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靜君
(江蘇省江陰市人民醫院,江蘇 江陰 2144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系統危重疾病,其致殘、致死率高,嚴重危害患者健康[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心肌透壁或近壁型缺血以及無冠脈側枝血流狀況下心外膜動脈閉塞的結果,同時也是造成患者急性死亡的常見原因[2]。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生活節奏加快,且人口老齡化進一步發展,STEMI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均呈上升趨勢。受血液高凝狀態和血流障礙等因素影響STEMI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的風險較高,LEDVT會影響下肢靜脈流動,甚至造成下肢潰爛、栓子脫落引發肺栓塞危及生命安全[3]。因此,預防STEMI患者LEDVT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既往研究證實[4],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能降低LEDVT發生率,具有重要應用價值,但有關預見性護理在預防STEMI患者LEDVT形成中的價值的報道較少見。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12例STEMI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預見性護理對其LEDVT形成的影響,旨在為臨床護理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取江蘇省江陰市人民醫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12例STEMI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心電圖兩個或多個相鄰導聯ST段抬高超過0.1 mV;②胸痛不足12 h;③心功能Ⅰ~Ⅱ級;④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治療;⑤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②心功能Ⅲ~Ⅳ級;③心源性休克或于術中死亡;④嚴重感染;⑤惡性腫瘤。采用隨機信封法分為觀察組56例和對照組56例。觀察組有男32例,女24例;年齡45~85歲,平均(63.18±11.09)歲。對照組有男30例,女26例;年齡42~84歲,平均(64.07±10.87)歲。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定期整理病房保證其安靜、整潔;指導用藥,注意觀察不良反應,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提供健康宣教、飲食護理等。
1.2.2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預見性護理:①提高預防意識。通過培訓、學習交流等措施提高護士對預防LEDVT的認識,增強預防LEDVT的風險意識,由護士長組織并針對STEMI患者LEDVT形成相關危險因素制定護理方案。②預見病情:密切觀察STEMI患者病情進展,準確判斷其病情,及時告知醫生處理,并做詳細記錄。③針對性心理干預:STEMI患者通常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可出現頻死感等不適癥狀,因而易滋生恐懼、不安、焦慮等負性情緒,提高交感神經興奮性,不利于溶栓,還會加重病情,危及生命。護士應在詳細了解患者心理狀態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心理疏導,耐心細致的講解病情,給予必要的心理安慰和疏導,以緩解負性情緒,以積極心態配合護理。④做好急救準備:預先備齊急救設備及相關藥物,以應對突發情況;預備降血壓藥物、利多卡因等藥物,以應對突然性的血壓升高或心律失常;預先備好除顫儀、心臟起搏器等設備,以應對心臟驟停等現象。⑤提供行為指導:制定適用于STEMI患者的鍛煉計劃,治療初期由管床護士指導家屬定時為患者變換體位,抬高并按摩下肢以促進血液循環;恢復期督促患者適當開展鍛煉,重視活動踝關節,以促進康復。
1.3 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LEDVT發生率。②護理質量[5]:參考相關文獻評價兩組護士的護理質量,包括入院評估、血栓知識宣教和防護技能指導三項,各項總分均100分,評分高提示護理質量好。③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滿意度,滿分100分。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LEDVT發生率比較。觀察組LEDVT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LEDVT發生率比較[n(%)]
2.2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觀察組入院評估、下肢深靜脈血栓知識宣教和防護技能指導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
?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2.41±4.25)分,高于對照組的(80.43±5.3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106,P<0.05)。
LEDVT常伴隨水腫、潰瘍等臨床癥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STEMI患者下肢靜脈血液循環,出現突發性下肢疼痛,造成無法直立行走。研究證實[6],LEDVT與靜脈回流受阻、血管壁受損、血液黏度提高等密切相關,STEMI患者極易出現LEDVT,因此應充分重視預防工作。常規護理方案以某種疾病為導向,護士僅僅按照常規要求遵醫囑實施護理干預,無法有效提升護理服務質量,體現護理價值,護理效果也受影響。預見性護理是一種較新穎的護理理念,其注重在護理開展前準確評估患者病情以及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據此制定針對性護理干預方案,因而在明確護理重難點方面具有其突出優勢[7]。實施預見性護理能切實降低臨床工作中的風險因素,由以往傳統的被動護理向積極主動干預轉變,進而最大程度提升護理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8]。本研究結合STEMI患者實際病情及LEDVT發生相關危險因素,采取強化培訓、提高護理人員對LEDVT的認知、預見病情、心理干預、做好急救準備和提供行為指導等措施對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結果發現觀察組LEDVT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評分也高于對照組,提示對STEMI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能有效預防LEDVT,提高護理質量、滿意度和整體護理效果,與相關研究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實施預見性護理能降低STEMI患者LEDVT發生率,提升護理質量及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