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翠銀,胡京津,秦榮,匡建華
(長陽縣人民醫院,湖北 宜昌 443500)
患者,男性,63歲,反復左側腰痛15年,曾多次多家醫院住院診療,癥狀好轉出院,出院后診斷一直不明確,2020年5月患者再次出現左側腰痛,活動后加重,不能忍受,對癥治療后效果不明顯,于2020年5月22日再次來我院就診,以“腰痛待查”收入院。初步診斷:①雙腎結石;②腰椎間盤突出;③高血壓2級。
診療經過:患者入院后給予解痙止痛,排石,管理血壓,配合康復理療治療。次日患者訴疼痛明顯好轉,繼續對癥治療3 d,第四天患者再次出現左側腰痛,較前加重,不能活動,解痙止痛治療效果不理想,行雙腎CTA檢查,結果顯示,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約14.3°左腎靜脈檢查過程中可見受壓改變,考慮胡桃夾綜合征,為進一步明確診斷,行腎、動靜脈造影,結果顯示:左側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變小,左腎動脈未見明顯異常,左腎靜脈起源與L2椎體旁,左腎靜脈中斷部分顯示不清,其近段瘤樣擴張,遠端靜脈及腰升靜脈顯影,測左腎靜脈近端及遠端壓力,近端為32 cm水柱,遠端26 cm水柱,遠端、下腔靜脈壓力差超過0.49 kpa水平,確診為胡桃夾綜合征。患者患病15年,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建議患者介入治療或手術治療,考慮老年患者手術風險大,家屬也傾向于介入治療,行經皮腎靜脈支架植入術,支架置入術后其側支循環迅速關閉,術后應用華法令抗凝治療,術后2天患者自訴左側腰痛顯著緩解,第4天復查尿常規未見紅細胞,術后住院5天出院,囑繼續口服抗凝藥干預,定期復查凝血功能。隨訪2個月,腰痛消失,尿常規檢查未見異常。以下為患者術前,術后圖片(圖1,圖2)。

圖1 腸系膜上動脈于腹主動脈夾角約14.3°,左腎靜脈明顯受壓

圖2 支架置入術前、術后比較
胡桃夾綜合征(NCS)以蛋白尿、腰腹部疼痛、性腺靜脈曲張、血尿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1]。患者發病年齡在4~40歲,男孩多見,9~13歲多見[2],老年男性及女性相對較少見,文獻報道,有明顯臨床癥狀的病例平均年齡為28歲,沒有臨床癥狀的平均年齡為48歲,說明老年人發病率非常低。
正常生理狀態下,機體腹主動脈、腸系膜上動脈間夾角約40°~60°,其間充填腸系膜脂肪、淋巴結、腹膜等組織,體型瘦高者此夾角變小,小于16°累及左腎靜脈,女性少見,而其受壓會進一步累及側支靜脈的政策發展,致使毗鄰靜脈曲張,導致交通支的形成繼而誘發出血,淤血及出血形成血尿及肋腹痛,胡桃夾綜合征以腰痛、非腎性血尿、蛋白尿等為主要表現,往往伴乏力、消瘦。未予以及時、有效干預者,病程發展誘發血壓水平異常升高,同時損害腎功能。本病患者在青春期,機體生長發育快速階段時發展較為迅速,伴隨身長增長,脊柱會出現過度伸展情況,累及腎臟正常生理部位,同時影響正常體型。與此同時左腎靜脈受壓變窄會導致相應高壓的發生,繼而導致局部靜脈擴張,誘發輸尿管、生殖系統的靜脈組織淤血,形成異常交通,或導致腎損傷的發生[3],主要癥狀體征呈發作性,伴反復的無典型癥狀的血尿。女性還會出現經期延長經量增多、腰骶部不適等癥狀。男性多伴有左側精索靜脈曲張,全身癥狀除乏力,還有頭暈頭痛等癥狀,正常睡眠、進食等均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手術是既往本病診療常用手段,會導致較大的手術創傷,加上本例年紀大,身體素質差,應用支架置入治療可能是最佳選擇。檢查手段:①左腎靜脈造影是本病診斷的“金標準”測量其遠端與下腔靜脈的壓力差,水平在0.49 kpa以上,即可確診。這一檢查屬于有創操作,應用存在一定限制。②多普勒B超檢查是診斷胡桃夾綜合征的首選的無創檢查,具有簡單,經濟,可靠的優點[4],通過A組平臥位、站立位a段內徑、R均低于B組(P<0.05),A組平臥位、站立位b段內徑高于B組(P<0.05),A組平臥位、站立位血流參數Va均高于B組(P<0.05),B組平臥位、站立位血流參數Vb均低于B組(P<0.05)]。在不同體位調整時受壓的左腎靜脈內徑擴張3倍以上即可確診[5]。準確率與CTA相比無顯著差異,而B超的便捷性、無創性使得其應用更為廣泛。③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以CT增強掃描為主,對腸系膜主動脈、受壓左腎靜脈、腹主動脈三者的解剖關系具有良好的顯像作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 angiography,MRA)則能夠有效反應三者之間的空間結構,能夠幫助醫者明確具體的立體走向,為疾病治療提供切實參考依據。④尿常規和細胞形態分析:尿正常形態紅細胞占比超80%,則為非腎小球出血[6]。⑤膀胱鏡輸尿管鏡:前者能夠有效明確左輸尿管口是否存在噴血情況。無明顯噴尿則可通過輸尿管導管置入進行尿液采集與分析。后者能夠有效明確是否存在結石、腫瘤與炎性病灶。⑥腎活檢及腎功能檢查。
現階段全球范圍內本病的診斷有賴于系統性檢查,其中非腎小球源性血尿的檢查有賴于尿紅細胞形態分析,尿中鈣排泄量比具體水平,膀胱鏡與輸尿管鏡明確是否存在噴血情況,腎活檢、腹部影像學檢查結果,腎靜脈造影檢查結果等,與此同時需要進行疾病鑒別。鑒別診斷:主要與泌尿系結石,腰椎病,慢性腎病,腫瘤,胰腺等疾病相鑒別。
目前針對本病的治療保守、手術、介入治療為主。其中單純胡桃夾綜合征病例,無明顯癥狀體征者,一般接受保守干預,不需要針對性處理,定期隨訪觀察。針對持續24個月保守干預或對癥干預無效者,甚至出現病情加重、繼發并發癥、伴有腎功能損害者,應選擇介入或者手術治療。腸系膜上動脈移位術、左腎靜脈移位術是過去診療中較為常用的術式,前一種術式術中需要進行腸系膜上動脈的離斷與吻合干預,術后存在一定程度的繼發胃腸道缺血缺氧的風險,會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質量。同時術后吻合口繼發異常狹窄、出血等并發癥的風險較高,嚴重時會繼發部分腸道組織的壞死。后一種術式需要進行腎動靜脈的暴露,繼而進行動脈阻斷,從而有效進行腎臟游離,需要輔以低溫保護措施,術中上述操作對腎臟的應用相對較大,預后效果也較難達到預期水平。介入技術發展為本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局部簡便、創傷小等優勢,大大縮短了術后恢復時間,這一術式尚處于不斷推廣階段。如選擇性左腎靜脈置管,術中通過球囊進行狹窄受壓區域的擴張,輔以支架進行支撐,但術后以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出現支架脫落變形、局部血栓等不良情況,導致局部狹窄受壓的復發。有文獻報道體會:術中需要進行狹窄區域的精準評估測量,提升支架放置的精確度,術后完善抗凝處理,以保障預后效果。
通常胡桃夾綜合征的預后較好,保守治療普遍能夠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少數經過介入及手術者預后一般也較好。
上述病例腰痛達15年,經雙腎CTA檢查、腎血管造影,支持胡桃夾綜合征的診斷,經皮支架術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小便紅細胞消失。誤診的原因老年人發病率低,基層醫師對本病的認知與診療經驗相對缺乏,對立定跳遠反復背伸動作這一關鍵誘發因素的重視度不足,其次,治療存在一定程度盲目性,在未獲得理想治療結果的情況下缺乏必要的相關檢查,導致病程延長,加之本例患者合并與腰痛有關的疾病,如腰肌勞損,泌尿系結石,腰椎病,加大誤診的幾率,延誤了治療時間,增加患者痛苦及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