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張智 沈健 庾慶麗
在當代醫學中,對于腫瘤疾病的救治最主要且較為有效的方式為化學藥物治療,但這種方法具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嚴重影響患者的神經系統。通常,由化療藥導致的神經毒性主要影響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以及感受器3 個方面的毒性,其中由化療導致的外周神經疾病(CIPN)是目前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劑量限制性不良反應,且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引起CIPN 常見的化療藥物有紫杉醇類、鉑類、長春堿類、沙利度胺、硼替咪唑等。CIPN 的發生與化療藥物的類型、累積化療劑量及患者個人因素等相關,其可長期持續存在,不同程度地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精神心理,進而還會影響患者對化療的耐受性,演變成嚴重、持久的甚至終身殘疾的不良事件,其癥狀主要為感覺異常和神經疼痛,綜合臨床癥狀中醫辨病論治屬于“血痹”范疇。采用單純西藥營養神經藥物起效慢、患者依從性差,故臨床運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可以縮短病程,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治療的依從性。
1.1 一般資料 選擇寶應縣人民醫院腫瘤科于2019 年2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60 例化療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5 例,年齡51~74 歲,平均年齡(45.6±9.4)歲;治療組男22 例,女12 例,年齡49~75 歲,平均年齡(44.8±10.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項研究,同時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納入標準:患者知情、自愿并簽署同意書;符合中醫血痹辨證論治范疇;認知功能正常;年齡40~75 歲;排除標準:藥物過敏;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不愿意接受中醫藥治療;疾病晚期。
1.2 方法 治療組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基礎藥方:黃芪40 g,雞血藤30 g,赤芍15 g,桂枝10 g,當歸10 g,生姜10 g,甘草6 g,大棗6 枚。根據患者癥狀加減治療:上肢沉重者,加桑枝15 g,姜黃8 g;下肢沉重者,加川牛膝15 g,木瓜10 g,杜仲10 g;四肢不溫者,加肉桂10 g;氣虛者,加黨參20 g;血虛者,加熟地10 g、丹參10 g;疼痛明顯者,加威靈仙10 g,延胡索10 g,白芍15 g;血瘀者,加紅花10 g、桃仁10 g。由藥房統一煎制,1劑/d,分2 次服用。對照組:化療期間加用氯化鈉250 ml 加入10%葡萄糖酸鈣10 ml、25%硫酸鎂10 ml 靜脈滴注,1 次/d,兩組均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患者療效,療效判定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評估治療前后證候積分,其中減分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當患者無明顯改善或加重時,SLEFI 評分減分率<30%為無效;癥狀有所緩解,70%>SLEFI 評分減分率≥30%為有效;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SLEFI 評分減分率≥70%為顯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觀察治療前后SLEFI 評分,包括倦怠乏力、下肢麻木、四肢疼痛,根據無、輕、中、重計0~3 分,分值越大,表示證候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治療前后SLEFI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倦怠乏力、下肢麻木、四肢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倦怠乏力、下肢麻木、四肢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LEFI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LEFI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在當代醫學中,對于腫瘤疾病的救治最主要且較為有效的方式為化學藥物治療,俗稱化療。但在實際臨床上發現,這種方法具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嚴重影響患者的神經系統。相關調查數據表明,CIPN 屬于臨床常見的劑量限制性不良反應,發病率最高可達到40%[1]。學者們發現,能夠導致CIPN 的藥物通常屬于紫杉醇類、鉑類、長春堿類以及沙利度胺等。實際上,引發CIPN 不僅是和化療藥物的類型相關,也和藥物使用劑量、患者個人體質等因素息息相關,而且這種疾病是可以一直存在的,嚴重阻礙著患者的日常生活,乃至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與心理壓力。由此,臨床上大部分患者對藥物耐受性也大大降低,極易轉變為成不可逆的疾病,嚴重者甚至終身殘疾,堅決不容醫者們忽視。一般用來救治腫瘤疾病的化療藥引發的CIPN都是與劑量相關,多數患者表現為感覺神經受累,具體癥狀則是雙側的感覺障礙或感覺喪失、遲鈍麻木與神經性刺痛,腱反射消失。總體表現是“襪子和手套”樣分布,一般從足部起始并對稱發展,也有部分病例表現為同時出現在雙手和雙足。2014 年,美國學者們研究發布了CIPN 預防與治療的臨床實踐指南,其中一項寫明,成人腫瘤患者因使用藥物化療而導致CIPN 這一現象由于缺少高質量的證據,因此不建議臨床醫生們應用任何藥物來預防CIPN。另有研究顯示,鈣鎂合劑是預防奧沙利鉑相關神經毒性具有一定作用的藥物,但部分研究與這種結果不同,其認為鈣鎂合劑無法改善奧沙利鉑引起的急性神經病變[2]。因此,西藥對于CIPN 暫無明確的治療方針。中醫藥學是我國的傳統科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且擁有自己獨特的知識理論和技術方法。現今已有諸多臨床實踐證實,中藥或者中西藥物結合可以提高腫瘤疾病的臨床療效,延長患者生命,改善換生活質量,中醫藥和手術、放化療等相結合能夠產生減毒增效的效果,并且目前在預防CIPN這一方面,也發現了一些新的方向。中醫學中認為,腫瘤是瘀血、積滯、痰飲、熱毒等因素在一定條件下聚結而成,不同部位的腫瘤由于所主的臟腑不同,因此病機也各不相同。腫瘤的發生,簡單來說就是整個人體功能的失常。氣、血、陰、陽等正氣虛損是腫瘤產生的內在因素,而陽氣虛弱、推動無力、寒氣凝滯以及血液瘀阻等更是重要的病理機制。化療藥通常都是具有很大毒性的,屬性寒涼,患者使用后對體內陽氣具有極大損傷,所以很容易引發患者寒凝瘀滯。中醫理論認為,陽氣虛則推動無力,使得陽氣不能達于四末,溫煦不足,致畏寒怕冷、手足麻木甚則疼痛。中醫方劑黃芪桂枝五物湯,具有益氣養陰,和血通痹等作用,屬于溫里劑,通常主治血痹,目前臨床已用于皮膚炎、末梢神經炎、中風后遺癥等疾病且療效顯著。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中藥材黃芪具有明顯抗血栓的藥理作用,能夠幫助血管生成、可消炎、降血壓、阻止內皮細胞死亡,同時能夠保護血管內皮細胞進而防治糖尿病[3],黃芪的有效成分是多糖類、三萜類和黃酮類化合物,能夠對人體的免疫調節、血糖降低以及抗病毒、抗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上發揮一定的作用效果[4]。桂枝含有大量的揮發油類和有機酸類物資,典型代表成分為桂皮醛和桂皮酸,主要藥理作用包括抗菌、消炎、利尿等[5]。黃芪桂枝五物湯,主要成分包括生姜、大棗、三七、酒大黃、黃連、丹參、炒棗仁、桂枝、柏子仁、當歸、白芍、黃芪等,雞血藤有著行血補血、舒筋活絡等功效,同時也有著造血、凝血、纖溶等功效;芍藥的主要成分為苷類、萜類、黃酮類等,在芍藥根中能夠提取到較大含量的芍藥總苷,它也是最為關鍵的活性物質,能夠阻止促炎介質的釋放進而減緩炎癥的發生,還可以在止痛、殺菌、抗氧化、提高免疫能力、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中大顯神威[6];桂枝有著促進出汗、鎮靜等功效,桂枝中含有香豆精、酚類等成分,可擴張血管、利尿、枳殼等;當歸有著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等功效,當歸萃取物阿魏酸鈉及當歸多糖對單核-巨噬細胞有刺激作用,調節并恢復免疫功能;生姜有著溫中止痛等功效,更有著抗氧化、抑制腫瘤作用;甘草有緩解解毒、調節白藥功效,更有著解痙、抗癌等藥理作用;大棗有養血安神、補中益氣等功效,大棗中含有的環磷酸腺苷是機體細胞能量代謝必須成分,可增強肌力、擴張血管等,大棗中的三萜類化合物與環磷酸腺苷有著抗癌、抗過敏作用;桑枝具有祛風濕、利關節的作用;姜黃可以活血行氣、通經去痛;川牛膝對人的作用表現為活血祛瘀、除濕氣;木瓜具有舒筋活絡、化濕等功效,木瓜中的木瓜堿有著抗腫瘤作用,含有的胡蘿卜素與維生素C 利于機體修復組織、消除有毒物質,加強免疫力;杜仲具有利尿、消炎、促消化等功效;肉桂具有通經、抗菌、暖脾胃、除積冷功效;黨參具有養血、補中益氣功效;熟地具有補血滋陰、填精益髓功效;丹參能夠活血祛瘀且功效良好;威靈仙則可祛風濕、通絡止痛;延胡索可以活血散瘀、順氣去痛,延胡索中含有索甲素,該化合物能夠有效的止痛;白芍可著斂陰止汗、柔肝止痛;紅花功效主要為活血通經、散瘀止痛;桃仁也可活血祛瘀。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能夠清除自由基,提高微循環,阻滯脂質過氧化,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恢復神經細胞損傷,還能夠阻止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液的粘稠度,增加組織供氧,進而提高神經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從而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化療相關末梢神經炎療效較好,可改善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