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 張夢娣 封彬 王成彥 張智慧
摘要:徐水舞獅創始于清代,在我國建國之初繁榮發展,改革開放之后發展達到新的高度。多次接受國家領導人接見,出訪多國為我國對外交流做出過巨大貢獻,成為徐水民間體育文化的知名品牌,本研究對徐水舞獅的發展脈絡,傳承現狀以及舞獅團發展情況作了深入調研,同時梳理了發展困境,拓寬徐水舞獅文化保護和發展的路徑,更好的呈現舞獅全貌。
關鍵詞:徐水舞獅;傳承;發展
獅子是一種象征祥瑞的靈獸,據史料記載---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焙髞碇饾u與中國文化相融合。舞獅運動在我國民間歷史久遠,最早記載始于漢代,人們通過舞獅消災解難、祈求萬事如意。隨著歷史的發展,根據地域和特點不同,舞獅分為南獅和北獅兩個流派,徐水舞獅素有“北獅之宗”的美譽。2006年5月徐水舞獅和天塔舞獅、黃沙獅子、廣東醒獅共同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保護名錄,可以看到國家對于徐水舞獅的重視。雖然國家及河北省、保定市對徐水舞獅的保護做了大量工作,舞獅文化傳承和發揚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1、徐水舞獅團發展現狀
徐水舞獅,始于清,興于新中國建立之初,盛于改革開放。1998年全縣舞獅團發展到22個,演職員800余人,出場獅子達180余頭。舞獅藝術深深扎根徐水大地,進入21世紀因為市場沖擊,舞獅團有所減少,現將域內舞獅團進行梳理。
說到作為北獅之宗的徐水舞獅,最能代表徐水舞獅的當屬“北里舞獅”,素有“無獅不北里”、“北獅之尊”、“獅舞之鄉”說法,最初以民間花會的形式存在。后來北里村在1962年被劃分為南北里村和北北里村,兩個村子都有舞獅表演團,南北里村有中國河北省徐水縣南北里舞獅第一團,北北里村有河北徐水北北里舞獅藝術團。
距離徐水縣城車程20分鐘的徐水縣東北部村莊—東史端鄉北北里村,村委大院坐落在村中央,院外是帶頂棚的舞臺和舞獅廣場,舞獅展覽館坐落在村委大院內,2005年河北徐水北北里舞獅藝術團成立,村里人稱“大團”,負責對全村的舞獅隊員進行管理,進行對外聯絡,接待、談判。大團又劃分為幾個小團,大團組織大型表演,小團4-8頭獅子,承接紅白喜事和開業慶典。
2012年9月,河北省公布北北里舞獅團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基地。
2017年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文化振興是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促進徐水舞獅發展,可以很好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
2、徐水舞獅文化傳承與發展措施分析
第一,收集整理舞獅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對徐水舞獅的歷史文化價值進行充分整理。
首先撰寫徐水舞獅發展史,訪談現存的舞獅傳人,就徐水舞獅的起源、特點、歷史價值進行充分論證。挖掘、整理、闡釋非遺價值基礎上,結合市場文化需求建立徐水舞獅旅游文化小鎮,將舞獅文化元素充分挖掘,劃分舞獅發展歷程展區,舞獅光輝時刻展區,舞獅手工藝品開發與銷售、舞獅運動體驗區。
其次,舞獅技藝的傳承模式創新。
舞獅的傳承模式,調查南北里和北北里傳承,南北里已經傳承到第十代傳人,北北里傳承到第九代傳人,他們傳承方式都是口傳身授,之所以采用這種傳承方式跟舞獅的技藝特點有直接關系,很多老師傅年事已高,還有很多年輕人要外出演出,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手把手教學。傳承人要有開闊的胸襟,可以將自己掌握的精湛技藝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后人,還要有創新意識,順應文化發展規律,進行技藝創新發展。
非遺傳承以人為載體,加強青少年非遺教育,將舞獅傳統文化融入課本,讓青少年在課堂上正式學習。弘揚傳統文化,舞獅進保定市中小學校園,通過觀看視頻、觀看舞獅現場演出,參加舞獅社團,開始舞獅運動知識競賽、舞獅知識宣講等形式,推廣舞獅文化。
采用三維視頻采集技術,請傳承人演示動作,建立動作數字模型,想學習舞獅技藝的人可以采用先進技術進行模仿。創辦網絡平臺,舉行各種線上活動,讓舞獅文化根植于百姓心中,增強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保定學院掛牌成立河北省舞獅文化發展中心,承辦舞獅各級各類培訓、演出、負責舞獅創新動作研發、舞獅套路及音樂創編,充分發揮保定高校的專業優勢,為徐水舞獅發揚光大鋪平道路。利用保定學院體育學院辦學優勢,推動學生積極學習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舞獅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學生中選擇一批學員進行培訓,大一學生中選擇具有良好運動基礎;良好身體形態和心理素質過硬的學生,進行教學與訓練,請傳承人擔任教師,出專著,通過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加強宣傳推廣,擴大舞獅傳統文化影響,推動體育學院的專業設置和課程優化,為徐水舞獅的傳承提供發展動力,對于保定學院校園文化與學生精神文化建設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徐水舞獅相較于北上廣等地發展較慢,今后要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創辦北獅舞獅品牌賽事,體育學院可以為賽事舉辦提供場地設施、人才與技術,通過招募高校志愿者,提供低價的人力資源保障。
同時加大對舞獅動作的理論研究力度。目前關于徐水舞獅的研究有一些,借鑒成果研究案例,從徐水舞獅的基本技術、套路等開始整理一本北獅的權威教材,對舞獅現存技術動作進行生物力學分析,從舞獅各個技術動作中運動員受力,容易出現的運動損傷,如何避免,以及便于舞獅表演的新型表演器械的研制和開發等方面都對我們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
面臨許多困境和難題,近百年歷史的徐水舞獅,要抓住這個發展機遇,更好的將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王濤.淺談舞龍舞獅運動文化的傳承與價值[J].廣東蠶業,2019,53(05):134-135.
[2]蔡舒.舞龍舞獅運動的文化特征與傳播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7,7(31):149-150.
[3]黃駿.文化自覺背景下舞獅的傳承與發展[J].武術研究,2019,4(10):101-103.
[4]靳博遠.河南省舞獅的困境和出路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9,8(04):78-82.
[5]梁海萍,蔣東升,唐元超等.新時代背景下廣西藤縣舞獅運動傳承與發展策略研究[J].運動精品,2019,38(03):39-41.
項目來源: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北派舞獅發源地之徐水舞獅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HB18TY001)》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