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腦出血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患者以突發性的頭暈、肢體麻木、口眼斜為主要臨床特征,嚴重患者甚至出現休克、死亡[1]。同時,由于大腦的中樞神經的重要作用,腦出血會引起多種的繼發性病變,其中部分患者會出現繼發性癲癇,不僅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也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2]。對于此類患者來說,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重要,因此如何早期且準確的診斷成為臨床治療的重點。腦電圖動態監測是目前診斷癲癇的重要手段,為了觀察對腦出血后繼發性癲癇的診斷價值,本院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至本院神經內科治療的腦出血后繼發性癲癇患者52 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31 例,女21 例;年齡42~77 歲,平均年齡(64.03±7.91)歲;合并高血壓43 例,合并糖尿病19 例。隨機選擇同一時期至本院治療的腦出血后未繼發癲癇患者50 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3 例,女17 例;年齡44~78 歲,平均年齡(65.16±8.2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3]:①確診為腦出血患者,且病情穩定;②既往無癲癇發作史;③既往無腦梗死、腦出血等相關病史;④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4]:①合并腦部腫瘤等其他大腦疾病患者;②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不全患者;③腦梗死患者;④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患者。
1.2 方法 所有參與研究人員均給予腦電圖動態監測,設備為深圳博英MB8600 型腦電動態檢測系統,電極按照10/20 系統安裝,頭皮固定導電膏,同時囑咐患者家屬記錄患者活動、休息時間以及癲癇發作情況,使用儀器自帶分級技術計算α、β、δ、θ 各頻段絕對功率,計算DTABR,DTABR=(θ+δ)/(α+β)。功率譜劃分范圍:δ:1.0~3.9 Hz,θ:4.0~7.9 Hz,α:8.0~12.9 Hz,β:13.0~24.9 Hz。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α、β、δ、θ 各頻段絕對功率以及DTABR,統計兩組患者動態腦電圖癲癇樣放電、非特異性異常放電的發生頻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腦電圖變化比較 觀察組患者α、β、δ、θ 頻段絕對功率均高于對照組,DTABR 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腦電圖變化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腦電圖變化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異常放電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癲癇樣放電發生率及非特異性異常放電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異常放電情況比較[n(%)]
癲癇是由于大腦神經元突然發生異常放電所導致的大腦功能短暫障礙。我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總體患病率為7.0‰,1 年內有發作活動的為4.6‰,同時每年新增的癲癇病患者為40 萬人,已經成為我國繼頭痛之后的神經內科第二大常見疾?。?]。根據病因,癲癇可分為原發性癲癇和繼發性癲癇,繼發性癲癇是由于其他病變所導致的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而腦出血是導致繼發性癲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數據顯示,5%~11%的腦血管病患者會繼發癲癇,另有單項研究顯示,腦出血后繼發性癲癇的比例為4.5%~17.6%,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繼發性癲癇的比例為6.2%~19.2%。
有關腦出血后繼發性癲癇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現有的研究認為在疾病不同時期的發病機制有所差異。在腦出血的急性期,出血會刺激腦血管發生痙攣,降低腦血流量,導致大腦缺氧,同時并發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對腦組織造成機械刺激,這種刺激與大腦代謝紊亂共同作用促使神經元異常興奮,發生放電,進而導致癲癇[6]。另一方面,在腦出血晚期,血紅蛋白、鐵蛋白等也會構成致病灶,以此為基礎,膠質發生增生,形成瘢痕,腦組織之間發生粘連、移位,卒中囊、神經元隨之變形,形成慢性病灶,刺激神經元慢性異常放電,誘發癲癇發作[7,8]。
癲癇與腦出血之間的對應關系目前說法并不一致,有學者認為癲癇的發病與病灶大小、位置有關,但是也有研究認為之間并無相關性[9]。因此,導致腦出血并發癲癇發作的危險因素尚不明確,也沒有可靠的指標對其進行預估,進而做到早期預防早期治療,這為腦出血后繼發性癲癇的后續治療帶來了困難。腦電圖是通過電子儀器,從患者頭皮上對生物電位進行放大并記錄的檢測手段。在癲癇的發作期能夠準確捕捉散在尖波、棘波和不規律棘波,對于癲癇有準確的診斷意義[10]。但是由于腦出血本身會影響大腦的神經生物放電情況,因此對于腦出血后繼發性癲癇的診斷價值,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腦電圖動態監測是在常規腦電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能夠隨身攜帶的微型智能裝置。與常規腦電圖相比,能夠記錄長時間患者不同狀態下的腦電波,以此作為診斷的依據[11,12]。
從本次研究來看,觀察組患者α、β、δ、θ 各頻段絕對功率均高于對照組,DTABR 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腦出血后繼發性癲癇的患者,其腦電波的活躍程度遠高于未繼發性癲癇的患者。因為腦出血病灶的原因,研究發現腦出血后患者的腦電圖顯示腦電波低于正常人群,而繼發性癲癇患者則是出現異常升高,是由于多種原因刺激神經元發生異常放電,而這也正是發生癲癇的重要誘因。觀察組患者腦電圖動態監測發現,癲癇樣放電發生率、非特異性異常放電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腦出血后繼發性癲癇的患者,其神經元異常放電的頻率會顯著升高,因此腦電圖動態監測可以及時發現,早期診斷。
綜上所述,腦電圖動態監測對腦出血后繼發性癲癇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通過對患者腦電圖各個頻段功率的分析和異常放電狀態的觀察,能夠及時的發現患者癲癇發病,為疾病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