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藝
2021年1月20日,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意味著家庭教育從此正式納入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法治化管理軌道。著名心理專家郝濱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家庭教育既是我們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在我國,學校承擔著指導家庭教育的職責,早在2015年10月教育部就正式發布《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把家庭教育工作作為中小學幼兒園綜合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要求學校結合實際制訂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具體方案。
那么,在當今這個信息量豐富,社會快速發展,各種文化思想互相碰撞、互相影響的多 元文化背景下,學校到底該如何擔負起指導家庭教育的職責呢?筆者和學校課題組的全體成員在多年探究家庭教育指導方式的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的經驗。
一、筑牢主陣地,辦好家長學校
《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提出,在幼兒園、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家長學校,城市學校建校率達90%,農村學校建校率達80%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一個嶄新的“互聯網+”世界呈現在人們面前。網絡時代的信息非常豐富,但很多是碎片化的,自媒體上的一些非主流的“心靈雞湯”會誤導家長。為此,我們嘗試著開設了以一年級新生家長為主,每期學習時間為一年的家長學校,確保每一位家長起碼能接受一年的系統培訓。
(一)教師專聘,學習有計劃,內容系統化
在實踐探究中,我們和具有家庭教育指導資質的社會機構簽訂協議,聘請家長學校專職教師,以月授課制形式來保證家長學員的學習時間。每學年初學校德育處和專聘教師共同制訂新一期學員的學習計劃和學習進度,做到內容連貫、系統。因為教師是固定的,所以學員和教師是熟識的,課上學員會積極和教師互動,課間學員和教師暢談交流,還會互加微信,遇到問題隨時請教。針對每一期學員的具體情況,教師會精心設計講授的內容,根據不同的內容采用大課、小組討論、班級沙龍、情境體驗、工作坊等各種授課形式。教師也會嘗試把心理學理論引進課堂,例如林文采的薩提亞冰山理論,讓家長學員學會了解自己、家人的言行中所隱藏的內心需求。家長學員在這里不僅可以學到系統的家庭教育理論,還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教師專聘避免了上課的隨意性,體現了家長學校的專業化。
(二)設置考評,學習有反饋,調動積極性
為了考量學習成效,家長學校設置了日常學習考評和階段性考核。我們規定家長學員在一年的學習過程中,聽課率需達到85%以上,線下自學達到100%。在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末分別進行一次考核,兩次考核均要達到90分以上,允許補考。線上、線下學習和考核結果納入總評,合格者頒發結業證書。平時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課上提問反饋記錄是作為評定“優秀家長學員”的加分項目。因此,家長學員都特別認真,到場率高,筆記記錄全,參與互動積極。學校要讓家長意識到自己要不斷地學習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長。家長們往往在結業后還會繼續主動學習家教知識。
(三)分設課程,學習有重點,提升針對性
“嚴父慈母”抑或“虎媽貓爸”等詞一般用來形容父母在家庭中管教孩子時扮演的角色,即所謂的“唱紅臉”和“唱白臉”。當今社會,家庭教育中往往只有一方承擔責任,另一方缺失,往往以父親的缺失居多。據教育專家研究發現,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多少會出現性格缺陷、情感障礙、性別認同感降低等問題,甚至導致身體發育遲緩。對此,我們嘗試著開設爸爸課堂和媽媽課堂,讓家長知道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承擔的責任,鼓勵家長們主動參與家庭教育,避免各種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因素出現。
二、構建共同體,促進協同育人
孩子上了學后,學校教師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出了問題主要責任應該在學校。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數在下降,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必須要家校攜手共育。因此,學校有責任構建好家校共育共同體。
(一)挖掘社交媒體功能
網絡與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我們構建家校共育共同體提供了便利。我們要充分利用QQ、微信、釘釘、博客、網站等各種社交媒體,挖掘它們各自的功能。每班通過社交媒體建立方便溝通交流的班級群,由班主任每周向家長發送結合班級具體情況的家庭教育指導信息。疫情防控期間,這些媒體、軟件本身具有的管理功能(釘釘的“家校本”“家校通知”“班級圈”“打卡任務”)在家校共育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學校利用微信公眾號、校網及時發布學校活動、孩子在校的表現,讓家長及時知曉孩子的情況,及時參與學校教育。
(二)明確家庭教育主體
很多人認為家庭教育的主體是孩子,這是錯誤的認識。孩子猶如一張白紙,往上面涂抹顏色的首先是父母。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行為會對孩子產生一生的影響。因此,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體。那么,學校如何來影響這個主體呢?“家教子評”是一個很有成效的嘗試。我們精心設計了一張家長應具備的正確的家教行為的評價表,而這張評價表的評價者是孩子。每到月末孩子會逐一打分評價,最后交給家長簽字,一學期匯總一次。遇到孩子對家長評價低的情形,家長會自我反省,教師會主動聯系家長了解具體情況,并幫助解決出現的問題。
(三)開展家校親子活動
家長半日開放活動是最常見的家校親子活動,家長可以陪伴孩子半日學習活動。學校可將家長參與學校活動作為一種獎勵來實施。如“向陽花集市”活動,這是一種類似于“品德銀行”的活動。對于平時表現較好的學生,教師可獎勵集市幣。學生可用每月獲得的集市幣兌換心儀的物品,兌換的物品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虛擬物品,比如一種資格、一種榮譽等。
三、激發內驅力,改變評價方式
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鏡子。孩子的進步是對家庭教育能力的一種肯定。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系統,讓孩子和家長在這個評價體系中覺得榮譽并非觸不可及,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跳一跳,摘桃子”的教育理論同樣適用在這里。
(一)多元評價增加機會
傳統的評價方式評價者單一,評價標準苛刻,獲得獎勵的人數少。為此我們構建了新的評價體系。在這個評價體系中,家長、學生、各科教師都是評價者。評價的類別要細分,變傳統的評選單一的“三好學生”為評選“守則、誠信、友善、感恩、樂學、善思、健體、藝術、創新”之星。每項榮譽達成的標準是可以量化的,學生可以自己申請任何一項榮譽。如此,學生獲得獎勵的機會增加了,得到肯定的學生就多了,家長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
(二)分層評價促進發展
多元評價讓更多的學生得到肯定,分層評價則促進了學生的進一步發展。評價標準有各類“之星”“三好學生”“十朵校花”。“十朵校花”每年評一次,只在高年級評選,需要參照學生每個學期的評比情況。這種有層次的評價方式使學生在實現小目標的同時,也向著更大的目標在前進。而學生的目標就是家長的目標,能夠促使家長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
(三)儀式評價煥發內省
這些年人們一直在強調儀式感,因為人們逐漸意識到儀式感的重要性。為此,我們對家長的評價也進行了改革,提高得優率,分層設檔。每學期按10%的比例評選“優秀家長”,每學年評“十佳家長”,由校長親自授予獎狀。每年的“六一”兒童節表彰大會上由孩子親手頒發定制的“十佳家長”水晶獎杯給家長。這些家長也將在以后作為嘉賓被邀請到學校參與重大活動,佩戴綬帶在重大儀式中亮相。這種評價方式激發了孩子和家長的榮譽感,促使更多的家長積極參與家校共育。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相信家庭教育指導方式還會發生變革,我們也將繼續深入探討,以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新升實驗小學)