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莉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 100000)
我國高校教師已達167萬人,是培養高質量專門人才的核心力量。目前高校教師面臨競爭激烈的職場,生活環境壓力也越來越大,其身體健康問題正日益突出。有研究顯示:中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只有63歲,而同期人口平均壽命為70歲[1]。知識分子英年早逝現象時有發生,實堪憂慮。在高校教師群體中除亞健康狀態、惡性腫瘤等疾病明顯增加外,各種慢性疾病的防治及相關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備受關注。
“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環境的變化,以心腦血管組織發生變化為主的綜合性代謝障礙性疾病,高校教師是這類慢性疾病發生率較高且集中的群體[2]。為此,準確把握高校教師對“三高”的認識現狀、高校教師“三高”發病特點等,將為更好地做好高校教師慢病防治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2019年8~9月對北京市某高校教師年度健康體檢人員開展問卷調查,共發放自制問卷調查表4386份,收回4383份有效調查表,回收率為99.93%。其中男1678人,占比38.28%,女2705人,占比61.72%;年齡34~72歲,平均49.25歲,≥60歲為30.80%。
1.2 調查方法
1.2.1 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采取統一的調查問卷和方案,調查問卷主要針對三高知識的知曉率和治療狀況設置。均在體檢中等候時間完成調查問卷填寫,可自行填寫,或者在醫務人員講解后填寫。問卷內容包括4個方面的相關問題:①對“三高”疾病知識的了解情況;②高血壓病和糖尿病是否能根治;③被確診者是否能夠堅持正規治療;④哪些方法可以預防“三高”。
1.2.2 血壓測量和血脂檢測:血壓測量前須靜坐休息5 min,測量前30 min避免吸煙飲酒和劇烈運動。血壓測量采用歐姆龍HBP-9021型全自動電子血壓計,測量坐位右上臂血壓,血壓超過140/90 mmHg者連續測量3次,每次測量至少間隔1 min,取3次讀數的平均值作為個體血壓值。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崭寡?、血脂測量采用東芝TBA-2000F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糖異常的診斷標準為:血漿空腹血糖≥7.8 mmol/L;血脂異常的診斷標準為:高總膽固醇血癥:CHOL≥5.2 mmol/L,高三酰甘油血癥:TG≥1.7 mmol/L,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癥:LDL-C≥3.2 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癥:HDL-C≤1.0 mmol/L。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問卷調查結果。在4383份回收問卷中,有80.10%的人對“三高”疾病相關知識了解較充分,56.76%的人能正確回答高血壓病和糖尿病不能根治,被明確診斷者中有33.11% 的人能夠堅持正規治療并定期去醫院復查,在未特別提示的狀況下,有56.54%的人較準確回答預防“三高”方法包含戒煙限酒和控制體重。
2.2 體重檢查結果。4383名體檢教師中身體超重總發生率為38.15%(1672名),男性808人發生率(48.15%)高于女性的864人患病率(31.94%)。身體超重率隨年齡的增長稍有增加,<60歲人群的發生率為29.57%,≥60歲老年人群的發生率為51.12%,各年齡組之間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4383名高校教師身體超重發生率

表1 4383名高校教師調查問卷結果(n,%)
2.3 高血壓檢查結果。4383名體檢教師中高血壓病總患病率為23.20%(1017名),男性519人患病率(30.93%)高于女性498人患病率(18.41%)。高血壓病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60歲老年的患病率最高達48.22%,各年齡組之間患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4383名高校教師高血壓病患病率
2.4 血糖檢查結果。在4383名體檢教師中,空腹血糖異常的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4383名高校教師血糖異常發生率比較
2.5 高血脂檢查結果。在4383名體檢教師中,血脂升高的發生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4383名高校教師血脂異?;疾÷时容^
醫學臨床上“三高”概括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病理狀態的表現,也稱“代謝綜合征”。“三高”是誘發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發病率隨著都市生活條件的改善而逐年上升,其急慢性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影響其生活質量,如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心絞痛、腦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特別對知識分子人群構成了嚴重威脅。2018中國心血管病報告顯示我國有2.9億名心血管病患者,其中高血壓2.45億人,腦卒中1300萬人,冠心病1100萬人[3]。
本次調查發現,4383名高校教師中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疾病相關健康知識的知曉率較高,達80.10%,但能正確回答高血壓病和糖尿病不能根治的人則下降為56.76%,能正確填寫戒煙限酒和控制體重來預防“三高”疾病的就下降為56.54%,而在被明確診斷之后能夠堅持正規治療并定期去醫院復查者僅為33.11%,呈現依次降低的狀況。這表明知曉率較高,但相關知識相對籠統,不夠深入和具體,甚至會有一些認識上的偏差,而以規范治療為代表的執行力則更低,這是知識分子人群的疾病特征,也是其每每發生意外狀況重要原因所在[4]。
3.1 提醒警醒組織化。教師健康是教育質量的保障和基礎條件之一,也是更好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及《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在高校的具體體現[5]。針對高校教師人群對“三高”疾病的認識及健康管理執行力度的問題,高校要將教師健康管理列入學校重要議事日程,相關部門應定期開展各項醫學服務宣教,應大力借助5G、微信等現代傳媒工具和渠道,大力宣傳包括“三高”在內的科學健康知識,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通過工會、校醫院等多種渠道加大預防、保健和健康管理資源的投入,真正做到有病早治療,無病早預防,降低大病的發生率,防范心腦血管意外事件的發生[6]。
3.2 治療康復生活化。針對“三高”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應著眼于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可根據《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開展治療康復工作,并考慮教師群體的生活習慣,參照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和美國心臟協會(AHA)發布的《2019ACC/AHA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指南》中對未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所提出的7項預防措施進行教育和管理,包括飲食、戒煙、體力活動、膽固醇管理,高血壓和糖尿病控制以及阿司匹林的使用[7]。這需要健康教育和科學知識傳輸同步實施,在健康管理過程中還要及時檢查和反饋效果,期間需設置一定針對性問題,了解患者的掌握和執行狀況,然后依據患者的掌握程度和執行力度做出相應調整。
3.3 健康關心人性化。根據高校教師人群的特點,更適合于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生活習慣干預,即個體化生活習慣干預。個體化健康管理計劃依據不同患者的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激勵措施,使患者堅持健康行為。設置個體化的干預方式,促使患者改變行為[8]。在高校健康管理實踐中,給明確診斷“三高”的患者建立健康跟蹤檔案,加強與校醫院、三級專科醫院的互聯互通,真正把“三高”疾病的管理落到實處。要根據全民健康信息化的要求,加強交流溝通,做到醫護人員的主動管理與患者的自覺管理相結合,更好提升其自我效能感,讓高校教師獲得更多健康管理的社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