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凱
(廣東省水電醫院 普外科,廣東 增城 511340)
直腸癌是消化道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位居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三位,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其發病位置較低,部位深入盆腔,解剖關系復雜,手術根治較為困難,術后容易復發,影響患者預后[1]。以往開腹直腸癌根治術是臨床主要術式,但創傷大,對盆腔結構的損傷大,容易影響胃腸功能,術后恢復慢,并發癥發生率高[2]。近年來,腹腔鏡技術發展迅速,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已被廣泛應用于直腸癌的治療,有效減少了手術創傷,提高了術后恢復效果,但腹腔鏡手術操作復雜,手術耗時長,加之腫瘤組織位于腹腔深部,進一步加大了手術難度,其根治效果、安全性、可行性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是否具有優勢臨床仍無定論[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腫瘤根治性效果。
1.1 一般資料。將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廣東省水電醫院外科手術治療的36例直腸癌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8例。觀察組男10例,女8例,年齡34~76歲,平均(57.4±10.3)歲,腫瘤距肛門距離在6~9 cm,平均(7.4±1.8)cm,TNM分期中,Ⅰ期5例、Ⅱ期9例、Ⅲ期4例;對照組男11例,女7例,年齡32~78歲,平均(57.6±10.7)歲,腫瘤距肛門距離在6~10 cm,平均(7.6±2.0)cm,TNM分期中,Ⅰ期4例、Ⅱ期10例、Ⅲ期4例;所有患者術前均經直腸指檢、CT等檢查診斷為直腸癌,術后病理檢查確診,TNM分期在Ⅰ-Ⅲ期,僅存在唯一腫瘤病灶,腫瘤距肛門距離>5cm,均擬行擇期直腸癌根治術;排除合并嚴重腸道并發癥、其他惡性腫瘤轉移至腸道、凝血功能異常、合并嚴重軀體疾病等;對比兩組的年齡、性別、腫瘤距肛門距離、TNM分期等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對照組行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實施全身麻醉,在腫瘤部位處的下腹作一切口,長約20 cm,開腹后按照全直腸系膜切除(TME)原則,清掃淋巴結,分離和結扎直腸血管,棉線結扎腫瘤的遠端,并通過肛門處理直腸近端,使用吻合器實現低位或超低位的結腸原肛管吻合,常規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4]。觀察組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頭低足高、右側傾斜的改良截石位,從臍部、左右下腹麥氏點、右中腹部及恥骨上制作5個操作孔,臍孔切口建立氣腹,內側入路,沿Toldt間隙分離,游離并解剖腸系膜下動脈,清掃周圍淋巴結及脂肪組織,游離并高位結扎左結腸動脈,切斷腸系膜下動脈,向左分離并切斷腸系膜下靜脈,分離乙狀結腸系膜,從外至內分離側腹膜,貫通內側,分離越過骶岬進入骶前間隙,打開直腸骶骨韌帶,游離迪氏筋膜間隙,將直腸系膜組織完全游離,距離腫瘤下方2 cm處結扎直腸下端,用切割吻合器離斷直腸,擴大左麥氏點穿刺孔至5 cm,安裝保護套,取出近端結腸,距腫瘤邊緣9 cm離斷腸管,從近端結腸安裝吻合器抵釘座,納入腹腔中,封閉切口建立新的氣腹,從肛門處插入吻合器抵釘座,完成吻合釘座,吻合口放置引流管,從右麥氏點引出,結束手術[5-6]。
1.3 觀察指標。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進食時間、尿管留置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記錄各項腫瘤根治性指標,包括切除標本長度、腫瘤距下切緣距離、淋巴結清掃數量、主淋巴結清掃數量、邊緣淋巴結清掃數量、中間淋巴結清掃數量;觀察有無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腹腔出血、腸梗阻、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隨訪1年,統計遠期療效指標,切口種植、切口疝、局部復發、遠處轉移等幾率。
1.4 統計學分析。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率(%)表示計數資料,行χ2及t檢驗,有統計學差異為P<0.05。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進食時間、尿管留置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
2.2 兩組腫瘤根治指標比較。觀察組切除標本長度、腫瘤距下切緣距離、主淋巴結、邊緣淋巴結、中間淋巴結以及總淋巴結清掃數量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腫瘤根治指標比較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腹腔出血、腸梗阻、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4 兩組遠期療效指標比較。觀察組切口種植、切口疝、局部復發、遠處轉移等遠期療效指標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遠期療效指標比較[n(%)]
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根治,一般臨床分開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前者創傷大、患者承受的痛苦強烈、術后恢復慢、并發癥發生率高,明顯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7]。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近年來發展迅速,手術技術較為成熟,體表創傷小、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小、術后痛苦輕、恢復快,具有較好的可行性[8]。由于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操作更為復雜,對術者的要求較高,導致手術時間有所延長,但隨著操作技術的提高和手術協作的熟練,手術時間會逐漸縮短[9]。在安全性方面,幾乎所有的研究均表明腹腔鏡手術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較小,術后恢復速度較快,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開腹手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10]。臨床在術后應精細分離腸系膜根部血管,做好血管、神經等重要結構的保護,組織分離結扎時應耐心細致,需認清結構后再進行結扎或離斷[11]。術中需要重視解剖層次,沿間隙進行分離,應用超聲刀等設備止血,提高止血效果。在根治性上,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遵循腫瘤根治原則,需完整切除腫瘤及周圍組織,結腸切緣距離腫瘤至少10 cm,直腸遠端至少2 cm,全直腸系膜切除,確保切緣陰性,徹底清掃淋巴結,才能達到根治效果[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除了手術時間較長,其他各項手術指標上均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而在根治指標、遠期療效指標上兩組相當(P>0.05)。充分證明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效果良好,安全可行,根治效果確切,且明顯減少了手術創傷,有助于患者的早期恢復。
綜上所述,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腫瘤根治性效果均較為可靠,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