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展宏,周蒙,毛芳,雍軍
(1.新疆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2.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在耳鼻喉科疾病的檢查中,電子鼻咽喉鏡作為一種常用的輔助設備,在診斷和治療上都具有較為明顯的效果[1],且操作簡單,具有高清晰率和分辨率,對患者的傷害小,能夠將鼻咽位置以及喉部的細微病變進行完整展現[2]。針對于此,本文將分析電子鼻咽喉鏡在耳鼻喉科疾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在2020年1~12月,本院共計納入行電子鼻咽喉鏡檢查的患者1000例,其中男623例,女377例,年齡區間15日至10歲,平均(5.26±1.33)歲。本次研究征得倫理委員會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入選依據:①經過臨床診斷滿足電子鼻咽喉鏡檢查標準;②患兒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藥物過敏;②原發性疾病;③認知功能障礙;④慢性鼻竇炎;⑤慢性鼻咽炎。適應證:①哮喘鳴伴程度不同的吸氣性呼吸困難或三凹征(three concave sign)[3];②鼾鳴伴隨程度不同的上呼吸道梗阻和憋氣;③聲音嘶啞、哭聲小。
1.2 方法。選取電子鼻咽喉鏡,其中嬰幼兒應用直徑3.7毫米,安耐美(Enermax)型號EPM1000EWT 處理器[4],內鏡位置視野85°,能夠上下彎曲130°,外徑3.7 mm。由家屬陪同或者醫護人員照顧,面部朝前抱在胸前,選取半坐位或臥位,應用1.00%利多卡因溶液予以表面麻醉或者不進行麻醉,經過鼻腔或口腔位置,將內鏡插入,進入到咽腔后對內鏡遠端的角度調整,不斷深入且進行檢查。
1.3 統計學分析。1000例患者資料均行Excel SPSS 17.0 for windows軟件記錄,對于符合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達,納入student t檢驗(Student's t test);計數資料以百分比形式表達,納入卡方檢驗。P<0.05證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電子鼻咽喉鏡檢查結果分析。1000例患者檢查結果:先天性喉軟化癥(congenital laryngomalacia)[5]占比最高;其次為先天性喉氣囊腫,其中舌根部的囊腫230例、會厭囊腫4例、 鰓裂畸形3例、喉囊腫(laryngeal cyst)[6]3例;另外還分別有喉乳頭狀瘤、喉麻痹(paralysis of vocal cord)[7]、聲門異物、咽后壁膿腫;咽后腫物、喉纖維瘤、聲門型喉蹼)、下咽異物、氣管狹窄。本次1000例喉鳴、打呼伴程度不同的吸氣性呼吸障礙/聲音嘶啞患者中,有450例(45.50%)存在器質性變化,多數經過手術治療,但依然有215例(21.50%)患者誤診為先天性喉軟化癥,132(13.20%)誤診為喉炎,見表1。

表1 電子鼻咽喉鏡檢查結果
2.2 電子鼻咽喉鏡結果和治療情況。545例(54.50%)喉軟化癥患者均為混合型(會厭部后移、吸氣過程中往后傾倒,杓會厭部(aryepiglottic part)皺襞變短,聲門上部尤其是杓狀軟骨后外側黏膜松弛,吸氣過程中嵌入進聲門造成吸氣性喉喘鳴、喉阻塞吸氣性軟組織凹陷),更為嚴重的情況引發吸氣性呼吸困難。其中33例(6.06%)因呼吸困難收治入耳鼻喉科,進行氣管插管和對癥治療。其余患者建議補充維生素D以及鈣制劑,預防呼吸道感染,日常做好防曬,多曬太陽。舌根部的囊腫230例中,經過電子鼻咽喉鏡下,呈現為舌根后正中或偏向于一側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散在毛細血管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隆起狀態,突向喉咽腔。會厭囊腫4例中,基底位置在會厭的舌面處,呈現為灰白色和半透明色,近乎于球形的囊性病變,會厭受壓,遮擋聲門。230例舌根部囊腫和4例會厭囊腫,均進行全身麻醉后,經過手術治療痊愈。58例喉乳頭狀瘤呈現為灰白色或淡紅色乳頭狀突起,基底寬度不均勻,在室帶表面位置墜入聲門裂50例,在聲帶和聲門閉合不良8例。有52例經過全麻處理后手術摘除。50例喉麻痹中,8例因雙側聲帶固定在旁正中位置、呼吸困難進行氣管切開處理,42例左側聲帶固定在旁正中位置,因無呼吸困難的情況未進行特殊治療。50例喉麻痹中,49例有先天性心臟病,其中48例因出現聲帶麻痹的情況,予以心臟超聲檢查伴隨動脈導管未閉/室間隔缺損。41例聲門異物中,30例為魚刺、6例為骨片、5例雞蛋皮,異物前后縱貫在聲門中,導致聲音嘶啞。25例咽后壁膿腫經過CT檢查證實,通過全麻處理后進行膿腫穿刺,經過排膿處理后,消炎對癥治療后痊愈。3例鰓裂畸形經過CT和MRI檢查確診,通過全麻處理后手術切除。8例喉纖維瘤經過全麻處理后手術切除。
因目前耳鼻喉科疾病患者就診人群多為嬰幼兒,且考慮到嬰幼兒的解剖特征和年齡特點,喉部和喉咽部檢查具有一定難度,所以對于喉軟化癥和喉炎患者多根據醫師的主觀經驗進行治療。本次結果分析,有454例患者經過電子鼻咽喉鏡檢查,在咽喉位置存在器質性病變,且具有較高的誤診率,因此延誤了對患者的治療。所以當喉軟化癥或喉炎治療沒有改善時,應予以電子鼻咽喉鏡檢查[8]。電子鼻咽喉鏡是一種新型的醫療設備,其具有的高清晰度,高分辨率和高逼真效果是其他內鏡無法媲美的。電子鼻咽喉鏡管徑較小,精密度較高,且并發癥發生率少,檢查用時短,可以隨診檢查,不用提前預約,患者也可根據自身情況不進行鎮靜處理。另外電子鼻咽喉鏡的圖像相比于纖維喉鏡更加清楚,同時存在放大的效果,能夠記錄到纖維喉鏡下無法觀察出的隱匿性變化,讓疾病在早期階段的治療更加精準。在應用電子鼻咽喉鏡對小兒進行檢查時,可選擇更為細致的內鏡,同時準備好氧氣以及吸引器,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在必要情況下,征得兒科和耳鼻喉等醫生的配合,從而及時應對突發事件,確保檢查安全。可行1.00%利多卡因表面麻醉,但位置不應過深,如果患者的鼻腔過于狹小,可以從口腔位置導入到鏡體中。喉軟化癥臨床也可稱之為先天性喉喘鳴,這主要是由于在母體階段營養不良,胎兒的鈣以及其他電解質失衡導致,也有部分患者認為和局部神經肌肉發育失衡有所關聯。患兒在出生后的7~14 d發生喉鳴,持續性或者間歇性的加重,呈現為粗糙和高調的喘鳴聲。
通過本文數據證實,咽喉位置先天性囊腫目前發病率較高,尤其是舌根囊腫多發于新生兒,在舌盲孔周圍,在臨床中誤診為喉軟化癥的幾率較高。因此針對這一情況需要聯合CT或者MRI檢查才能進一步確診。
綜合以上結論,電子鼻咽喉鏡應用于耳鼻喉科疾病患者中,有利于診斷確診率的提升,這對于臨床研究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