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斌斌
2018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發布《上海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提出要多策并舉推進農村相對集中居住,順應城鎮化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積極探索農民集中居住新模式新路徑,盡快推動形成行之有效的農民集中居住基層實踐方案。為踐行此戰略規劃,進一步規范農民集中相對居住區(以下簡稱“農居社區”) 的建設工作,2020年6月,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發布了《上海市農民相對集中居住配套工程技術導則》,對提升農居社區的人居環境、文化內涵和景觀品質,彰顯鄉村風貌特色,節約集約土地資源,規范建設管理起到積極作用。
配套工程不僅是農居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保障民生,服務生產生活的基本要素,其建設應更有目標性和針對性,遵循“全要素、一體化、做減法”的原則,按需設置,集約優化,規范有序,充分考慮與鄉村其他要素的空間布局,協調好與村、水、田、林的關系,統籌布置方案,優化布置,提升項目整體空間利用效率。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目前大多數農居社區選址在生態較好的市郊,如松江區黃橋村、金山區新義村、閔行區革新村等,其特征在于周邊路網密度較低,交通量相對較小,社區道路的配置應以需求和功能為導向,滿足居住區出行需求,承擔居住區對內對外出行功能,據此,將道路分為村道、主要道路及次要道路三個等級。
村道主要是連接農居社區與外圍干道的道路,為了保證交通的連貫性與通達性,村道兩端銜接外圍干道,主要承擔農居社區對外出行功能,次要滿足部分過境交通需求。村道按照四級公路標準建設,雙車道規模,設計速度≥30km/h。
主要道路是農居社區內部道路,連接居住區內部主要區域,承擔骨架功能。交通量不大,總寬度6m~9m,雙車道規模,設計速度以15 km/h~20 km/h為宜。
次要道路是農居社區內部道路,主要起連接主要道路與各單元或住戶,承擔聯絡功能。交通量進一步減小,總寬度4m~5m,單車道規模,設計速度以10km/h~15 km/h為宜。
道路的布置可結合農居社區的鄉土風情進行綜合考慮,比如閔行區同心村,就以道路網絡繪成同心結圖案,與“幸福田,同心結,理想村”的規劃理念呼應。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道路不應設置寓意不佳的斷頭路,宜采用環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社區內部道路通行效率。
道路面層鋪裝可采用水泥或瀝青,人行道則可根據農居社區整體景觀風貌,選用石板鋪裝、卵石鋪裝、文化鋪裝、木鋪裝、花崗巖鋪裝、彩色瀝青等,營造鄉村特色文化氛圍。
為維護交通秩序,充分發揮使用功能,健全完善的交通安全設施是十分必要的。
農居社區的建設區域多為依山傍水、生態豐富多樣的區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道路交通的復雜程度,因此需要在視距不良、高路堤、陡坡、急彎、鄰水沿河等路段設置相應的視線誘導、限速警示、警告標志和路側護欄確保交通安全。對于危險程度低、線形指標相對較好的路段,可選用警示樁、黃色陶瓷凸起路標等設施;而線形不良路段則選用線形誘導標、輪廓標、道路廣角鏡等多重視線誘導和識別設施組合布置。對于有路側防護設施的路段,可將視線誘導設施附著在防護設施上,在保證功能性完備的前提下節約建設資金。
交通穩靜化(Traffic Calming)是道路設計中減速技術的總稱。目的在于改變駕駛員對道路的感知從而使其以合適速度駕駛,相關理念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荷蘭。穩靜化設施的建設應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建設區域的特點與需求。對農居社區而言,提倡以人為本,并兼具美觀適用,目的在于改善社區居住及出行的交通環境,保障交通安全,提高社區生活質量,提升司乘駕駛體驗。
采用設置警示標志及減速標線、交通花壇、彩色路面、縮減路寬等相對柔性措施提醒運行車輛減速。此類設施既可以有效起到提醒警示的作用,又可以與農居社區整體風貌結合,保證功能性、實用性與美觀性的和諧統一。
不宜采用減速帶、減速墊等強制減速設置,不僅影響行車舒適性,使用壽命有限,還會產生明顯的噪音,對居住環境影響較大,突兀的布置往往也容易破壞社區的整體景觀效果。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提速,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地區交通呈現出新變化、新趨勢,機動車保有量大幅升高,隨之而來的便是停車問題。對農居社區而言,每個院落單獨增設停車位極易造成空間資源浪費,難以保障社區整體節地率指標,且院落內環境相對復雜,如新能源汽車在院落內充電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采用公共停車場是較好的選擇,一是可以最大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可以為到訪車輛提供停車便利,利于社區和諧發展,減少社會矛盾。
《上海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明確指出要“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文旅、康養等新經濟增長點的產生有力保障了農居社區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少農居社區已成為新的網紅打卡村,民宿文化也隨之發展迅速,目前較為成功的有閔行革新村、同心村等,對此類以旅游為特色的農居社區可在附近規劃一定數量的大型車位,供旅游大巴等車輛停靠。
根據農居社區停車位的現有使用和遠期預測來看,公共停車場的車位數基本滿足近期停車需求,但遠期仍存在相對不足的情況,停車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以閔行區同心村為例,其村宅總戶數為92戶,規劃機動車停車位140個,可以較好滿足現階段社區居民及到訪車輛的停車需求。但隨著城鄉經濟的融合和發展,農居社區的租賃經濟正在逐步興起,一戶兩租、三租的情況越來越多,離市區較遠的距離、偏少的公交線路促使租客們更傾向于選擇自駕車出行,這也直接導致了未來社區車輛保有量將不斷攀升,僅憑現有建設的公共停車位數量難以滿足未來農居社區交通需求的持續增長。
考慮到社區內次要道路相對較低的使用率,可在停車資源較為緊張的社區對次要道路進行適當加寬,將道路資源與停車資源集約建設,并優化空間布置。將次要道路總寬度拓寬至6m,即可設置4m通行區域和2m停車區域,并適量配置無障礙停車位、充電樁等,提升社區停車體驗及道路使用率,滿足交通停車需求。
區別于市政附屬設施,農居社區的附屬設施更側重于生態特色和鄉土風情,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統籌建設的原則。
道路綠化凸顯自然鄉土景觀與鄉風民俗文化景觀,讓鄉村稻田與耕讀文化結合,力求做到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上木植物有無患子、黃山欒樹、香樟、三角楓等;中層植物有臘梅、桂花、紫薇、白玉蘭等;下木植物有月季、金絲桃、八仙花、黃金菊等,著力打造層次分明的立體綠化。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進行植物規劃,強調植物分布的地域性與地方農耕特色,還可選用當地具有觀賞價值的農作物種類進行展示。
農居社區照明應注重生態性,社區外部道路可采用反光板、反光漆等生態照明手法,減少對環境的干擾。郊野地區適當降低照度,減少散射,可采用植被中增加微小反光板或行道樹涂抹點狀反光漆等方式代替路燈使用。
社區內部道路照明燈具宜采用LED等節能燈具,并通過智能照明調控裝置,達到明顯的節能效果,還可根據區域地理特點采用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的供電方式。路燈樣式可選用濃厚中國傳統文化風格的裝飾紋樣,如動物紋、昆蟲紋、飛禽紋、植物紋、云紋、窗格紋等等。
路表雨水除了采用常規雨水口和管道結合的收集排放方式外,還可與海綿蓄水、景觀綠化相結合,選用碎石暗溝、片石暗溝、生態明溝。如項目范圍內涉及基本農田或林地時,還應充分考慮并核實其取水灌溉現狀和規劃情況,避免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注重與耕地和水利設施相結合,與沿線構造物形成合理、集約、通暢、自然的排水系統。
公交站的建設側重便利化、現代化和適老化。
結合村道路段和居住區入口,合理設置公交站點,有較醒目外觀或指示牌、有遮蔽和座椅。站臺設時刻表和車輛到站信息,車上加裝實時路線匯報裝置,增設手機、電話預約查詢系統。當車流量較小時,可直接采用路側式停靠站;流量較大、通行大型公交車的路段宜設置港灣式停靠站。對于條件受限的路段,公交停靠站可與錯車道結合設置。若公交站點離居住區較遠,可試點用定點定時班車或無人駕駛班車為老年人及殘障人士等提供家到設施點的接送服務。
在自然風貌較好的路段,可結合村道建設驛站。驛站建設時允分利用或結合沿路既有設施,不鼓勵新增用地單獨用于建設大型農村公路驛站。
小型農村公路驛站是用于滿足司乘人員休憩、如廁或觀景等基本需求而設置的臨時停車場地;大型農村公路驛站是除滿足司乘人員基本需求以外,可提供開水供應、路況查詢、手機充電、WIFI熱點、母嬰設施等額外服務的場地。對于有農產品種植及文旅產業的農居社區還可為驛站增加地域文化展示、特色農產品售賣等功能。
農民相對集中居住,是上海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推進中的一項核心工作,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其配套工程的建設與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做好配套工程的優化建設不僅滿足了現有農居社區的生活生產需求,也為后續農居社區的推進產生積極的影響,實現“滾雪球”效應,最終實現鄉村人居環境的品質提升與經濟產業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