍,沒有跟蹤閱讀過程,學生的閱讀就落不到實處。我便帶領學生以《十萬個為什么》(米·伊林),在班上開展讀書會。(1)制定好讀書計劃。第一周:自來水龍頭、爐子、餐桌和灶臺;第二周:鍋架、碗柜、衣柜。(2)做好讀書筆記,師生一起進行全班閱讀。讀書筆記可以形式多樣:繪制思維導圖,讀書筆記摘記,閱讀小報,讀書卡等,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3)閱讀分享。每周五下午,進行閱讀分享。師生一起參與讀書分享活動,將本周閱讀的內容以小組交流,全班分享的方式,讓每位學生參與其中。學生都會帶上書本,做的讀書筆記等,分享自己的收獲。分享過程中,學生還能將自己的困惑提出來與大家一起討論,這樣,就能達到有效閱讀的效果。
四、由課內到課外,積極推廣課外閱讀。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課標》的實施建議中,提到 “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彼哉f,最好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就是課外閱讀。
在讀完《十萬個為什么》(米·伊林)這本書,我便推薦他們進行其他的科普類作品。推薦他們用同樣的方法閱讀中國版《十萬個為什么》、李四光的《看看我們的地球》、高士其《灰塵的旅行》、賈蘭坡《人類起源的演化過程》等經典作品。學生在一段時期系統地進行科普類作品閱讀,不但對科普作品興趣濃厚,對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知識也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種科學精神,慢慢地也就形成了一定的閱讀能力。
五、建立評價機制,有效深化閱讀
評價激勵可以有效地深化閱讀教學,而且,教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附于教學評價,同時,教學評價不管是在課堂或者是在課外都會對學生的閱讀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實施差異化的評價能夠從根本上影響學生的閱讀程度。所以,針對其閱讀水平,教師要予以不同的評價。我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方式,以此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能讓學生的閱讀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溫儒敏.《溫儒敏談讀書》.商務印書館.
[2].王林波.《指向語用的閱讀實踐》.福建教育出版社.
基金項目:此文為陜西省規劃課題SGH20Y0875《四年級語文“快樂讀書吧”實施策略研究》課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