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楊世毅,楊序宏,田柳葉,田凱
(1.銅仁市碧江區中醫院,貴州 銅仁 554300;2.貴州中醫院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0)
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在臨床上為常見病、高發病;它代表了因頸椎間盤、椎體、椎間關節及韌帶老化、退變或繼發于創傷之后的一類病后群。近年來,我國頸椎病的發病率由于長期低頭伏案勞作、缺乏運動以及對電腦、手機等高科技電子產品的過度依賴逐年遞增,且越來越年輕化。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頸椎病的發病與職業、枕高、外傷、受涼、鍛煉、年齡等因素相關[1]。在我國,頸椎病患者跨度年齡較大,從5~80歲均有[2]。其中,各個年齡段的發病率不一樣;30~50歲為頸椎病高發階段,60歲以后發病率開始下降[3]。神經根型頸椎病在頸椎病發病中列居首位;國內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0%~70%的頸椎病患者為神經根型頸椎病[4];其主要臨床癥狀有:頸項痛、肩背痛,頸椎活動受限,單側或雙側上肢放射痛、麻木,手指疼痛和麻木,或伴有上肢乏力、失眠等。頸椎病已威脅到我國民眾的身體健康,并嚴重影響到人們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目前頸椎病治療方案中,一般選擇非手術治療;以針灸理療為首要選擇。大量研究發現,針灸治療頸椎病療效確切[5-6];針刺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并能有效改善患者整體生活質量。臨床研究證實,針刺治療安全有效,并發癥較少,是臨床上較常見的治療康復手段。以傳統針灸結合穴位注射治療時一種療效較好的現代治療手段,該方法不僅能有效刺激腧穴,還有助于發揮藥物的治療效果。這有助于為神經根提供更多營養,緩解神經根部位的水腫情況。以現有研究結果為基礎,本次研究選用遠近取穴針刺,同時配合病變神經節夾脊穴穴位注射治療,研究發現:該治療方法效果明顯,緩解癥狀、縮短治療周期方面均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全部患者均來源于銅仁市碧江區中醫院針灸理療康復科門診、疼痛科門診及中醫特色治療門診的病人,病例采集觀察時間為2019年07月至2021年3月。嚴格按照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對患者進行篩選,選出符合標準的9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按照隨機分配方法分為針刺組、穴位注射組、針刺+穴位注射組,每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30例。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基線資料
1.2 西醫診斷標準。本次研究前先確定相關診斷標準,即,以全國第三屆(2008年)頸椎病專題座談紀要為基礎,符合以下5條標準的患者。①90例患者均存在麻木、疼痛等根性癥狀?;颊甙l病區域和頸椎神經支配區域吻合;②試驗(叩頂或臂叢牽拉)為陽性;③經醫院影像科檢查,結果與臨床癥狀一致;④尚未確診患者,封閉痛點后無明顯療效;⑤參與本次研究的90例患者無以下上肢疼痛性疾病,網球肘、肩周炎、腕關節綜合征、胸廓出現綜合征等。
1.3 納入標準。①本次研究以的基本標準為: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②無性別和年齡限制;③參與本次研究前未參與其他重要疾病治療;④所有患者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神經根型頸椎病以外其他頸椎病患者;②手術適應證者;③無明顯臨床癥狀,但經影像學檢查有病理表現的患者;④頸椎病變以外,其他引發上肢疼痛的疾??;⑤經X線檢查存在骨質疏松或骨結核等疾病的患者;⑥妊娠患者,或患有精神障礙疾病的患者;⑦無法完成全程研究的患者,或資料不全的患者。符合以上任意一項,均予以排除。
1.5 取穴
(1)針刺局部取穴:風池穴、天柱穴、百勞穴、大椎穴。
(2)針刺遠端取穴:①上肢內側橈側癥狀取手太陰肺經遠端穴位:尺澤、孔最、列缺、太淵。②上肢內側中間癥狀取手厥陰心包經遠端穴位:曲澤、間使、內關、大陵。③上肢內側尺側癥狀取手少陰心經遠端穴位:少海、靈道、通里、神門。④上肢外側橈側癥狀取手陽明大腸經遠端穴位:合谷、陽溪、手三里、曲池。⑤上肢外側中間癥狀取手少陽三焦經遠端穴位:天井、外關、中渚、液門。⑥上肢外側尺側癥狀取手太陽小腸經遠端穴位:小海、養老、陽谷、后溪。
(3)穴位注射取穴:C5-C6夾脊穴臨床癥狀表現范圍有肩部和頸部疼痛,上肢、拇指、食指呈放射性疼痛及麻木癥狀,且腱反射減弱或消失,H角肌、肱二頭肌的肌力下降。C6-C7夾脊穴臨床癥狀表現范圍有肩部、項背疼痛,并放射至上肢后側、示指、中指腱反射減弱或消失,H頭肌的肌力下降。C7-T1夾脊穴臨床癥狀表現范圍有疼痛范圍較大,由頸部一直延續到后肩,放射至上臂、前臂的尺側及小指、環指;H頭肌的肌力下降,H頭肌的腱反射也減弱或消失。肘前窩的外側面麻木取C5椎體夾脊穴,拇指麻木取C6椎體夾脊穴,中指麻木取C7夾脊穴,小指麻木取T1夾脊穴。
1.6 具體操作方法
(1)受試者呈坐位或俯臥位,暴露頸背部及患側上肢,用酒精棉球行常規消毒。
(2)針刺治療:針刺操作均由具備國家執業中醫師資格,且通過了標準操作的培訓指導和考核的針灸師完成;針刺治療參照新世紀全國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石學敏主編的《針灸學》的操作方法,具體操作步驟:①消毒:針刺前,醫者先將手洗刷干凈,再用快速手消毒劑揉搓手指消毒;針刺部位用75%碘伏棉簽從中心向外繞圈擦拭消毒。②進針與行針:進針:采用雙手進針法或單手進針法;行針:進針后施以平補平瀉針刺手法,捻轉角度90~180°,頻率60~90次/min,提插的幅度3~5 mm,頻率60~90次/min。③留針:留針30 min,留針過程中每10 min行針1次,共行針2次,行針時間為10~15 s/次,盡量使患者保持舒適的針感。④出針:治療時間結束后,針灸師一手持干棉簽輕按針體旁邊的局部皮膚,另一手持針緩慢提至皮下;迅速出針的同時,迅速將棉簽按壓針孔片刻,以防止出血以及減少出針疼痛。針刺過程中都予以TDP燈照射。每日治療一次,每次均30 min,共15 d,期間可休息2 d。
(3)穴位注射:由具備國家執業中醫師資格,且通過了標準操作的培訓指導和考核的針灸師完成,指導患者行正坐位或俯臥位,取選擇與受損的神經節段相對應的夾脊穴,對患者皮膚進行常規消毒的基礎上,選用5 mL標準醫用注射器抽取2 mL復方當歸注射液與1 mL維生素B1注射液,合理進針約0.5寸,緩慢提插得氣,并觀察到回抽沒有回血的情況下,將藥液注入。每日治療一次,共15 d,期間可休息2 d。
1.7 觀察指標。本次研究采用田中久頸椎病癥狀量表(以下簡稱:癥狀量表)20分法,以及視覺疼痛模擬標尺法(以下簡稱:標尺法)對三組患者的實際治療效果加以分析。①癥狀量表法。該標準能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效果進行準確評定,主要針對患者的癥狀、體征、手部功能、生活/工作能力等幾個方面進行評價。根據不同項目設定相應分值。②標尺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是以患者實際疼痛為前提,患者根據自身疼痛感,在標尺(區間:0~10)上指出相應位置,數值越大代表疼痛感越強烈。
1.8 療效評定標準。本次研究療效評定標準以《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201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為準,相關指數依據尼莫地平計算法[8]:療效指數=(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療效共分為如下4各標準:①治愈。患者主要病癥全部消失,肌力、頸部、上肢等均恢復到正常標準?;颊吣軌蜻M行正常工作、生活,主要癥狀緩解≥95%;②顯效?;颊咧饕Y狀有明顯好轉,如:頸部、上肢功能有明顯改善,疼痛感有明顯緩解,主要癥狀緩解≥70%;③好轉?;颊咧饕“Y有所減輕,頸肩背部位疼痛感有一定的改善,但部分癥狀仍然存在,主要癥狀緩解≥30%;④無效。患者治療前后各項體征、癥狀無明顯變化,或癥狀緩解<30%。
1.9 統計數據。本次研究選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相關數據。組內樣本表示為χ2并以t加以檢驗,組間或組內治療前后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表示為(P<0.05)。
2.1 三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椎病癥狀量表比較。治療前三組患者頸椎病癥狀量表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針刺+穴位注射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椎病癥狀量表評分為(17.87±1.80)分,均高于針刺組及穴位注射組(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頸椎病癥狀量表評分比較(±s)

表2 三組患者頸椎病癥狀量表評分比較(±s)
注:治療前,三組數據對比(P>0.05);★表示本組治療前后對比,P<0.05;#表示本組治療前后對比,P<0.05;★#表示本組治療前后對比,P<0.05,與針刺組、穴位注射組對比,P<0.05。
2.2 三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視覺疼痛模擬標尺(VAS)比較。治療前三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VAS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三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VAS積分均下降(P<0.05),且針刺+穴位注射組高于針刺及穴位注射組(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s)

表3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s)
注:治療前,三組數據對比(P>0.05);★表示本組治療前后對比,P<0.05;#表示本組治療前后對比,P<0.05;★#表示本組治療前后對比,P<0.05,與針刺組、穴位注射組對比,P<0.05。
總有效率分別為:針刺組為100%(治愈3例,顯效8例,好轉11例),穴位注射組為93.33%(治愈1例,顯效5例,好轉12例,無效2例),針刺+穴位注射組為100%(治愈8例,顯效12例,好轉10例);3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3組各項頸椎病癥狀量表評分、視覺類比疼痛評分治療前組內比較及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P<0.05)
2.3 三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前三組患者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化改良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下降(P<0.05),且針刺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療效對比(±s)

表4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療效對比(±s)
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可以調節患者炎癥反應,抑制患者氧化應激狀態,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9]。有研究發現[10]針刺頸部的穴位可加速局部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使血清IL-l、ET、TXB、MDA等物質降低,增加紅細胞的SOD活性;調節外周炎性組織阿片肽的釋放。故本研究針刺局部穴位為:風池穴、天柱穴、百勞穴、大椎穴。分經辨證治療包含所有病經,遺漏的幾率較少,治療效果較常規選穴更佳。有學者研究分經辨證取穴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11]?!鹅`樞·經脈》云“肺手太陰之脈……橫出腋下,下循臑內,其支者……”,“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心手少陰之脈……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后廉……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手太陰肺經行于上肢內前側源,針刺治療時取尺澤、孔最、列缺、太淵。手厥陰心包經行于上肢內側之中,針刺治療時取曲澤、間使、內關、大陵。手少陰心經分布于上肢內側后緣,針刺治療時取少海、靈道、通里、神門。手陽明大腸經分布于上肢外側前緣,針刺治療時取合谷、陽溪、手三里、曲池。手太陽小腸經分布于上肢外側后緣,針刺治療時取小海、養老、陽谷、后溪。手少陽三焦經分布于上肢外側中間,針刺治療時取天井、外關、中渚、液門。本研究發現,局部取穴配合遠端循經取穴能有效的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臨床治療效果較滿意。
穴位注射是以經絡為載體,把藥物運送到相應區域或部位,從而發揮藥物和經穴的雙向作用[12]。穴位注射通過緩解神經根水腫以及改善神經根營養障礙,對病變處有抗炎、鎮痛、阻滯及改善頸部組織血管神經的炎性水腫作用。大量研究發現復方當歸注射液、維生素B12注射液、復方當歸注射液+維生素B12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較好臨床療效,并未有任何副作用[13-14]。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較常見的頸椎病癥之一,發病范圍與受累脊神經根節段范圍具有高度一致性。臨床上多表現為根性癥狀。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多有麻木、感覺過敏或減退等異常表現形式。研究發現[15],C5、C6、C7神經根最容易受累,臨床上多結合患者體征、癥狀等判斷受累神經根的位置;C5-C6神經根受累:患者受損神經節段與主要癥狀(手指、手臂疼痛麻木)部位相互對應;患者疼痛部位集中于肩部、頸部,其他部位(上肢、拇指、食指)則由麻木或放射性疼痛等典型癥狀。多數患者有腱反射消失或減弱等癥狀,同時患者的肌力(H角肌、肱二頭肌)有顯著下降。經檢查多數患者C6-C7神經根受累,并伴有肩頸背不疼痛感,疼痛呈放射狀延至示指、中指、上肢后側等部位。多數患者存在H頭肌肌力下降等癥狀?;颊逤7-T1神經根受累:主要表現在疼痛范圍大,并延至后肩部位,疼痛感還會放射至患者前臂、上臂、小指及環指等位置?;颊逪頭肌肌力明顯下降,腱反應消失或減退。診斷時,部分患者可根據部分定位病變階段判斷,如:T1神經根累及至患者小指(麻木);C6-C7神經根累及至中指、食指(麻木、疼痛);C5-C6神經根累及至示指、拇指等。本研究選用復方當歸注射液+維生素B12注射液在病變神經節夾脊穴行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較好臨床療效,且未有副作用。
針灸在治療頸椎病臨床實踐中,取得較好的效果,但療效不一,特別是一些上肢放射痛及麻木的患者。
本研究基于上述原因,選取遠近取穴針刺配合病變神經節夾脊穴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能有效緩解神經根性癥狀,特別是對上肢放射痛、麻木的患者效果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