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軍
摘要:種豬養殖場逐漸朝著規模化的方向轉型,為了提高種母豬的繁殖效率,并獲得良好的飼養效果,在實際的飼養工作過程中,需要加強對種母豬繁殖飼養和管理技術的使用,并對此項技術予以高度的關注,通過強化母豬的繁殖能力,為仔豬的成活率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養殖場的成本損失,為養殖場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種母豬;繁殖飼養;管理
繁殖種母豬的飼養具有長期化的特點,不僅需要根據市場需求選擇有效的飼養方式,還應確保飼料的營養水平能夠滿足繁殖種母豬的生理需求,提高繁殖效率和仔豬的成活率,在加強繁殖能力的基礎上提升種母豬繁殖飼養和管理技術水平。
一、配種前期準備階段的飼養和管理
1. 提供充足、干凈的水源
為了提升種母豬繁殖飼養管理水平,需要在實際的飼喂過程中為其提供干凈、充足的水源,并將水溫調整在10℃以上。不僅如此,還需要定期對豬群的實際飲水情況進行觀察,對水線壓力進行調節,及時的找出損壞管件并通過維修,進一步保障日常飲水工作的暢通性。當繁殖種母豬獲得充足、新鮮的水源時,才能夠維持自身新陳代謝系統的平衡性,促進種母豬的健康發育。需要注意的是,在冬季時期需要避免為種母豬提供含有霜凍的冷水,確保種母豬的飲水量和采食量能夠維持在正常的水平,減少腹瀉和其他疾病的發生。
2. 選取合適的飼喂方法
種母豬在哺乳期仔豬斷奶之后需要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況,需要將其遣返回原先的圈舍當中,并開展配種和妊娠管理工作,為了確保種母豬能夠盡早發情,需要為其提供混合飼料數量約為2.5kg左右。此外,為了增加飼料的適口性,還可以使用拌濕料進行飼喂,將每天的飼喂頻率保持在3次左右,采用定時、定量的方法保障飼喂的合理性。不僅如此,還需要在每次添加飼料的同時,確保料槽當中的剩余飼料能夠全部被清除干凈,避免拌濕料發生霉變而引起機體中毒問題。在寒冷的冬季時期,由于外界的氣溫環境相對較低,且母豬所攝入的能量當中有一大部分需要用來抵御低溫影響,并以此來維持自身的正常體溫,所以在冬季時期需要將種母豬的飼喂數量進行調整,適當添加飼喂量,從而滿足母豬的生長和發育需求。在一般情況下,需要將冬季時期的種母豬飼料數量保持在3kg左右。
3.采用分圈飼養模式
結合繁殖種母豬的身體狀況和膘肥情況,可以在實際的飼養管理過程中采用分圈飼養的方法,且每一圈的飼養數量應保持在4~6頭左右,且內部所有母豬的機體情況都能夠基本保持一致。另外,在配種作業開始之前,還需要結合母豬的實際發育情況采取催情措施,提高配種作業的實施效率,當種母豬的機體情況呈現出過于肥胖的狀態時,可以適當的減少飼料的數量,且通常需要保持在2.25kg左右,不僅能夠保障母豬發情的適時性,還能夠為配種作業提供保障。對于身體狀況較差的豬母豬來說,需要對其進行標記,并采用分離飼養的方法,增加日常飼料的數量,通過對飼料營養水平的提升,維持機體發育的健康程度。在一般情況下,還需要針對機體狀況較差的母豬進行觀察,將飼喂量增加到3.0kg。
二、充分掌握繁殖種母豬在特殊期間的飼養和管理關鍵技術要點
1.配種后3天的飼養管理
種母豬的卵子受精和受精卵分裂處于關鍵時期,需要在此階段對種母豬的喂料數量進行嚴格的把控,避免飼料數量過多。除此之外,還需要及時的對傳統的種母豬繁殖飼養和管理方案進行改善,提高養殖場的種母豬管理水平,避免母豬出現嚴重的流產現象。在一般情況下,需要將日均飼喂數量保持在1.5~1.8kg左右,最多不能超過2kg。不僅如此,還需要根據種母豬的身體狀況,對飼料營養水平進行調整,確保飼料當中的營養物質能夠充分的滿足母豬的發育需求。通過對母豬身體健康狀況的有效維持,促進其對營養物質的快速吸收,保障體內營養成分的均衡性,為仔豬的整齊發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2.分娩過后3天的飼養管理
對于初生的仔豬來說,此時的飼養管理工作具有關鍵作用,這是由于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大多數傷亡事故都發生在分娩后期階段,為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仔豬在這三天之內的死亡率,并為其自身的健康生長和良性發育奠定基礎,需要對接產環節予以妥善管理,并注重保暖、防潮工序的有效落實,確保能夠及時為初生的仔豬供給母乳,從而達到增強仔豬抗病能力的效果。另外,還需要及時為著母豬提供鐵元素和硒元素,防止缺硒和貧血等問題的出現,保障母豬的健康身體狀況能夠得到恢復,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產后感染問題的發生幾率。除此之外,還需要采取固定乳頭的方法,減少初生仔豬的死亡率,并提高仔豬群的均勻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母豬生產前7天左右還需要為其制定產牌,并將其轉入到產仔舍內,實際的轉入過程還需要保障輕柔、緩慢,避免種母豬受到驚嚇或出現滑倒的現象,使母豬的精神狀態能夠得到緩解,保障體內新陳代謝的穩定性,避免出現內分泌失調問題,確保母豬的順利生產。
3.加大對種母豬配種的管理力度
在開展配種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針對母豬的發情情況進行全面觀察,確保配種時機的適宜性,盡量縮短母豬的空懷時期,從而達到提高種母豬繁殖能力的目的。在通常情況下,母豬表現出接受公豬爬跨行為時,則應適時的開展配種作業,并選取重復配種的方法,對實際配種的成功效率予以提升,并保障母豬的受孕率和受胎率。除此之外,在母豬配種作業完成之后,相關飼養管理人員還需要對實際的配種時間進行記錄,確保記錄結果的完整性和詳細性,對母豬的妊娠情況做出準確的判斷。
結論:
為了提高養殖場種母豬繁殖飼養和管理工作質量,需要結合母豬的生理特點,對母豬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物質的總體需求進行分析,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確保母豬的身體狀況能夠維持在健康、良好的狀態,并促進胎兒的正常發育,以此來提高仔豬的成活率。在分娩的前、后期階段,需要將母豬轉移到產仔舍,并安排專業人員進行飼養管理工作,保障母豬的健康狀況能夠達標,維持母豬的泌乳量和仔豬的健康狀態,強化母豬的繁殖能力,充分的發揮出種母豬的種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黃玉文,郭康偉.科學管理提高母豬繁殖力[J].今日畜牧獸醫,2020,(02)
[2]張恩來.母豬妊娠期飼養技術要點[J].中國動物保健,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