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源
一、教學設計名稱:《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可靠性、謹慎性、及時性》“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二、教學設計基本情況
(一)教學設計主題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強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都充分體現了這一點。2019年3月 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會計專業教師要更加重視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運用,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培養德才兼備的財會專業人才,這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上述講話的落實和執行。
眾所周知,會計工作的基本任務就是為企業內部、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經濟決策所需要的數據。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是評價會計工作成敗的標準,為了規范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我國最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有八項內容,其中重要的有:可靠性、謹慎性和及時性。在“課程思政”的理念下,在《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可靠性、謹慎性、及時性》這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注重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將“誠、廉、勤、信”的會計文化思政元素融合到教學過程當中,力求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創新精神。
(二)結合章節:
本節課程將以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內容作為“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對象,并通過互動教學法、混合式教學法將思政教育扎根于課堂,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和專業素養。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可靠性、謹慎性和及時性;
(2)會計核算必須以經濟業務發生的合法憑證為依據;
(3)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2.能力目標:
(1)以職業崗位能力為導向,初步具有會計職業判斷意識及能力;
(2)能熟悉企業會計核算主要崗位職責,具有進行各崗位一般日常經濟業務會計處理的能力;
(3)嚴格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等政策法規要求規范操作。
3.素質目標
(1)具有嚴謹、誠信的職業品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2)樹立敬畏法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愛崗敬業的職業素養;
(3)作為未來的會計人員要嚴格要求自己,保證會計信息質量不做假賬、誠信做人能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自覺踐行“誠信”的價值觀。
(四)教學設計意義
近年來財務造假事件不斷發生,尤其是一些別有用心的財務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以篡改、偽造單據等方法非法侵占公司財產的行為發生,使得社會對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產生了質疑。 因此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忽視對會計專業學生思想價值的引導,從長遠來看,對學生是不利的。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可靠性、謹慎性、及時性》這節課程的授課對象是高職一年級上學期的學生,他們剛剛接觸會計專業,對于會計人員實際工作中應注意的細節及職業道德標準等缺乏認知,對于會計人員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感認知也很模糊。同時,高職院校學生存在厭學、畏學情緒,缺乏自信,對枯燥的專業課沒有興趣。面對這樣的學情,身為授課教師的我們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入課程思政,幫助學生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此外,我們可以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引導學生在掌握專業理論的同時,注意實踐操作中需要重視的細節、財務人員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和新時代青年人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規范職業行為和操守,為其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扎實的基礎,從而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因此,本節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三、教學設計解析
(一)教學思路
本節課程教師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轉向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新型學習方式。嘗試運用啟發式、體驗式、互動式的多種方法,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的期待。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制定課前自主學習、課中“討學”結合、當堂訓練、課后拓展的教學策略。同時,本節課程將采用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分為“信息技術手段教學+班級研討+教學輔導”三個階段,使專業課活躍起來。
(二)教學設計與實施
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分課前準備、課中實施和課后拓展三部分。
1.課前準備
課前,教師在超星APP中發布課前預習通知及任務,要求學生預習教材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相關內容,每個學習小組收集一些典型的財務造假案例資料并進行分析,以備課中互動環節分享。
2.課中實施
課中,教師就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學到相應的理論知識,還可以有充裕的時間來滲透相關知識點的德育,實現專業和思政協同教育的目標。
(1)在復習提問環節,教師等學生回答完會計目標是什么后,引導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因為財會人員最終形成的“四表一注”(四表即資產負債表、利潤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現金流量表,一注即財務報表附注)是提供給社會上所有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人或單位或想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人或單位做決策使用的。由此,思政教學內容的第一次導入完成。
(2)在新課導入環節,教師通過引用孔子觀點“會計當而已矣”,用今天的會計理論來解讀,就是要求會計人員在核算經濟業務的時候,數字記錄要做到真實、合理,讓人能正確的理解。防止弄虛作假和發生差錯,否則相關人員一定要受到相關法律的制裁。由此讓學生明白會計的職業道德或理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隸屬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這也是思政教學內容的第二次導入。
(3)在新課講授環節,教師分別向學生們介紹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可靠性、謹慎性和及時性。同時,請每組同學分享上次課布置的搜集財務造假典型案例的作業,通過學生對藍田股份從“中國農業第一股”變成退市股和康美藥業近300億財務造假案例的分享和分析,以及教師對格力女皇董明珠在工作方面為人處世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分享和分析,師生共同探討得出“任何一家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做長久,企業內部員工,特別是財務人員都要堅持準則,誠實守信,不能濫用權力”的結論。然后,教師帶領同學們“小試牛刀”,完成兩道練習題,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檢驗同學們對本節課會計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4)在課堂小結環節,教師進行思政教學內容的升華,作為財務人員,要培育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和法治思維,自覺遵守各項法律制度,恪守會計倫理,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
(5)在課后作業和學生問答環節,教師在超星APP中布置作業任務,每組同學需要搜集和提交至少6句關于職業道德素養方面的名人名言名句。學生以組為單位完成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的協調合作能力,要求學生結合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準則融入思政內容進行分析,鼓勵學生對本節課尚未理解和吸收的內容提出疑問,將學生引入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思政”知識吸收環節,旨在考查學生對教師所講思政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即思政知識的吸收效果,并實現思政教學貫穿整個課程,引領思政內容貫穿后續“課程思政”教學。
3.課后拓展
課后,教師通過超星APP推送給學生一些可以引發思考的社會熱點,如電視劇《喬家大院》中的胡麻油摻假事件、會計法制宣傳片《喚醒》等,組織學生在超星APP上展開討論,對討論結果形成書面文檔。通過熱點學習,要求學生強化法律意識,知法、懂法、守法,完成課堂思政教學任務。
(三)教學效果及評價
在枯燥的專業理論講授中穿插課程思政具體案例,可以使教學通俗易懂,引起學生共鳴,有效引導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三觀。這種教學方式充分利用超星APP輔助學習的功能,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保證課堂氣氛的活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信息化手段的介入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節約教師反復講授理論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加充分的時間參與課堂互動。教師在課堂中增加思政育人環節也不會影響到教學進度,相反會使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在課程考核評價方面,對照教學目標,注重兩個方面的考查,構建了一套過程與總評相結合的多元化考核評價方案。其中平時的考核,占總評成績的50%,主要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對階段性知識的掌握,學習態度的考核主要從課堂出勤、課堂表現、課后作業進行評價,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主要通過期中考試的形式進行;總評性考核,占總評成績的50%,以閉卷考試的形式進行,既要考核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重點考核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
四、教學設計反思
(一)創新點
1.互動教學法
互動教學法,以案例為橋梁,以學生的有準備的互動為基礎,通過團隊作業、作業展示、師生互動等環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創新了教學方式,豐富了教學課堂。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具備會計實際業務操作能力的綜合性、應用型合格人才,因此,一方面要培養學生掌握會計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會計核算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對會計優秀文化的傳承以及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混合式教學法
混合式教學法,即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前,借助超星APP向學生發送教學大綱、視頻、課件等資源,讓學生利用碎片化的課余時間在線上進行課前知識預習,延長學生的課堂學習時間。課中,教師依托職業判斷和會計職業道德的知識點以及案例分享等環節與學生面對面交流,避免了課堂上教育導致的道德情感缺失問題,同時可以克服知識點講授遺漏的問題,有利于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塑造。課后,通過超星APP布置作業,讓學生在APP上完成作業、討論、答疑等相關活動,教師點評,有效完成課堂思政教學任務。
3.專業課程融入思政教育
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可以達到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使之更具感染力。從而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們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形成他們的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真正實現知行合一,實現專業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最終目標。
(二)改進措施
1.創新教學方法。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難以讓學生持續產生興趣,無法吸引學生的課堂不能夠有效向學生傳播知識,更難以將德育內容切實傳遞給學生。在將思政內容融入專業教學時,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目光,如增加是非判斷小游戲、組間對抗比賽、情景演練等多樣化教學環節,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品質,強化學生團結互助的意識。通過改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增加學生專業知識溝通交流的機會,用好課堂主渠道,讓思政工作滲透教學環節。
2.就目前來說,課程加思政教學改革還處于實踐的階段,有待于探索和不斷總結,如果引入案例時間過長,造成講授課程專業知識講授的時間不夠,教學進度難已完成,有鑒于此,思政課的案例結合會適時進行。作為專業課教師,一定重視和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強化個人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達到教書育人、以德樹人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