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彩卿,陳小紅,黎彩金
(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廣東 中山 528425)
腦出血通常是由于患者腦部血管實質性破裂所造成的,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其產生和腦部出血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糖以及高血脂等因素有關。腦出血的死亡率相對較高,雖然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有效治療,但是經常會伴隨產生認知以及運動功能障礙,存在一定的致殘風險。有研究表示,對于腦出血患者,實行院前急救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同時可以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力依據[1]。本文的主要目標就是研究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采取綜合院前急救護理對預后以及護理效果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于2018年10月至2020年02月納入的72例腦出血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參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參照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38~76歲,平均(61.14±3.26)歲。觀察組男23例,女13例;年齡37~76歲,平均(61.25±3.07)歲。通過對比表示,兩組的年齡、性別等資料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已經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家屬均已經知曉并且同意本次研究;患者均確診為腦出血;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前均存在一定的嘔吐、昏迷、意識障礙以及頭痛等癥狀。
1.2 方法
1.2.1 參照組:該組實行常規院前急救。主要是按照常規急救流程對患者進行搶救和治療。
1.2.2 觀察組:該組實行綜合院前急救護理。①電話指導。在接到求助電話之后,醫護人員以及護理人員要及時出車,在此期間要和患者家屬保持聯系,了解其基本情況,并告知家屬一些最為基本的處理方式,如使患者頭偏向一側,對口腔異物進行清理,解開患者衣領、不要隨便搬動患者等。②現場救護。在到達場地之后,要及時評估患者病情,創建靜脈通道,開放氣道。按醫囑及時應用甘露醇脫水,降低顱內壓,速尿利尿及使用降壓藥物,對患者的血壓水平進行控制。在對患者進行搶救的過程中,需要保護各種管道,避免其產生脫落、扭折現象。對于呼吸困難有窒息患者,要對其口腔分泌物進行及時清理,吸氧治療,必要時實行機械通氣。如患者產生心臟停搏現象,及時對其實行心肺復蘇,密切觀察各項生命體征。詢問患者家屬患者的疾病史、年齡以及用藥史等,并向醫師反饋;對于昏迷、休克患者,護理人員要按照醫生叮囑對其實行心肺復蘇,在患者意識逐漸清醒之后則對其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觀察,以便發現異常時可以在第一時間告知醫生,并采取措施進行處理。③轉運護理。轉運過程中,護理人員不但要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做好保護性約束,還要和院內保持密切聯系,同時通知有關科室事先做好各種搶救檢查準備工作。告知患者家屬可能會產生的各種危險,并且陪同轉運。告知治療方案和存在風險,讓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盡快決定治療方案,爭取盡早治療時間,提高治療效果。同時還要預估患者病情趨勢,進而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另外,護理人員要保證患者身體處于平穩狀態,不要產生頭低腳高的現象,避免病情更加嚴重。在轉運工作完成之后,相關救護人員要和院內工作人員落實好相應的交接工作[2]。④病情觀察。在對患者進行轉運的過程中,要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情況進行密切監測,觀察患者心率、脈搏、血壓以及瞳孔所產生的變化,有無出現噴射性嘔吐和窒息現象,及時做好相應的處理工作。到達醫院之后,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病情以及急救方式進行詳細記錄。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的氣道阻塞、腦疝以及中樞性高熱等并發癥情況,同時對兩組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詳細記錄。
1.4 統計學分析。對于本次研究數據,使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表示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使用(±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如果統計值P<0.05,則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的并發癥情況。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并發癥的情況[n(%)]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相比于參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相對較高(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滿意度比較[n(%)]
2.3 兩組搶救成功率以及致殘率比較。相比于參照組,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相對較高,致殘率較低(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搶救成功率以及致殘率比較[n(%)]
腦出血是由于急性血管性病變所造成的腦部出血,并且和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以及高血糖等疾病都有著一定關聯。腦出血早期有著較高的死亡率,即使患者可以幸存,其也會存在認知以及運動障礙。因為腦部神經的損傷以及腦部血管的破裂,患者從疾病產生之后,面臨著很高的致殘風險,預后較差。因此為降低患者發病后死亡率,探索出科學有效的救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有研究表示,腦出血的預后質量和院前急救護理的實行有著一定關聯,也就是可以利用對腦出血患者所實行的院前急救護理來改善患者預后,進而按照患者病情為其制定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案[3]。
傳統院前急救中通常是在救護人員到達現場之后對患者進行搶救和治療,不能在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救治,而當代治療主要倡導在患者發病后對其進行救護,進而提高搶救成功率。院前急救護理主要指的是由專業性護理人員在患者進入到醫院之前為其所提供的各種急救護理措施,其主要目標就是使患者急救時的情況獲得有效改善,避免患者在治療和過程中產生昏厥、休克、窒息等現象,提高治療成效,進而減少并發癥的產生。對于腦出血患者,其致殘風險相對較高。因此通過實行科學有效的電話指導、現場救護、轉運護理以及病情觀察,能夠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可以有效降低致殘風險[4]。此外,患者疾病產生后,高致殘率會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帶來嚴重影響,而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不但會對治療效果產生不利影響,還會增加患者家屬的心理壓力,因此護理人員要疏導患者不良情緒,最大程度地滿足患者的各項需求,使患者保持樂觀心態。腦出血患者很容易產生氣道阻塞、腦疝以及中樞性高熱等一系列并發癥,而院前急救護理的實行,患者的并發癥明顯減少,這也就說明院前急救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5]。對比常規院前急救,綜合院前急救護理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其能夠按照患者現實情況在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救護,有利于及時恢復患者意識,同時對于減少致殘率和預防并發癥產生也是非常有利的,能夠為后續治療提供有力保障,進而促進患者恢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和參照組相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致殘率相對較低,搶救成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相對較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在對腦出血患者所進行的護理中,綜合院前急救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并發癥風險以及致殘率,護理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綜合院前急救護理在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提高搶救成功率都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