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中元節和西方萬圣節同為鬼節,但是兩者的來源不同,所蘊含的文化含義也不同。兩者在歷史的長河中源遠流長,但是兩者由于其文化內涵的不同,在近些年來的發展現狀也并不相同。在世界信息化的發展下中國的中元節逐漸的被人們所忽視,但是西方的萬圣節卻卻能夠逐漸的被人們所接受,并且從西方傳到中方以被中方的人們所欣賞。本文將著重探討一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
關鍵詞:傳統;差異;文化;趣味
一、引言
中元節,它代表的是中國最古老的鬼怪神話傳說,是我國文化前的基礎。節日的一些祭祖祭祀活動,也代表著我國古代傳統儒家思想,希望長輩對子孫后代給予保護。這些節日文化內涵并不是所謂的一些淺顯的節日就能夠所替代。傳統節日在年輕人的心理意義大于傳統。很多人只覺得傳統節日是與和家人團圓,和諧共處相對等的。和家人一起團聚,大家一起坐下來,享受那些過節日的氛圍。
二、中元節和萬圣節來源介紹
中國的中元節是鬼節之一,節日時間是每年的中國農歷七月十五。因為在中國傳統神話中。陰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古代的陰間鬼門開啟時間,據傳說每到這個時期,陰間的魂魄會回到人間,民間百姓在此期間會開展一些祭祀鬼魂的活動,一直持續到陰歷七月十五鬼門關閉的時間。
西方傳統萬圣節是在每一年的十一月一日,在來臨的前一天,是萬圣節最熱鬧的時期,各家各戶為了慶祝萬圣節的到來,小孩子們會有各種裝扮,他們在夜晚的時候回去周邊領居的家中,敲門索要糖果。因為萬圣節也是西方鬼節的一種,據說鬼魂會偽裝在這些孩子當中,孩子們裝扮也是為了可以更好的和鬼魂相處。
三、中元節和萬圣節習俗介紹
既然作為鬼節,中元節有什么習俗呢?
(一)進行祭祀活動
中國很多地區在中元節來臨之前 ,會有對鬼魂進行普度的習俗,就是各家各戶拿出酒肉糖等祭品來舉辦祭祀活動,安撫在人世間流蕩的鬼魂,并通過這個舉動來為自己積福,祈求自己家人的平安。
1、祭祖活動
到了中元節七月十五的時候,也會有很多人進行祭祖活動,因此被稱為 “七月半”祭祖。七月十五,民間的百姓認為這個時候,家中的先祖們會返回家中看望子孫后代,那么當然子孫就要進行祭祖。祭祖時先將先人的排位拿出來,在畢恭畢敬的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擺上供品,再上香,直到七月末為止。
2、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還是為人間赦罪的地官的生日,所以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他們將供品灑在田地,燒紙之后,將彩色紙放在農作物之中,祈求保佑來年作物豐收
(二)西方萬圣節的活動又有哪些呢?
其實萬圣節的主要活動就是孩子們討要糖果,特殊的一點就是在要糖果之前要進行一段舞蹈才可以,并且傳統的孩子們還會手拿著南瓜燈,據說拿南瓜燈這是為了給迷路的鬼魂照亮回家的路,黑貓在萬圣節這一天是受保護的。
四、中元節和萬圣節近些年的發展現狀
(一)中元節的忽視
其實對于鬼節而言,我國原有三大傳統節日關于“鬼節”,在這幾個節日當中,我國人們一直很關注清明,對中元節的關注度卻大幅度降低很大。究其緣由,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鬼魂的敬畏之心已經減少,很多年輕人并不覺得鬼魂是存在的,他們覺得傳統的鬼神之說,只是用來哄騙小孩子的謊言。中元節也由于近些年人們的忽視,很多傳統習俗已經逐漸消失。這是一件令人傷心的事情。我們在乎的,并不是鬼魂是否存在二是中華傳統習俗的消亡,而是現在年輕人由于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更多的關注西方文化。
(二)西方萬圣節的沖擊
西方的萬圣節文化則是通過孩子贈送糖果的形式和中國中元節鬼節是完全不一樣的[1]。明顯的一點就是西方的萬圣節文化是可以促進經濟,商家經濟發展,在萬圣節時來臨期間很多商家可以通過打折售賣,售賣限定套裝等形式來進行商業經濟的發展,所以會讓很多人都知道這個節日,小孩子們也很喜歡過這種節日[4]。但是相比而言,中國的鬼節卻完全不會,二者性質不同,雖然同為鬼節,但是很明顯中國中元節氣氛則比較陰暗,我們祭祀祖先,傳遞的是一種敬畏鬼神的思想,人們多在這一天不會有很多娛樂活動,所以各種商家的并不能用這個作為借口進行打折,中國人傳統說話會是“不吉利”。
五、反思我們的行為
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疑問,西方節日的流行,是一種年輕人崇洋媚外的行為嗎?印象中因為年輕人對洋節的過度追捧。多人會覺得西方節日的紅火,會蓋過中國傳統節日自身的風采,不利于傳統節日的傳承。更有甚者,直接給那些人扣上一個不愛國的帽子[3]。但是我認為過不過節日屬于自己的個人行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想過什么節日的自由,利用愛國情懷來煽動那些反人類情緒是不應該的。
六、結語
我們要思考傳統節日背后代表的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內涵,例如本篇文章講了中元節,它代表的是中國最古老的鬼怪神話傳說,是我國文化前的基礎。節日的一些祭祖祭祀活動,也代表著我國古代傳統儒家思想,尊重長輩,希望長輩對子孫后代給予保護[4]。我們想讓我們的中元節遠播海外,想讓海外人群感受到我我們中華文化的偉大魅力,對文化,我們并不能用所謂的玻璃心去對待,而是要保持著我們對文化本身的自信,更是既要看到我們的節日傳播到海外,也要積極進取的,吸收海外節日優秀的部分。
在觀看很多視頻,大多數人都十分喜歡看鏡頭前,外國人說著我愛中國,說他如何熱愛中國文化,喜歡看到西方人如何慶祝中國的節日,在這其中很多人們會得到很大的滿足。但這種滿足是不真實的,我很想知道,當一個外國人說這種話的時候,他的本國同胞會不會說他不愛國。當一個國外的人想要過別國的節的時候,會不會有人抵制說:過節日就會失掉了,他作為本國人的文化自信。從過去的事情反思,我們更應該知道,自信對于我們現在意味著什,是我們更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接受[5]。
參考文獻:
[1] 趙波. 眾神饕餮的狂歡盛宴——對西方節俗文化活躍本土背后成因的初探[J]. 作家,2008,
[2]張培龍. 淺談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7):27-28.
[3]賈曉鋒. 西方節日在當代中國的“文化涵化”[J]. 鄂州大學學報,2018,25(04):50-51+56.
[4]張紅梅. 淺析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J]. 技術與市場,2012,19(12):171.
[5] 魏雪沁.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對加強文化自信的影響[J]. 漢字文化,2021,(14):147-148.
作者簡介:高英楠(2020—),女,遼寧大連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