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利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三農”問題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8年黨中央對鄉村振興進一步做出戰略性前瞻性的決策部署,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分“三步走”,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契合實際發展,適時出臺《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海門實踐奠定良好基礎。海門鄉村振興呈現農村產業質效并進,集體經濟穩步提升,農民生活蒸蒸日上的發展局面。
為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感召力、戰斗力,海門堅持黨建引領,在陣地建設、隊伍建設、力量凝聚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質量。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從2018年起,海門在基層黨組織中推行支部建設規范工程,覆蓋農村基層黨組織,從組織設置、班子建設、黨員管理、組織生活、工作載體、活動場所、運行機制、基本保障、責任落實等九個方面,細分規范化工作要點。全面推進黨群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黨建服務理念創新性探索、黨員主題活動定期開展。全區231個村全部建成支部建設規范工程合格黨組織,其中中興村黨總支、富民村黨總支等21個村建成示范黨組織。形成“支部+合作社”“強村帶弱村”的黨建新模式,形成“無職黨員設崗定責”“黨群議事半月談”的黨建新機制,形成“365黨建服務站點”的黨建新品牌,陣地建設有聲有色,村部發展欣欣向榮,黨員活動紅紅火火,村級黨組織政治功能、服務功能持續增強。
培養造就一支政治意識強、組織能力強、發展本領強、作風紀律強的“四強型”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海門在全省率先探索村書記專職化管理模式,出臺《關于村黨組織書記實行縣鄉共同管理推進職業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推行村黨組書記專職化管理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提高村黨組織書記隊伍的專職能力。為積極打通村黨組織書記發展流通渠道,海門還專門出臺《從優秀村黨組書記中選聘事業單位人員實施意見》文件,從機制上保障村書記在鄉村振興實踐一線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文件實施以來共選聘10名優秀村(社區)書記進入事業編制。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海門實踐,今年在“三個全方位”發展定位形勢下,海門選派15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到蘇南掛職,學習蘇南“三農”發展先進經驗,學以致用。
堅強有力的黨組織領導,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村黨組織書記帶領,是鄉村振興道路主要力量。鄉村振興更要匯集強大發展合力。海門積極部署“百企聯百村、百家部門聯百村”鄉村振興“紅色聯盟”,組織全區83家機關部門及其下屬單位、231家規模以上企業和231個行政村組建“紅色聯盟”。海門三星林西村與疊義紡織品有限公司、海門農村商業銀行、區委統戰部組建“紅色聯盟”,全面助力村黨組織質量提升。江心沙農場幫助保民村建成1775.6畝新型農場,中南控股集團投入180萬元在中南村建設3000米生態護坡。通過“紅色聯盟”組織共建,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增收富民、生態宜居等全面發展。
建立高效、可持續、有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體系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必然選擇。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海門農業從生產基礎條件、產品數量品質、培育經營主體、落實規模項目等方面保障農業高質量發展。
海門高標準農田總面積已達到66.6萬畝,占海門總的耕地面積的83.4%。海門嚴格按照“土地平整肥沃、灌排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農田林網達標、生產方式先進、產出高效”建設要求,有力推動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提升。目前建設完成12個物聯網應用示范點和11個連片占地20畝以上的智能溫室項目,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有效運用,智慧農業發展實現大跨越。農機總動力達39.5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成為農機動力主力;相比2011年,聯合收割機數量翻了一番,糧食烘干中心實現區鎮全覆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7.46%,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穩定在99%。
海門農業逐步形成了優質糧油、果蔬園藝、生態林業、現代漁業、規模畜禽、休閑農業等六大重點產業,“四色寶豆”“四青作物”“四特瓜果”“四特蔬菜”“海農三寶”“三鮮水產”等特色明顯。綠色果蔬播種面積已達60萬畝次(西甜瓜8萬畝次),已建成優質稻米生產基地7萬畝,海門山羊年飼養量70萬頭。“三品一標”農產品已達432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395個、綠色食品20個、有機食品12個,海門山羊、海門黃雞、海門香芋、海門香沙芋艿、海門大紅袍紅豆、海門大白皮蠶豆共6個農產品被評為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創建南通市級以上品牌農產品12個,培育省級以上品牌農產品6個,其中“旺盛葡萄”獲評中國馳名商標。
海門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上前期主要以專業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形式為主,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海門根據村鎮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型合作農場、聯合社、產業化聯合體、社會化服務聯盟等新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產生良好效益。2019年落實發展30家新型合作農場,經營面積近1萬畝。家庭農場已由單打獨斗向集群聚集發展,悅來鎮出臺相關扶持激勵措施,重點打造100-300畝規模的家庭農場集群。合作社分級聯創機制,形成西部、中部、東部、東北部、中北部、西北部片區格局,分區鎮區域化聯合,并創建綜合社、合作社培訓基地等大大提高了農民合作社建設水平和檔次。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產業、要素和利益的鏈接,正余鎮采取“紅色農業發展聯盟”的經營模式,形成鎮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鄉村產業振興要靠農業項目落實。加大農業招商和項目建設力度,提升海門農業的對外形象和影響力,推動海門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海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基礎扎實,為農業特色項目招引提供有利條件。2020年在建農業產業大項目鳳棲谷生態休閑園總投資2.5億元,主要建設占地1000畝以花卉為主題的休閑農業園。常樂張謇故里小鎮,投入10億元,建設頤生特色田園,投入5億元,建設謇里高標準農業園。臨江新區將重點建設總占地3800畝,包含1000余畝的現代農業園的市民農莊項目。還有海永鎮的700畝萱草園休閑農業項目和500畝奇異莓基地項目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大力依靠改革和創新兩大動力。一方面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各項改革,逐步破解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另一方面要大力激發農村各類要素潛能和農民主體活力,支持鄉賢能人返鄉創業創新等,不斷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
海門利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工作全面完成的有利契機,創建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創新省級示范市,推進“三權分置”創新工作。2017年7月印發《關于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創新示范縣建設的實施意見》,強勢推進“三權分置”創新工作。農村土地流轉數據庫建設做到與國土地理信息數據庫、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管理、與省級產權交易信息“三結合”,土地流轉市場準入機制明確事前、事中、事后“三把控”,土地流轉履約保證突出財政與村、承保公司與村、市鎮與保險公司“三聯動”。
2017年6月海門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市(縣),試點工作啟動實施以來,以組織領導、政策配套為保障,推進清產核資,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發放股民股權證,開發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信息化管理系統,規范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加快了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資源開發型、物業租賃型、股份合作型、服務創收型等多種形式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2017年海門239個行政村,村營收入平均71.4萬元,村級債務村均達到15.82萬元。2019年,村均收入126.1萬元,村營收入平均83.69萬元。常樂鎮中南村是海門第一個頒發股權的村,改革試點以來,跑出了鄉村振興的“加速度”,2019年全村經濟突破8億元,村民人均收入超過4.5萬元,村級經營性收入超120萬元。
近年來海門鄉賢能人回鄉人流上升,三廠星期七生態園以創引聯帶,振興鄉村為主基調,把培育村級能人作為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引導鄉土能人爭當致富帶頭人,目前共培育各類經濟能人20多人,創辦種養基地10多個。黨員朱望旺、曾燕是留美海歸,放棄國內外大城市高薪工作,回家鄉創業,創辦蘇洪鮮食,創建線上線下生鮮品牌,吸納就業數千人。
治理有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組成,新時期,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系重大。面對農業規模化集約化要求,農民文化素質不高、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等,海門積極探索、創新實踐,著力實干、注重實效,圍繞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不斷提升鄉村治理的整體水平。2019年海門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鄉村治理工作步入新階段。
建立村民小組議事會、村民自治理事會,引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清晰定位農村黨員、村民小組長等當好矛盾調解的“老娘舅”、平安穩定的“守護員”、農村群眾的“服務員”。2018年以來,海門各地村民小組長主動上門提供或協助辦理各類便民服務事項45.2萬件。探索建立“道德積分”機制,創新開設“道德銀行”“志愿服務項目超市”等服務站,以積分形式強化村民自治管理,發揮村民主體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能動性、有效性。
創新法律服務,加強區鎮村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熱線平臺、網絡平臺融合發展。在區鎮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設立了公證、法律援助、仲裁等業務協辦點,在村(居)100%配備了法律顧問,在全省打造了12348法律服務熱線標準化示范模板。創新人民調解,在全區建成了345個調委會,配備1460名專(兼)調解員,11個區鎮建立了16家個人調解工作室,加快推動“人民調解機構正規化、調解隊伍專業化、業務管理標準化”“三化”建設。創新法治宣傳,建成了各級法治文化示范點42個、省級“民主法治村(社區)”135個,全區村級法治文化陣地覆蓋率達95%,“幸福海門·法伴你我”品牌享譽全省。
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全國試點工作為契機,按照“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要求,村級實踐站全覆蓋,打造了809支鎮村志愿服務隊,開展志愿活動。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延伸至基層“最后一公里”,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廣度和深度,在鄉村挖掘“最美海門人”,把文明實踐活動與當前“全面小康”“脫貧攻堅”“疫情防控”“六保六穩”等重大主題相融合。以鄉風文明提升工程為抓手,創建文明村鎮,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動文明單位與經濟薄弱村結對共建。以法律法規為依據制定和完善新時代村規民約,建立健全村規民約監督和獎罰機制,促進農民精神風貌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升。
以鄉村網格規范達標率為要求,堅持創新引領、智能驅動,推動治理要素在網格集聚、治理機制在網格重構、治理效能在網格提升。全區301個城鄉社區劃分成1141個綜合網格,推進力量重構,開展基層網絡力量整合,按照“1+1+N+X”模式配備網絡工作人員(1名為總網格長、1名網絡管理員、N名網格長、X為小組長、志愿者等);運用網格+融合發展機制,形成“網格+黨建”“網格+環保”“網格+平安”等聯合聯勤聯治模式,形成黨的建設、平安穩定、應急管理、生態環境等內容融合的6類41項服務管理清單。規范化建設鎮村綜治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推進村警務室與綜治中心融合建設,村(社區)民警、網格員、調解員等組團式服務,提升聯合作戰效能。
鄉村振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畫卷,鄉村振興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鄉村振興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大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要一代乃至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擔當作為,久久為功。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步入新階段,海門實踐必須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彌補不足,新時期,突出城鄉融合,集聚資源要素,增強動能轉換,努力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海門鄉村全面振興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