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敏
周圍性面癱又稱Bell 麻痹或面神經炎,為面神經管內面神經的非特異性炎癥引起的周圍性面肌癱瘓[1],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疾病之一。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階段,發病率為10~34/10 萬,其中男性發病率大于女性。周圍性面癱發病主要與腫瘤、顱腦外傷、腦梗死或腦出血以及化膿性炎癥有關[2]。主要臨床表現為面部麻木,嘴歪眼斜,進食時口部漏液等。絕大多數為單側,雙側同時發生者很少。而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病程時間長,如長期不治愈,不僅可能會留下后遺癥,同時也會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3],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臨床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中,主要以減輕面神經水腫及受壓為主,常見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以及中醫治療等,而手術治療風險大,易造成面部神經損傷與永久性聽力下降或喪失。對于伴有耳后或面部疼痛患者,可以考慮配合口服非甾體藥物,因其具有抗炎止痛、抑制有害物質生成、減輕非特異炎癥、降低面神經管內水腫、保護神經、縮短療程的優勢[4]。而不伴有疼痛的患者則應選擇中醫治療。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中醫作為我國傳統醫學,在醫療事業中占據了重要位置,且越來越受患者所認可。基于此背景下,本院對50 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進行了分組研究,分析非甾體藥物結合TDP 照射與針灸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周圍性面癱患者50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5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5∶10,年齡20~73 歲,病程1~62 d;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6∶9,年齡22~75 歲,病程1~65 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根據患者的疼痛情況實施單純的非甾體藥物治療,采用布洛芬(0.3 g/次,2 次/d)或雙氯芬酸(0.1 g/次,1 次/d)。治療10 d。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TDP 照射與針灸治療:①TDP 照射:采用特定的電磁波治療儀對患者面部進行照射,根據患者皮膚感覺適當的調整距離,30 min/次,2 次/d。②針灸:取患者背臥位,對陽白、四白、太陽等穴位進行穿刺,采用平刺或斜刺的方式,同時對患者下關穴、顴髎等穴位進行溫針灸,用1.8 寸左右的毫針進行針灸,針灸得氣后,用2~3 cm 的艾條點燃后插在針尾部,將阻燃物置于針柄下端,防止燃燒后的灰燼灼傷患者皮膚,艾條燃燒殆盡后,保持20 min,針灸完畢,2 次/d。治療10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面神經功能 判定標準[5]:Portmann 評分:對6 種面部運動進行評測,滿分為20 分,分數越高代表面神經功能越好。Sunnybrook評分:于靜態和隨意運動時對比患側和健側的面神經功能,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面神經功能越好。HBGS評分:分為六級,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代表面神經功能越好。
1.3.2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臨床癥狀包括瞼裂變大、面肌癱瘓、味覺喪失、口角歪斜。
1.3.3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判定標準[6]:顯效:面癱部位恢復到正常;有效:面部功能大部分恢復,眼睛用力可閉合,口部有輕微不對稱;無效:面部功能沒有恢復,眼不能完全閉合,口部明顯不對稱。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面神經功能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ortmann 評分、Sunnybrook 評分、HBG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ortmann 評分、Sunnybrook 評分、HBGS 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Portmann 評分、Sunnybrook 評分、HBG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面神經功能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面神經功能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消失。觀察組患者的瞼裂變大消失時間、面肌癱瘓消失時間、味覺喪失消失時間、口角歪斜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d)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d)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n,n(%)]
在我國中醫學上,周圍性面癱屬于“面癱”、“吊斜風”等范疇[7-9]。根據患者不同的臨床癥狀分為風寒襲絡證、風熱襲絡證、風痰阻絡證、氣虛血瘀證。風寒襲絡證即指由于風寒之邪侵入中面部,加之身體內正氣缺失,導致邪氣阻滯而形成,臨床表現為著涼后突然發病,頭痛、偏頭痛、鼻塞畏冷、舌苔發白、脈浮緊。風熱襲絡證即指由于熱邪犯表,蘊阻于肌表血分,臨床表現為起病較急,伴疼痛、口干、發熱、微渴或有汗、舌邊尖紅赤苔薄黃、脈浮數。風痰阻絡證多發生在中風恢復期階段,風邪未盡除,經絡堵塞,氣血運行不利,臨床表現為口眼歪斜、失語、面部麻木、苔滑膩、舌暗紫、脈弦滑。氣虛血瘀證是因氣血虛而乏力導致血行瘀滯,臨床表現為面色淡白,乏力氣短,舌淡暗或有紫斑,脈沉澀。其發病多是因為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侵襲,風熱、風痰、淤血阻滯靜脈,氣血失和,導致面部筋肌弛緩不收的疾病[10]。因此在治療中多以針灸、理療以及中藥為主。針灸療法具有千年的歷史,也是中醫的精髓所在,人體各個穴位聯系著人體機能工作的能力,對患者進行穴位的針灸,可以達到調節血氣的作用,也可以刺激神經、細胞,增強抵抗力[11,12]。再結合TDP 照射療法促進面部的血流通暢,促進面肌功能恢復,繼而達到治愈的目的。
經過研究后發現,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ortmann評分、Sunnybrook 評分、HBGS 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Portmann 評分、Sunnybrook 評分、HBG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消失。觀察組患者的瞼裂變大消失時間、面肌癱瘓消失時間、味覺喪失消失時間、口角歪斜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由此可見,相對于單純的非甾體藥物治療,非甾體藥物結合TDP 照射與針灸在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中的效果更加突出,主要是由于針灸通過對患者相應穴位進行刺激,幫助患者血液循壞,加快新陳代謝功能,從而緩解了患者的臨床癥狀,再結合TDP 照射療法,使患者身體得到更好的恢復。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應用非甾體藥物結合TDP 照射與針灸的臨床效果顯著,不僅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療效,同時也能促進面神經恢復,更好的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