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瑩
(江蘇省泗洪縣人民醫院 麻醉科,江蘇 泗洪 223900)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環境的變化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膽囊疾病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1]。膽囊手術術后痛感極強,不僅會影響患者恢復,還會導致患者出現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2]。多數膽囊手術患者術后因痛感強烈不便呼吸和咳嗽,加大術后肺部感染、低血氧癥等不良反應,進而影響患者恢復[3-4]。近年來,多模式鎮痛方式通過采用多種藥物或多種方式鎮痛的原則,達到醫患滿意的鎮痛效果。隨著超聲引導下區域神經阻滯的發展,軀體周圍神經阻滯技術逐漸被應用于臨床手術,豎脊肌平面阻滯(ESP)可用作膽囊手術,鎮痛作用明顯[5-6]。超聲引導下豎脊肌阻滯可精準定位橫突和周圍解剖結構,清晰辨別周圍血管及器官分布情況,更為安全高效[7]。將豎脊肌阻滯應用于腹腔鏡下膽囊手術治療,可能有效提高腹腔鏡下膽囊手術的治療效果[8]。故本院以其中79例患者臨床資料為對象,開展了探討豎脊肌阻滯在該手術成年患者中的鎮痛效果的專項研究,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擇取江蘇省泗洪縣人民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劃分為研究時段,并收集該時段中于我院行腹腔鏡下膽囊手術的79例患者臨床資料作為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符合納入標準且不存在排除標準的患者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39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男19例,女20例,年齡35~74歲,平均(54.21±5.34)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級25例 、Ⅱ級14例,BMI為18.12~32.12 kg/m2;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35~74歲,平均(54.24±5.23)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級26例 、Ⅱ級14例,BMI為18.31~32.21 kg/m2。納入標準:①對象確診膽囊疾病,手術指征明顯;②對象無嚴重心血管、肝、腎功能疾病;③對象無糖尿病、甲狀腺及腎上腺等內分泌系統疾病;④對象無神經系統疾病;排除標準:①意識模糊、表達障礙者;②對象有服用抗抑郁、鎮靜類藥物史;③對象有酗酒史。所有對象均于研究起始前,對所涉及內容獲得了充了解,且對應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同時,研究所包含內容、過程、預期結果也均報備了醫院倫理委員會并獲得了批準。對象分組后涉及基線資料對比結果未具明顯區別(P>0.05)。
1.2 方法。兩組患者采用同樣的全身麻醉誘導方案,經外周靜脈輸入乳酸鈉林格氏液,麻醉誘導依次采用靜脈注射0.05~0.1 mg/kg咪達唑侖(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國藥準字:H19990027,規格:1 mL∶5 mg)、0.3~0.5 μg/kg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出品,國藥準字:H20054171,規格:1 mL:50μg)、2~2.5 mg/kg丙泊酚(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出品,國藥準字:H200301115,規格:20 mL:200 mg)、1 mg/kg阿曲庫銨(上海恒瑞醫藥有限公司出品,國藥準字:H20061298,規格:25 mg),誘導后面罩通氣120s后可視喉鏡下氣管插管,予機械通氣,通氣模式選擇容量控制通氣模式,潮氣量6~7 mL/kg,呼吸頻率10~12次/分,調節潮氣量1.5 L/min。對照組術中采用常規靜脈鎮痛方式,觀察組術中則采用豎脊肌平面阻滯聯合靜脈鎮痛方式,于麻醉前行超聲引導下豎脊肌阻滯,具體操作如下:患者需呈側臥位,將高頻線陣探頭與右側肋緣平行放置于自劍突下,并向外移動至斜方肌處,取T7橫突結構處進針,參照0.3 mL/kg體重劑量注入濃度為0.5%的羅哌卡因(河北一品制藥有限公司出品,國藥準字:H20113463,規格:10 mL∶75 mg),按照同樣方式注入另外一側。術后若患者VAS(疼痛)評分大于4分,則追加鎮痛藥物,即為患者追加靜脈注射50 mg的曲馬多(湖北興華制藥有限公司出品,國藥準字:H42021453,規格:2 mL∶100 mg)。
1.3 評價指標。分析比對兩組對象術后各時段VAS評分情況,時段包括:術后清醒時、6 h、12 h。另行統計兩組對象三項鎮痛指標,即:術中鎮痛藥物(舒芬太尼)劑量、術后鎮痛追加藥物(曲馬多)劑量、患者鎮痛NRS評分(數字分級法),分值范圍0~10分,分別以0-10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為無痛,10為劇痛。疼痛程度分級標準為:0:無痛;1~3:輕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分值越低表明疼痛越輕。
1.4 統計學運算。該次研究中所包含統計、分析、運算過程均采用統計學專業軟件(SPSS 21.0)處理。統計運算過程中組間數據(計量資料:(±s)表示;計數資料:%表示)對比差異分別采用t及χ2檢驗。所得結果值則采用P表示,當P<0.05時,提示結果具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對象術后各時段VAS評分。觀察組對象術后各時段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各項比對結果數據均呈顯著統計學差異性(P<0.001),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對象術后各時段VAS評分對比(±s)

表1 兩組對象術后各時段VAS評分對比(±s)
?
2.2 兩組對象3項術后鎮痛指標。觀察組對象3項術后鎮痛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各項比對結果數據均呈顯著統計學差異性(P<0.001),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對象3項鎮痛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對象3項鎮痛指標對比(±s)
?
近年來,隨著醫療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手術效果和醫療舒適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手術治療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患者的需要,微創技術逐漸應用于腹鏡類手術。相較于傳統手術方式,腹腔鏡下的膽囊手術切口更小,效果更佳[9]。但值得注意的是,腹腔鏡下膽囊手術仍伴隨著劇烈的疼痛,部分患者因術后痛感強烈,難以進行正常生活,不僅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還會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巨大創傷,導致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10]。同時,術后痛感不僅加重了患者緊張、焦慮的不良情緒,嚴重時還會影響患者睡眠,導致患者術后難以恢復,進而引發感染風險[11]。因此,減輕膽囊手術患者的痛感,對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極為重要。豎脊肌平面阻滯技術操作便捷易上手,而豎脊肌覆蓋機體整個背部,麻醉藥物能夠通過豎脊肌覆蓋脊神經的腹側支和背側支,提供明顯阻滯效果[12]。經研究證實,在腹腔鏡下膽囊手術中實施豎脊肌平面阻滯可在達到理想鎮痛效果的同時,有效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劑量,更具經濟性[13]。相較于傳統鎮痛方式,豎脊肌阻滯鎮痛可有效阻滯軀體和內臟神經纖維,應用于腹部手術中的神經阻滯效果良好。此外,豎脊肌阻滯可有效阻礙患者機體交感神經的傳遞,通過切斷交通支纖維的傳遞信號的功能,達到明顯的鎮痛效果[14]。而依據本次研究提示,經豎脊肌阻滯應用的觀察組就術后各時段VAS評分方面(2.34±0.76分;1.72±0.72分;1.11±0.43分)明顯優于對照組(3.56±0.98分;2.34±0.67分;1.34±0.56分),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P:5.735/<0.001;3.960/<0.001;2.051/0.044);肯定了豎脊肌阻滯在減輕患者痛感,改善治療效果的理想作用。而通過表2可知,觀察組3項鎮痛指標(24.43±3.04;56.33±23.02 mg;8.97±0.48分)也明顯低于對照組(34.24±3.76;98.46±39.12 mg;9.56±0.52分),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P:12.768/<0.001;5.851/<0.001;-5.237/<0.001)。此項結果也充分表明了豎脊肌阻滯可有效減少鎮痛藥物使用劑量,更為便捷、經濟。
綜上所述,在腹腔鏡下膽囊手術中應用豎脊肌阻滯效果顯著,能有效阻斷患者軀體疼痛和內臟疼痛,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其操作方式簡單可行,減少了鎮痛藥物使用劑量,風險小且經濟效益較高,更有利于患者接受,值得進一步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