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光 劉團結

摘 要:公路橋梁運行中,高烈度地震是其最大安全隱患,由其所致的次生災害能夠造成巨大經濟損失。陽新高速公路橋梁為大跨連續橋梁,處于不良地質區域,地震帶活躍,發生強烈地震的可能性較大,而橋梁自身的抗震能力有限,需要減震設計處理。運用粘滯斜向阻尼器+雙曲球支座,能夠對橫向地震、縱向地震進行有效控制。利用數值模擬分析阻尼器參數,且討論減震效果,從而確定配置的最優方案。以相關參數為評價指標,對阻尼器加設前后易損處地震響應進行比對,明確高烈度地震荷載下阻尼器的減震效果。結果顯示,液體粘滯阻尼器可協同各墩受力,增強結構整體性,還能有效彌補減震支座無法有效控制的上部結構位移缺點,降低罕遇地震力沖擊和損傷橋墩。所以,在大跨度橋梁中,阻尼器能夠有效抗擊高烈度地震。
關鍵詞:公路橋梁;連續梁;粘滯阻尼器;參數敏感性;減震設計效果
中圖分類號:U442.55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黃河特大橋為陽新高速濮陽段二期工程,項目所在地區為黃河沖積平原,屬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形平坦。上部地層多以粉土、粉細砂、粉質黏土為主,中下部主要為粉細砂、粉土、粉質黏土層,工程性質一般。該河段地質復雜,沖刷大,抗震設防烈度高沖刷大,主河槽沖刷水深26.09 m,灘地沖刷水深15.8 m,路段內存在軟弱土,呈不連續分布,且分布無規律,場地液化土分布較發育,屬抗震不利地段。其大橋跨徑布置形式為(80+8×120+80)m+(80+8×120+80)m,全長2 240 m,主跨120 m,最大聯長1 120 m,在同類橋梁中不多見,且位于高烈度地區,抗震設防難度大。當前主要減隔震設計為,一是延長結構的自振周期避開地震卓越周期;二類是利用阻尼耗能裝置來增加結構的阻尼消耗地震能量。而雙曲面球型減隔震支座不能獨自完成結構的抗震功能。但是,阻尼器作為一種有效的結構保護系統,正好彌補減隔震支座不能很好控制上部結構位移的缺點。
1 工程概況
陽新高速公路濮陽段南跨黃河,北接濮范高速,河南省內路線總長39.485 5 km,黃河特大橋工程南跨越省界及北大堤,于菏澤東高寨東部跨越黃河南大堤,終于黃河大橋南橋頭。高速公路陽新大橋全長8 127 m,橋寬2×16.56 m,工程地質復雜,抗震設防烈度高,沖刷大,屬典型游蕩性河段,主河槽擺動大,線路區域為黃河沖積平原,經過池塘和河溝較多,淺層土體中夾有含水量大、液限較高性粉質黏土和稍密狀粉土,其承載力低,工程性質差,為軟弱土。軟弱土分布較廣,厚度變化大,路區內多存在軟弱土,一般為軟塑~流塑狀粉質黏土和稍密狀粉土,其物理力學指標受地下水和地表水影響,路區軟弱土勘察主要以靜力觸探為主,錐尖阻力一般0.5 MPa~1.0 MPa。所以,應做好不良地質大跨度橋梁抗震工作,避免影響到墩臺安全。
2 模型的建立
2.1 主橋抗震設防標準
以陽新高速公路連續梁結構為研究對象,通過在墩頂處設置粘滯阻尼器,并配合雙曲面球型減震隔支座,利用雙曲面球型支座延長結構自振周期和粘滯阻尼器的耗能作用,分析阻尼器在高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應用效果。
2.2 震動輸入
此橋橋址場地為II類,屬8度區,特征周期0.45g。按照場地地震的安全性評估報告所示的地震動參數,運用50年2%的超越概率的安評波分析地震下(罕遇)非線性時程反應,加速度峰值0.39g。罕遇地震下以New mark-β法分析非線性動力時程,5%的結構阻尼比,地震波、瑞利阻尼分別按橫向、縱向輸入。其地震動參數值見表1。
由于此橋屬于高烈度地震帶,處于濕陷性黃土區,地質狀況比較復雜,按照《路橋規范》要求,安評報告中的中波峰值設計為9度地震時峰值,也即是以0.63g分析其減震。
2.3 橋梁結構的模態分析
以Pitz多重向量法模態分析三元有限元模型,分析所得自振特性為:(1)縮短了連續梁基本周期,約是0.92 s,結構為短周期,縱飄型一階振型。(2)與單跨簡支梁相比,連續梁橋跨間約束影響與其具有天然的密集模態分布特征。(3)主梁受固定度約束,主梁產生縱飄整個橋墩會在此牽引下而發生縱向變形。(4)大跨連續梁一階豎彎和橫彎都相對靠前。
3 粘滯阻尼器參數值的敏感性
由于此連續梁2# ~4#墩的結構為粗柱,結構非常強,1#與5#墩的結構為細柱,結構相對弱。加之此橋屬高速公路橋,地震烈度強大,橋梁抗震設計防護要求都非常高,橋面寬度非常寬,整體重量也非常重,所以,共設置阻尼器16個,計算分析如下。粘滯阻尼力和速度間的關系公式表示為:,其中,阻尼力(kN)表示為F,阻尼系數(kN.s/m)以C表示,阻尼器梁段的相對速度以V表示,單位為m/s。速度指數以表示,取值范圍為0.19~2.0間,此文獻對速度指數低于0.3的阻尼器進行了詳細論述,認為其可靠性非常低,不建議采用此類阻尼器。
橋梁抗震作用研究的關鍵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關鍵部位的結構內力,二是地震作用下橋梁結構的位移。此橋梁的阻尼器作用主要是縱向地震作用下橋梁墩底的受力抑制,以及縱向橋作用下橋梁關鍵部位的位移分析,即梁端分析。所以,利用對比梁端位移、墩底內力展開其抗震作用研究,并以此確認阻尼器參數的影響,與阻尼器阻力大小相結合,最終合理確定此橋梁阻尼器的參數。
通過分析阻尼器參數的敏感性,對梁端位移、墩底最大彎矩和剪力,以及阻尼器的最大減震效果與經濟效益等進行綜合考慮。其中,增加阻尼系數(C),阻尼力水平就會顯著提升,增大阻尼力,不但會導致阻尼器體積質量的增加,也會增加阻尼器的加工制作要求,以及其安裝施工難度。此外,增大阻尼系數,也會增強其同墩梁連接處的強度要求。所以,本文最終選定的阻尼器參數值是:C=3 000 kN.S/m,0.7。
4 減震效果分析
通過分析眾多實際工程和大量研究成果,發現在強地震或地震荷載作用下,橋梁易損部位常見于墩梁、墩頂連接處和墩底處。強地震作用下,成橋墩處的混凝土容易開裂,鋼筋屈服超出其結構最大承載力,致使結構能力下降,提前退出工作。尤其是強地震,橋梁上部、橋墩間極易形成較大的相對位移,從而導致落梁危險。防止落梁必須控制好斜橋、高墩橋梁、曲線橋的上部、下部結構的相對位移。
此外,在橋梁日常運用中,車輛荷載作用,剎車荷載作用,這種反復作用導致橋梁活動墩的墩梁發生滑移,而這類滑移很難自動復原。長期荷載作用下,此相對滑移距離日益增大,從而威脅橋梁結構安全和正常使用。通常情況下,橋梁設計主要借助橋梁結構自身強度去抗擊地震荷載沖擊,以及車輛荷載作用,這不但增加了橋梁自身結構強度的要求,也存在許多無法控制的因素,如行車制動因素,罕見地震因素等,在這些不可控因素的制約下,極易導致橋梁結構疲勞和破壞,降低其使用壽命。
由粘滯阻尼器的減震消能角度,合理選取墩梁的相對位移、墩頂的水平受力、墩底的彎矩和剪力,且以此為量化指標,分析比對架設阻尼器前、后,高強地震荷載下的橋梁結構響應狀況,以此驗證粘滯阻尼器減震作用的大小。限于篇幅,本文僅給出3#墩在強震50年、2%超越概率下的ST5021波設計計算結果,且考慮剪斷固定支座,結構易損處的地震響應狀況。
由分析結果可知,設置阻尼器后,3#墩的墩頂水平受力增加,現在降低了墩梁間的相對位移,其最大減震率為51%。其主要原因是,9度的高強度地震荷載作用破壞了橋墩的上支座,使其退出工作,整橋依靠阻尼器去連接橋墩和主梁,所以,增加阻尼器后,橋墩墩頂的剪力增加,若沒有阻尼器,因支座被破壞,橋梁間的縱向就無相應的約束,墩頂的水平力非常小。然而,阻尼器的減震消能作用減小了墩梁間的相對位移,主梁縱向滑移得到控制,整個橋梁的穩定性得到加強。
加用阻尼器之后,高強地震的荷載作用下,3#墩的墩底彎矩、剪力等都明顯減小,最大剪力減震率約為4%,最大彎矩減震率約為6%。通過分析比較其他橋墩、墩底的彎矩受力狀況發現,除3#墩外,5#墩、1#墩的墩底彎矩明顯下降,4#墩、2#墩的墩底彎矩明顯增加,但橋墩的整體受力明顯減小。這說明,加用阻尼器之后,各橋墩的受力被重新分配,橋梁的整體受力變得更加均衡,部分地震能量被阻尼器耗能作用所吸收,橋梁受到的整體地震力明顯降低。
5 結論
因高強地震區的地震具有超強的破壞性和隨機性,大跨度橋梁自身強度能夠抵抗地震沖擊,但卻不能完全避免地震沖擊的破壞性,加用粘滯阻尼器減隔震裝置,可以通過強化橋墩、橋梁結構來抵抗地震的破壞力。大量工程實踐及研究成果證實,加用阻尼器,能夠有效消能減震,進而保護橋體。選用粘滯阻尼器設計橋梁減震時,需要首先確定相關的良好指標,如橋墩內力、梁段位移等,通過分析阻尼器參數的敏感性優化和確定最優的設置方案。設置液體粘滯阻尼器,能夠有效降低罕遇地震所致的墩梁相對位移、主梁的縱向振動位移幅值,進而有效規避或減少落梁的發生幾率。
參考文獻:
[1]JTGD60-2015,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S].
[2]陳進昌,金令,郭煜.鄭濟高鐵黃河特大橋主橋設計[J].橋梁建設,2020(3):86-91.
[3]賀耀北,邵旭東,龔斌,等.官新高速公路馬路口資水大橋主梁方案比選[J].橋梁建設,2019(6):96+10.
[4]趙人達,賈毅,占玉林,等.強震區多跨長聯連續梁橋減隔震設計[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18(5):886-895.
[5]JTC/TB02-01-2008,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S].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2008.
[6]鄭成成,陳永祁,鄭久建,等.高烈度區大跨度橋梁粘滯阻尼器減震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21(4):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