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干德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大埔蜜柚高接換種的具體方法,其中包括品種選擇、換種時期、接穗采集、嫁接方法,然后著重探討了大埔蜜柚的實際栽培管理對策,如,加強檢查以及補接、強化解綁以及鋸砧、加大肥水管理力度、明確栽培注意事項,以此提高大埔蜜柚的栽培質量,為管理人員提供充分參考。
關鍵詞:大埔蜜柚;高接換種;栽培管理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種植人員對蜜柚的瓶中進行不斷的研究,逐漸探索出新的品種,促使品種的市場價格出現明顯變化,不同的品種所創造的收益也均不相同。如白肉蜜柚嫁接紅肉蜜柚、西施柚等品種能創造更好的收益。為此,種植人員不斷加強對大埔蜜柚進行高接換種,并強化對其栽培管理,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從而達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增加大埔蜜柚的經濟效益。
1大埔蜜柚高接換種的具體方法
1.1品種選擇
在大埔蜜柚的高接換種過程中,通常為二重接種,采用三位一體的方式,不斷加強對砧以及穗間的親和力。一般情況下,種植人員應當加強對品種的選擇,不同的品種所呈現出的親和力也不相同。為此,種植人員應當對品種進行合理選擇,確保蜜柚的幼齡樹達到最佳效果,有效確保蜜柚樹的根群旺盛。
1.2換種時期
在大埔蜜柚的生長期均可開展高接換種的工作,通常情況下,種植人員經常在冬季、秋季以及夏季開展有關換種工作,可到達良好的接種狀態。在冬季時,樹木進行休眠狀態,以此對其進行換種可有效提高樹木的存活率,保證嫁接后的樹木整齊,根系生長較為快速。
1.3接穗采集
在接穗采集的過程中,要求樹木較為強健,避免其產生較大的病蟲還,以此可對其采集接穗,以此達到豐產以及穩產的效果。在實際的采集過程中,種植人員應當在枝條成熟以及芽眼飽滿的狀態開展采集工作,可有效提高蜜柚樹木的成活率。
1.4嫁接方法
在嫁接前期,種植人員應當對砧木樹進行充分的處理,利用修剪刀將樹木在距離地面1米的位置將其鋸斷,并對修剪的周邊進行整理,避免木絲對薄膜造成破壞[1]。同時,在實際的嫁接過程中,種植人員可采用切接的方式,以此保證大埔蜜柚樹木的正常生長,提高大埔蜜柚的產量。
2大埔蜜柚的實際栽培管理對策
2.1加強檢查以及補接
在嫁接的過程中,種植人員應當加大對嫁接的樹木進行全面檢查,并在嫁接后的半個月的時間內充分檢查樹木的成活率。同時,在春季嫁接時,要求種植人員在兩個月后可對樹木進行檢查。在檢查過程中,種植人員可將薄膜解開,并將其晾曬大約一周左右,以此根據接芽的新鮮程度判斷出大埔蜜柚的成活情況。針對為成活的樹木,種植人員可對其進行補接,從而確保樹木的存活,達到穩產的目標。
2.2強化解綁以及鋸砧
在秋季以及冬季嫁接的過程中,種植人員還應當對樹木進行及時解綁,并開展鋸砧工作,同時,在解綁的過程中,種植人員需結合接種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解綁方法。在接芽大約0.5厘米的薄膜處劃開,長度保持在0.7厘米左右,以此將接種的薄膜進行全部去除,并不斷對樹木的主干進行處理,有效避免樹木中的水分出現流失的現象,提高樹木的生長效率。
2.3加大肥水管理力度
在大埔蜜柚的栽培過程中,種植人員應當加大對其管理力度,結合大埔蜜柚的高接換種的實際情況,展開深入分析,了解整體的生長效果,以此對其展開管理工作,加強對大埔蜜柚樹木的肥水管理。在嫁接前期,種植人員不需對樹木進行是非,在樹木的葉捎轉綠之后,可對其進行第一次施肥,增加樹木的營養成分,為其施加少量的化肥,有助于促進樹木的快速生長。同時,在高接換種之后大約的兩年時間內,種植人員可為樹木施加8次左右肥料。在施肥的過程中,再為其澆灌適量的水,可有效增加樹木的水分,對土壤可起到良好的改良左右,以此充分保證大埔蜜柚的質量。
2.4明確栽培注意事項
在實際的栽培管理過程中,種植人員還需明確大埔蜜柚的栽培過程中相關的注意事項,了解大埔蜜柚的整體生長情況。在樹木嫁接的過程中,種植人員應當合理控制嫁接位的高度,可有效增加單株的芽數,便于工作人員開展采果工作。同時,在抹芽的過程中,應當做到徹底,避免造成品種的混雜,影響大埔蜜柚的質量,以及相應的口感[2]。此外,在高接換種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隱芽的情況,種植人員需根據對大埔蜜柚的栽培進行全面分析,繼而不斷提高砧木樹的營養,加強養分的傳輸,可有效加快發芽的速度,確保樹木的芽眼飽滿,充分增加大埔蜜柚的產量,從而達到良好的栽培效果,為大埔蜜柚的種植戶增加較多的經濟效益,推動大埔蜜柚的良好發展。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大埔蜜柚的高接換種過程中,需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對樹木的樹冠進行有效的培育,可有效加快蜜柚的成長效率,提高大埔蜜柚的質量。同時,在實際的栽培管理過程中,種植人員需對蜜柚樹木進行養分以及水分的補充,掌握栽培時期的注意事項,進一步實現大埔蜜柚高產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何惠蘭.大埔蜜柚栽培技術管理研究[J].農家參謀,2020(13):57.
[2].大埔縣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大埔蜜柚初加工廠建設的實施意見(試行)的通知[J].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報,2019(17):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