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瑩瑩
【摘要】目的:探討PDCA循環在降低泌尿外科術后患者48.h非計劃重返率中的作用。方法:選取PDCA實施前階段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為對照組;PDCA實施階段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為研究組。經調查,分析PDCA循環降低泌尿外科術后患者48.h非計劃重返率的效果。結果:研究組48.h非計劃重返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管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泌尿外科術后患者施行PDCA循環,可顯著降低48.h非計劃重返率,且能改善患者對科室的滿意度。
【關鍵詞】PDCA循環;泌尿外科手術;48.h非計劃重返率;手術室
【中圖分類號】R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10-0215-02
泌尿外科手術的普及率逐步提升,但涉及泌尿生殖道,加之手術連臺,操作復雜,醫療工具應用頻繁,會增加手術室及病房的感染控制難度。相關文獻中報道感染控制成敗、手術技術及麻醉水平等醫源性問題均直接關系手術的成敗,導致泌尿外科術后術患者48 h內非計劃重返手術室[1]。48 h非計劃重返手術室又被稱為48 h非計劃再次手術,屬于評估手術患者總體治療質量的重要指標,指的是手術患者于同一次住院時間內,因感染控制、麻醉及手術等問題致并發癥或不良結果產生,致使短時間內患者病情反復或加重,重返手術室再次手術[2-3]。PDCA循環將質量管理劃分為四個階段,階段管理體現醫院管理的目的性、針對性,不斷優化方案,提升手術技巧及麻醉水平,控制病房及手術室等感染情況,降低48 h非計劃重返率[4]。因此,本研究主要探究PDCA循環在降低泌尿外科術后患者48 h非計劃重返率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PDCA循環實施前階段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為本院行泌尿外科手術患者208例;選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兩個時間段為PDCA循環實施階段作為研究組,研究對象為本院行泌尿外科手術患者20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45例、女63例,年齡26~75(50.5±4.6)歲,病程3個月~5(1.9±0.3)年;研究組患者中男149例、女59例,年齡27~72(49.5±3.6)歲,病程2.5個月~5(2.0±0.4)年。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臨床資料,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行X射線影像檢查、CT掃描、細菌培養等相關診斷確診為泌尿系統疾病,且均行外科手術治療;醫護人員工齡均>3年,且均經過相關培訓。
排除標準:患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患有心、肺、肝或其他系統嚴重疾病;涉及雙腎的分次手術、因患者自身原因無法承受一次手術為進行分次手術等。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本院常規性方案,如住院病房及手術室常規衛生消毒清理,加強患者術前檢查等。
1.2.2 研究組
采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共分為四個階段,具體方案如下。
(1)計劃(Plan)。調查分析患者48 h非計劃重返手術的原因,包含下述問題:術后出血或血腫、未達到治療效果再次手術、引流管問題、術區感染、病理檢查問題等;組織會議探討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共同商討方案,制定針對性實施計劃[5]。
(2)實施(Do)階段。①完善監督管理體系。醫院需制定嚴格的手術室及病房管理制度及流程圖等,同時在泌尿外科手術預約單中加入選項“是否非計劃重返手術室”,并將其納入泌尿外科科室或手術醫師、護士的KPI考核中,如若出現隱報或瞞報的現象,依據管理規定給予嚴懲,調整其手術權限。②加強培訓及考核。充分利用醫院的微創等培訓器材等,對主任醫師、護士長等制定考核制度,定期組織專項培訓,以降低1~2級手術非計劃重返率。③術后出血或血腫。手術醫師在平時需加強自身手術基本能力的訓練,加強彼此間考核,做到術中精細化操作、徹底止血,以此降低術后出血率及血腫發生率。④未達到治療效果再次手術、病理檢查問題。a.完善術前檢查。加強術前病情判斷,并明確診斷,避免病理檢查結果與術后檢查結果存在原則差異,或者檢查不充分致使手術位置欠佳,導致非計劃再次手術。b.加強術前風險評估。從患者麻醉等級、手術切口類等方面綜合評估,對于復雜或手術風險高的手術,組織會診,全面考慮。⑤手術部位感染問題。需嚴格依據醫院感染控制的制度執行,加強手部衛生,發放《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加強學習,如手衛生指征等,正確示范七步洗手法,反復練習。感染隔離管理:感染及時診斷,并查明病原菌,嚴格落實單間、床邊隔離等。消毒清潔:對病房及手術室環境據感染危險等級及接觸頻率分級,細化管理標準,制定消毒清潔方案,定期培訓及考核清潔人員[6-7]。
(3)檢查(Check)階段。監督人員在執行后,每月一次檢查,對存在的問題總結,組織科室會議,共同商討解決方案,同時調查結果進行公示,屢次出現非計劃再次手術的個人,組織談話,督促其提升專業水準。
(4)處理(Action)階段。總結非計劃再次手術的原因及問題,商討整改方案,后將措施納入下一個PDCA循環中。

1.3 觀察指標
1.3.1 對比兩組患者48 h非計劃重返率
48 h內因術后出血或血腫、未達到治療效果再次手術、引流管問題、術區感染、病理檢查問題等導致二次手術,符合上述其中之一即可判定為48 h非計劃重返手術室。48 h非計劃重返率=48 h非計劃重返手術室例數/每組患者總例數×100%。
1.3.2 比較兩組管理滿意度
泌尿外科手術患者圍術期管理滿意度評估,于科室制定滿意度調查問卷,總分為100分,其中>85分為非常滿意;70~84分為滿意、60~69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管理滿意度=(每組例數-不滿意例數)/每組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率(%)代表,行Fisher χ2檢驗。當P<0.05時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48 h非計劃重返率
研究組患者48 h非計劃重返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管理滿意度
研究組管理滿意度98.08%,高于對照組87.02%(P<0.05)。見表2。

3 討論
PDCA循環劃分為四個環節,其中計劃是總結存在的問題,找尋解決方案,制訂合理、針對性方案;實施是執行已制訂的措施;檢查是定期檢查質量管理情況,是否達到既定目標;處理是總結檢查結果,針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商討出解決方案,后歸納于下一個PDCA循環中[8] 。因此,本研究在泌尿外科手術患者的圍術期施行PDCA循環,探究其對患者48 h非計劃重返率的影響。
通過在泌尿外科疾病患者的圍術期實施PDCA循環管理,分析發現研究組48 h非計劃重返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管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上述結果與沈陽希[9]等研究結果近似,證實在泌尿外科實施PDCA循環管理在降低患者48 h非計劃重返率方面具顯著管理價值。PDCA循環管理通過預先培訓醫護人員的相關知識及技能,加強醫護人員在圍術期管理與護理的專業水準,以此強化泌尿外科的整體護理與管理質量,同時PDCA循環管理還強調無菌操作的必要性,加強醫護人員的手衛生管理等,以此進一步完善圍術期管理的無菌操作標準,降低醫源性感染對泌尿外科手術患者的影響[10]。加之對患者進行圍術期管理,如完善術前檢查、術前風險性評估、術后出血或血腫針對性護理管理等措施,改善科室管理質量,進一步降低48 h非計劃重返率,提升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泌尿外科術后患者施行PDCA循環,可顯著降低48 h非計劃重返率,且能改善患者對科室的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郝芳芳,柳文娟,林輝,等.肝膽胰術后患者非計劃重返SICU的危險因素及預測模型[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9,31(3):350-354.
[2] 張彥,高杰,陶婧,等.泌尿外科三、四級腹腔鏡清潔手術患者術后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必要性分析[J].中國藥房,2018,29(22):3138-3141.
[3] 胡佳民,鄒圣強,江竹月,等.非計劃重返ICU風險預測模型的構建與驗證[J].中國護理管理,2020,20(4):519-524.
[4] 武曉文,張雪靜,唐靜,等.ICU轉出患者肺部護理計劃的實施及效果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9,54(12):1810-1814.
[5] 陳瓊,尹璇,張小悅,等.31天內同類疾病非計劃再住院病案首頁填報的情況分析[J].中國病案,2018,19(4):10-12.
[6] 袁玲,丁思悅,吳楊,等.品管圈在降低48小時患者非計劃重返ICU率中的應用效果[J].醫學信息,2019,32(2):180-183.
[7] 沃奇軍,祁小龍,劉鋒,等.微創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后非計劃再次手術的原因分析及應對策略[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9,40(12):905-908.
[8] 賈慧民,劉志云,張曉潔,等.PDCA循環在非計劃再次手術原因管理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6,27(16):2713-2715.
[9] 沈陽希,李珍.基于PDCA循環管理模式的手術室感染控制在泌尿外科腔鏡手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2):130-132.
[10] 何彬,阮宏兵,何桂蘭.PDCA管理模式在降低ICU患者非計劃拔管發生率中的作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