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農海琴
(百色市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廣西 隆林 533000)
顱內微小動脈瘤指的是病患顱內動脈壁的異常膨出,異常膨出造成破裂所出現的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直徑≤2 mm的動脈瘤[1]。顱內微小動脈瘤患者的致殘率、死亡率均較高,在近年來的相關研究診斷中,微小動脈瘤的診斷具有一定的困難性,但是隨著神經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三維腦血管造影技術(3D-DSA)的普及應用中,微小動脈瘤的確診率有了進一步的提升。顱內微小動脈瘤在治療過程中,由于其具有瘤壁薄、瘤腔小的特點,在進行開顱夾閉以及血管內治療的期間,采用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以及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均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均易在手術中發生破裂的情況[2]。本次研究對相關病例進行選取,對患者采取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對其治療效果展開探討。
1.1 一般資料。選取顱內微小動脈瘤患者41例(66個動脈瘤),均為我院神經外科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所收治,對這41例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研究,患者經顯微外科手術以及腦血管造影確診均≥1個顱內微小動脈瘤。手術時間為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的后3天。41例患者中男18例,女23例;年齡37~71歲,平均(56.41±4.17)歲;在41例中,38例患者以SAH起病,按照Hunt-Hess的分級可將其分為,8例I級,18例Ⅱ級,12例Ⅲ級。其中4例患者經診斷為多發未破裂顱內動脈瘤,2例患者有2個動脈瘤,另一例患者有3個動脈瘤。41例患者中共診斷出有66個顱內前循環動脈瘤。41個為微小動脈瘤,對其中的21個微小動脈瘤采取“電療”即是應用迷你動脈瘤夾將微小動脈瘤夾閉的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為本次研究觀察組。另20個微小動脈瘤,則采用血管內栓塞治療,為本次研究對照組。在這41個微小動脈瘤中,其中有20個為未破裂動脈瘤,另21個為破裂動脈瘤。單發微小動脈瘤患者有4例,均為蛛網膜下腔出血(SAH)起病,其中2個動脈瘤患者有20例,其中有18例患者為蛛網膜下腔出血(SAH)起病。其中有3個動脈瘤的患者有8例,其中2例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起病。在41個為微小動脈瘤中,未破裂的微小動脈瘤均為多發性動脈瘤。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術前均進行頭部CT的完善檢查,無出血情況;②與顱內微小動脈瘤相關診斷標準符合;③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疾病患者;②依從性較差患者;③開顱禁忌證患者。
1.3 方法。本次研究患者均采取頭部CT以及腦血管造影檢查。在進行腦血管造影檢查的檢查過程中,除采取常規的2D-DSA的腦部檢查之外,對未破裂動脈瘤以及SAH責任動脈行以3D-DSA的檢查。對照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消毒后,采取股動脈穿刺,將合適大小的微導管以及Target Nano相關型號彈簧圈,在造影下將微小動脈瘤確定,并在計算機示蹤圖,即是3D成像后將微導管導入至動脈瘤腔中,在將其固定之后,再將彈簧圈輸送后解離。持續研究造影觀察動脈瘤栓塞情況直至栓塞滿意。觀察組:經動脈造影予以微小動脈瘤顯示,借助于微導管及微導絲塑型,完成導絲頭端的回返,并將之搭在瘤頸處,以維心彈簧圈解脫圈予以電凝,設置電壓為0.4 V,電流設置為1.0 mA,時間持續約30 s,觀察動脈瘤不顯影,進行微導絲撤離,再次行動脈造影,在動脈瘤顯露處再次予以電凝,約2 min,為確保效果,補充電凝30 s。對電療效果予以觀察,若有因微導絲所致醫源性損傷,可予以支架貼敷操作,在將醫源性夾層覆蓋后,解脫支架,行造影,觀察效果滿意,術畢。
1.4 觀察指標。①在手術治療后,出院前,對患者進行頭部CT以及腦血管造影檢查,并評估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②術后半年,對患者進行隨訪調查,復查頭部CT以及腦血管造影檢查。③血清學檢查:抽取5 mL靜脈血予以血清MMP-9、S100β測定,遵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開展統計工作,計數應用(%)表示,通過卡方檢驗獲取結果,計量應用(±s)表示,通過t檢驗獲取結果,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成功率對比。觀察組使用迷你動脈瘤夾可有效的將微小動脈瘤夾閉,研究中成功夾閉20個微小動脈瘤,其中未破裂動脈瘤10個,破裂動脈瘤10個,成功率為95.23%,對照組成功介入處理18個微小動脈瘤,其中未破裂動脈瘤8個,破裂動脈瘤10個,成功率為90%,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組間手術成功率對比情況(n,%)
2.2 出院時評估以及隨訪結果比較對比。出院時,觀察組GOS評分,5分為18例,4分為3例,出院時進行DSA檢查未見有微小動脈瘤殘留并且無動脈瘤夾移位。對照組GOS評分,5分為14例,4分為6例,出院時進行DSA檢查未見有微小動脈瘤殘留并且無動脈瘤夾移位,觀察組GOS評分5分例數多于對照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于術后的1年進行隨訪,觀察組出現微小動脈瘤復發及動脈瘤夾移位為6例,對照組也為6例,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組間術后出院前GOS評分以及隨訪療效評價[n(%)]
2.3 血清學相關指標測定情況。經對MMP-9及S100β指標測定,在治療前處于相近水平(P>0.05)的兩組,治療后,觀察組數據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學相關指標測定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血清學相關指標測定情況比較(±s)
?
微小動脈瘤主要指的是患者的瘤體直徑≤2 mm,在進行微小動脈瘤的治療中,主要有血管內治療以及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兩種,主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以及醫生的經驗進行術式的選擇[3]。隨著近年來,神經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顱內微小動脈瘤能夠在3D-DSA的有效檢出,顱內動脈瘤夾閉術的不斷改良以及動脈瘤夾的更新使得開顱夾閉術亦成為治療微小動脈瘤的可選方案之一[4]。本院在近年來的研究中獲得以下的相關體會,在進行手術治療前需要進行DSA的完善,并給予有效的3D-DSA檢查診斷,選擇合適的動脈瘤夾夾閉后,需觀察患者的載瘤動脈近遠端血流的通暢性。在本次研究中發現,研究中成功夾閉20個微小動脈瘤,其中未破裂動脈瘤10個,破裂動脈瘤10個,成功率為95.23%,對照組成功介入處理18個微小動脈瘤,其中未破裂動脈瘤8個,破裂動脈瘤10個,成功率為90%,出院時,觀察組GOS評分,5分為18例,4分為3例,出院時進行DSA檢查未見有微小動脈瘤殘留并且無動脈瘤夾移位。“電療”以及血管內栓塞術,均可以達到治療效果[5]。
MMP-9是由上皮細胞與巨噬細胞等釋放的,為代表性血清炎性因子,在顱內動脈瘤患者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提高。S100β主要存在于星形膠質細胞等神經膠質細胞中,其水平增高,可直觀反映患者神經元的損傷程度,為敏感的腦損傷生化學檢測指標。故經由對上述指標的測定,可予以顱內動脈瘤手術效果的判定。結果顯示,治療前處于相近水平的MMP-9及S100β指標測定值,在治療后,觀察組數據均較對照組低,提示,電療法更有益于顱內微小動脈瘤患者神經損傷程度的減輕。綜上所述,對顱內微小動脈瘤患者采取“電療”,可獲得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且對患者的神經損傷程度亦較輕,可予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