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謙
(銅仁市人民醫院,貴州 銅仁 554300)
急性病毒性肝炎在我國發病率較高,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且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區域廣[1]。既往研究表明[2]:急性病毒性肝炎通常指起病期在1周內的病毒感染性感染,患者以甲型與乙型為主要致病原因。本研究以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體檢者為對象,探討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血脂水平變化情況,并完成二者關系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擇銅仁市人民醫院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72例為對象,根據感染病毒類型不同分為急性甲型肝炎組33例、急性乙型肝炎組77例、急性丙型肝炎組18例、急性戊型肝炎組32例及其他組12例;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69例,設為對照組。
1.2 方法。①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患者血脂水平,包括: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測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D-二聚體(D-D)、凝血酶原時間(PT)及血漿纖維蛋白原(FIB);以上操作均遵循儀器操作要求完成[3];②相關性分析。收集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因子及血脂水平,并給予Pearson相關性分析軟件分析。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s)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急性病毒性肝炎和對照組凝血功能比較。急性甲型肝炎組、急性乙型肝炎組、急性丙型肝炎組、急性戊型肝炎組及其他組FIB、PT及APTT時間均高于對照組(P<0.05);D-D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急性病毒性干預患者中急性戊型肝炎組、急性丙型肝炎組凝血功能變化最大,見表1。
表1 急性病毒性肝炎和對照組凝血功能比較(±s)

表1 急性病毒性肝炎和對照組凝血功能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
2.2 各組血脂水平比較。急性甲型肝炎組、急性乙型肝炎組、急性丙型肝炎組、急性戊型肝炎組及其他組TC、TG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LDL-C和H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脂水平變化幅度最大,其次為急性丙型肝炎,見表2。
表2 急性病毒性肝炎和對照組血脂水平比較(±s)

表2 急性病毒性肝炎和對照組血脂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
2.3 急性病毒性肝炎血脂、凝血功能關系。相關性結果表明: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FIB、PT、APTT與TC、TG呈正相關性(P<0.05);與LDL-C和HDL-C呈負相關性(P<0.05);D-D水平與TC、TG呈負相關性(P<0.05);與LDL-C和HDL-C呈正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與血脂指標相關性分析(r,P)
肝臟在人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直接參與脂質代謝、合成及運輸,亦可合成并釋放質蛋白酶[4]。對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臟發生病變,引起肝功能水平受損,導致肝細胞持續破裂,阻礙TG等脂類的消化運輸及分布,從而能引起脂質代謝紊亂,引起患者血脂濃度發生明顯的變化。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常伴有脂質代謝水平異常,且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脂水平變化幅度最大,其次為急性丙型肝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多因素過程,患者發病后將會引起自身免疫應答異常、細胞因子作用等一系列反映,造成機體血小板、凝血功能異常[5]。為了進一步分析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與血脂水平的關系,本研究中對二者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FIB、PT、APTT與TC、TG呈正相關性(P<0.05);與LDL-C和HDL-C呈負相關性(P<0.05);D-D水平與TC、TG呈負相關性(P<0.05);與LDL-C和HDL-C呈正相關性(P<0.05),說明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與血脂水平存在強相關性,均能準確的反映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血脂指標異常,且二者存在明顯的相關性,能反映患者疾病嚴重程度,指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