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濟源
(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醫院 放射科,廣東 佛山 528300)
骨質疏松癥屬于系統性、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量減少、骨組織微細結構破為主要特征。人體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的功能紊亂和退化以及骨細胞局部細胞因子的相互作用等多種綜合因素導致骨吸收與骨形成失去平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從而導致骨量丟失,最終形成骨質疏松[1-2]。本研究對我院279例骨密度檢查患者的腎功能、血脂、電解質、堿性磷酸酶與骨密度值相關性進行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選取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醫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9月放射科行骨密度檢查的279例住院患者,其中男71例,女208例,年齡28~98歲,平均(69.72±11.91)歲。納入標準[3]:參與者知曉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患者;精神狀態異常,能積極配合研究者。排除標準:患有繼發性骨質疏松癥、骨折、腎衰竭、甲狀腺疾病、近期服用抗骨質疏松藥物。
1.2 實驗方法
1.2.1 資料采集:抽樣方法:隨機抽樣法。根據放射科提供的骨密度檢查數據,登記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根據住院號檢索患者入院首次肌酐、尿素氮、尿酸、血糖、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鈣、血磷、血鈉、血鉀、血鎂、堿性磷酸酶檢查結果數值。均采用靜脈血,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型號:SIEMENS,ADVIA1800)。同時檢索患者住院病歷資料按照排除標準排除不適合入組病歷。
1.2.2 骨密度檢測:骨密度檢測采用美國NORLAND公司XR-800型號雙能X線骨密度測試儀檢測,測定部位固定為腰椎+左髖關節,T值=(測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標準差,T≤-2.5時需排除繼發性骨質疏松癥。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各項計量資料以(±s)表示,骨密度與各檢驗項目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檢驗項目一般情況,詳見表1。

表1 各檢驗項目的最高、最低檢驗值及均數、標準差
2.2 骨密度與年齡、性別及檢驗值相關性。骨密度與年齡負相關,r=-0.424,P=0.000<0.05;與性別負相關(男性設為1,女性設為2),r=-0.154,P=0.047<0.05;與尿酸正相關,r=0.147,P=0.015<0.05;與甘油三酯正相關,r=0.149,P=0.021<0.05;與高密度脂蛋白負相關,r=-0.195,P=0.008<0.05;與血鉀正相關,r=0.131,P=0.030<0.05;與血鎂正相關,r=0.175,P=0.004<0.05;與堿性磷酸酶負相關,r=-0.161,P=0.009<0.05;骨密度與肌酐、尿素氮、血糖、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鈣、血磷、血鈉無明顯相關性,詳見表2。

表2 骨密度與年齡、性別及檢驗值Pearson相關性檢驗
骨質疏松癥是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群健康的一種疾病,往往被人們忽視,直到發生骨折才被察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骨質疏松及其相關的骨折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4-5]。研究表明,血尿酸與血糖與骨密度呈負相關,即血尿酸及血糖水平越高,骨密度T值越低。而查敏等[6]等研究發現,在絕經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人群中,血尿酸水平與骨密度呈正相關,高血尿酸水平是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的保護因素。
本研究發現,骨密度與甘油三酯呈正相關,與高密度脂蛋白呈負相關,這與Tatsuno[7]等人對64809名日本女性的研究結果一致。謝俊杰等[8]研究發現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血脂水平與骨質疏松非骨折患者間存在差異,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血脂水平低于骨質疏松無骨折人群。Cui[9]等對730名女性的研究表明,絕經后的女性甘油三酯水平與大轉子骨密度呈正相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發現骨密度與高密度脂蛋白負相關,但有文獻報道高密度脂蛋白與骨密度不相關[10],尚需進一步擴大樣本確認該趨勢。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如住院人群均存在一定的基礎疾病,是否對骨密度存在影響不能完全排除,如能在院外健康人群進行骨密度檢查及腎功、血脂、電解質檢驗,同時對年齡及性別進行匹配或亞組研究,相信其結果會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