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芳
(豐城市人民醫院心內科,江西 宜春 331100)
冠心病是常見心血管疾病之一,隨老齡化加劇,已成為老年人群常見疾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是目前治療冠心病標準方案,PCI術后推薦抗血小板治療[1]。阿司匹林是預防動脈血栓一級藥物,對非致命性血管事件、血管性死亡預防效果較好,得到臨床認可。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另一通路為二磷酸腺苷(ADP)途徑[2]。既往,臨床應用的ADP受體抑制劑為氯吡格雷,作為前體藥物,不能直接發揮藥理作用,需在肝細胞色素作用下轉化為活性代謝產物,繼而產生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故該藥血小板抵抗延遲,起效時間長。近年來,新型抗血小板藥物不斷問世,其中替格瑞洛作為新型非前體藥物,不受基因多態影響,無需肝臟代謝激活,具有迅速、高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3]。指南推薦使用替格瑞洛劑量為90 mg,每天2次,但針對老年患者減少使用劑量,是否能維持藥效,降低出血風險目前臨床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不同劑量替格瑞洛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7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3組,各26例。A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60~88歲,平均年齡(72.47±5.33)歲;病程1.0~10.5年,平均病程(5.48±2.22)年;心功能分級:Ⅱ級8例,Ⅲ級10例,Ⅳ級8例。B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60~87歲,平均年齡(73.02±5.42)歲;病程0.8~11.0年,平均病程(5.69±2.41)年;心功能分級:Ⅱ級9例,Ⅲ級9例,Ⅳ級8例。C組男13例,女13例;年齡60~89歲,平均年齡(73.11±5.46)歲;病程0.5~11.5年,平均病程(5.22±2.36)年;心功能分級:Ⅱ級6例,Ⅲ級11例,Ⅳ級9例。3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冠心病相關診斷標準[4],結合冠狀動脈造影、心電圖等影像學檢查診斷為冠心病;年齡≥60歲;均接受PCI治療;近2周未使用抗凝劑、抗血小板藥物;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出血傾向者;既往存在消化道出血史者;有顱內出血病史者;近期有其他外科手術史者;對ADP拮抗劑禁忌或不耐受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嚴重心衰者;呼吸系統疾病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PCI術后均口服阿司匹林(沈陽奧吉娜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051)治療,每次100 mg,每天1次。A組口服替格瑞洛(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177)治療,每次45 mg,每天2次,持續用藥6個月。B組口服替格瑞洛,每次90 mg,每天2次,持續用藥6個月。C組口服氯吡格雷(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16)治療,每次75 mg,每天1次,持續用藥6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3組治療前及治療7 d后ADP抑制率,采用血栓彈力圖測定;②比較3組治療前及治療7 d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采用PL-12血小板連續檢測法測定;③比較3組治療前及治療7 d后最大血凝塊強度(MAADP),采用血栓彈力圖測定;④術后隨訪1年,比較3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多組間比較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行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MAR變化比較 治療前,3組MA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7 d后,3組MAR均較治療前降低,且A組、B組低于C組(P<0.05),A組MAR與B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3組MAR變化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MAR changes among three groups(±s,%)

表1 3組MAR變化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MAR changes among three groups(±s,%)
組別A組B組C組F值P值例數26 26 26治療前73.58±8.11 71.74±7.24 73.21±8.33 0.394 0.676治療7 d后32.85±5.12 30.12±4.35 48.96±6.11 98.038<0.001 t值22.567 25.126 11.969 P值<0.001<0.001<0.001
2.2 3組ADP抑制率比較 治療前,3組ADP抑制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7 d后,3組ADP抑制率均較治療前升高,且A組、B組高于C組(P<0.05),A組ADP抑制率與B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3組ADP抑制率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ADP inhibition rate among three groups(±s,%)

表2 3組ADP抑制率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ADP inhibition rate among three groups(±s,%)
組別A組B組C組F值P值例數26 26 26治療前30.25±5.16 32.42±6.11 31.12±5.75 0.959 0.388治療7 d后72.58±8.10 74.69±8.87 42.62±9.33 108.487<0.001 t值22.474 20.011 5.351 P值<0.001<0.001<0.001
2.3 3組MAADP變化比較 治療前,3組MAAD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7 d后,3組MAADP較治療前降低,且A組、B組低于C組(P<0.05),A組MAADP抑制率與B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3組MAADP變化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MAADP changes among three groups(±s,%)

表3 3組MAADP變化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MAADP changes among three groups(±s,%)
組別A組B組C組F值P值例數26 26 26治療前71.20±8.10 73.24±8.96 72.33±7.85 0.939 0.677治療7d后31.20±5.33 29.68±4.85 44.20±6.11 55.654<0.001 t值21.035 21.801 14.419 P值<0.001<0.001<0.001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所有患者住院或門診隨訪1年,均無惡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等事件發生;B組中4例分別于PCI術后5、7、8、12個月出現再發不穩定型心絞痛,證實為支架內嚴重狹窄,再次行血運重建治療;B組發生微小出血3例,其中牙齦出血1例,自行好轉,另出現皮膚瘀斑2例,將替格瑞洛減量至每次45 mg后瘀斑逐漸消退;A組術后5個月牙齦出血1例,自行好轉;C組于術后6個月出現牙齦出血2例,2例分別于術后4、7個月出現輕微皮膚瘀斑。
目前,對于冠心病患者,PCI術后通常需治療并降低血栓風險,即使用阿司匹林與P2Y12受體抑制劑進行雙聯抗血小板治療,以降低術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但會增加出血風險,而如何平衡血栓事件和出血風險是當前研究的熱點[5]。
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衰退,腎臟承受及代謝能力減弱,藥物耐受性差,PCI術抗血小板治療易產生出血風險[6]。陳雪[7]研究指出,45 mg與90 mg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相當,均優于75 mg氯吡格雷。而陳夏歡等[8]研究發現,低劑量替格瑞洛能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出血風險,且未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提示小劑量替格瑞洛可能獲益更大。氯吡格雷通過肝細胞色素P450酶,轉換為活性代謝產物,進而產生抗血小板聚集作用。P4502C19是氯吡格雷活性代謝的關鍵,而亞洲人群P4502C19位點突變率普遍偏高,造成氯吡格雷代謝率降低,難以對血小板功能產生強效抑制作用[9]。替格瑞洛是一種新型血小板聚集抑制劑,抗血小板作用機制與氯吡格雷不同,能直接作用于P2Y12受體拮抗劑,無需肝臟代謝活化,不受P4502C19基因多態影響,其代謝產物活性度較高,停藥后可快速恢復血小板功能,具有迅速、高效等特點,并能可逆地對ADP介導的血小板聚集發揮強效抑制作用[10]。目前指南推薦,每次90 mg,每天2次替格瑞洛優于每次75 mg,每天1次氯吡格雷,但出血風險可能較高。考慮到不同種族人群、不同年齡對替格瑞洛活性代謝產物表達不同,且出血等并發癥傾向不同,故老年冠心病患者選取合適劑量替格瑞洛治療尤為重要。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7 d后,3組MAR、MAADP較治療前降低,ADP抑制率較治療前升高,且A組、B組MAR、MAADP低于C組,ADP抑制率高于C組(P<0.05),而A、B組MAR、MAADP、ADP抑制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見不同劑量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相當,且均優于氯吡格雷。此外,PCI術后隨訪1年,3組均無惡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等事件發生,其中B組2例分別在術后4、7個月出現不同程度皮膚瘀斑,通過減少替格瑞洛劑量至每次45 mg后瘀斑逐漸消退,表明低劑量替格瑞洛有助于減輕出血癥狀,降低出血風險,且不增加心血管事件。
綜上所述,每次45 mg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與每次90 mg替格瑞洛療效相當,優于每次75 mg氯吡格雷,但低劑量替格瑞洛能降低出血風險,不增加心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